核心稳定训练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019-06-24李琳晓
李琳晓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7病区,郑州 450000)
脑性瘫痪(脑瘫)系以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直观表现的发育缺陷综合征,以步行障碍最为常见,受孕开始至婴儿脑发育期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其继发的发育缺陷均可致病。有研究[1]表明,脑性瘫痪患儿的盆骨及躯干控制能力较弱,因而运动的协调及平衡能力不够理想,既往康复训练往往仅注重肢体异常姿势的纠正,对于其核心肌群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核心”的位置多取于人体中心所在的腰椎、盆骨及髋关节联合的周围,由包括表层运动肌和深层稳定肌在内的约29块肌肉组成,这些肌群与盆骨、脊柱相连接,直接影响核心稳定性及末端活动的稳定。核心稳定训练通过训练脑瘫患儿的深层肌肉群,协调肌群力量的输出,从而提高其非稳态下的肢体控制能力,改善平衡运动机能[2]。笔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42例脑瘫患儿给予核心稳定训练,取得良好康复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84例,均符合《脑瘫指南及定义、分型、诊断标准修订》中相关诊断标准[1]。排除智力水平低,无法听从训练指令者;盆骨及躯干部位骨骼肌肉发育畸形者;癫痫及严重精神疾病者;治疗依从性差,未按照规定完成训练者。将84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6岁、平均(3.42±0.70)岁,脑瘫类型:痉挛型30例、手足徐动型4例、混合型8例。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7岁、平均(3.39±0.75)岁,脑瘫类型:痉挛型27例、手足徐动型6例、混合型9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脑瘫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采用神经发育(Bobath)疗法,进行下肢重心转移、肌力训练、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体位变化等项目的训练,旨在加强患儿下肢活动能力,40 min·次-1,1 次·d-1;进行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作业疗法,30 min·次-1,1 次·d-1;同时视患儿情况给予一定频次的按摩、针灸治疗。所有治疗项目每周均进行5次,持续3个月。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核心稳定控制训练。1)徒手训练:进行长转体、仰卧起坐、俯卧肘撑练习及侧撑练习等徒手训练。2)器械辅助训练:使用滚筒、弹跳床、平衡板等器材;进行俯卧提髋、仰卧提髋、收腹屈膝屈髋、仰卧提髋伴躯干旋转等悬吊运动训练[3]。3)Bobath球辅助训练:①于床上取患儿仰卧位,双足放于球上,躯干发力以抬高臀部至离开床面,伸直膝关节,保持躯干与下肢处于同一直线并尽量伸展髋关节;②保持“①”中姿势,抬起双上肢至离开床面,双侧下肢交替抬起;③保持“①”中姿势,在双肩不离开床面前提下交替向对侧旋转双腿,至两腿叠放;④于床上取俯卧位,双足放于球上,双手支撑,伸直膝关节、肘关节,保持躯干与下肢成一直线;⑤患儿仰卧于球上,充分伸展髋关节,保持大腿位于躯干所在直线上,屈曲膝关节至90°并维持该姿势;⑥帮助患儿坐于球上,康复医师双手置于其盆骨两侧,保持患儿躯干稳定,同时多方向移动球,训练脊柱的伸展、屈曲及侧屈。训练过程严格遵循从徒手到借助器械,随后使用Bobath球辅助训练,训练次数视患儿耐受及康复进展,如患儿无法独立完成训练项目,康复医师应提供一定帮助,保证患儿付出最大努力;训练频次、持续时间与对照组一致。
1.3 评价指标
干预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4]中的D项(站立项)、E项(走、跑、攀登项)评价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采用0—3分四级评分法,得分愈高表示功能愈好;采用Biodex Balance System动静态平衡测试系统[5]评价2组患儿总体稳定指数(SI,代表站立时人体总体稳定度),其大小与人体稳定性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粗大运动功能
2组干预前GMFM-88量表D、E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GMFM-88量表D、E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GMFM-88量表D、E项评分比较 分
*P<0.05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2.2 总体稳定指数
2组干预前S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SI值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nSI干预前干预后tP对照组422.98±0.202.43±0.486.8550.000观察组422.96±0.251.75±0.3717.5010.000t0.4057.272P0.6870.000
3 讨论
稳定性、步行性和协调性是人类进行日常活动及工作的基础,而脑瘫患儿对于盆骨及躯干的控制能力较正常儿童明显偏弱,因而表现为平衡运动的协调能力差,具体体现于行走的不稳定及姿势异常。脑瘫患儿的行走要素和运动稳定性的关联在于:1)支撑相,站立位时患儿动作的完成依赖于髋部伸展、躯干直立及稳定的脊柱;2)摆动相,多数患儿有廓清障碍,其行走时盆骨会发生大约5°的冠状面倾斜,这种倾斜将限制身体重心的移动,支撑相期间的盆骨侧移与摆动相期间的盆骨倾斜一起完成重心转移,该转移过程对患儿臀中肌的收缩能力要求较高;3)平衡问题,患儿步行时,身体重心在冠状面的运动幅度大,表现为步宽增加,身体平衡能力差。
Bobath疗法认为脑瘫患儿存在随意运动及精细运动的障碍,因而在运动时具有异常姿势及各种离奇动作的表现,且脑瘫患儿多伴发视觉、听觉及语言方面的障碍,故其主张从多角度入手,依照婴幼儿的发育规律施治[6]。核心稳定性较常规康复治疗,更加重视“整体”,关注核心肌群的训练,核心稳定即指在运动过程中控制盆骨及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控制上下肢发力,达到力量产生、传递及控制的最优化[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干预后GMFM-88量表D、E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2组干预后SI值均下降,而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核心稳定训练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控制能力。核心稳定训练强调腰-盆骨-髋关节的整体性,是多关节、多维化的训练,多进行主动运动,避免患儿主动运动不足现象;此外,进行的不稳定支撑训练能够让患儿神经持续受到视觉中暑、前庭、肌肉等本体感受器产生的刺激,加强对维持躯干稳定性肌肉的激活和控制,提高肌群间协调能力,从而显著改善患儿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强核心稳定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控制能力,利于减缓痉挛及肌肉功能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