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倷
2019-06-24
韩光浩,笔名广豪,东吴曲社创社会员、《现代苏州》杂志常务副主编。著有《典范苏州—昆曲》、《盛世流芳—苏昆六十年》、《百工遗韵》等。
体悟经典,还得要说在东吴大学的老校门上的一幅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个法,就是日常生活的修行。但是法古今完人真是太高标准了,大道理都懂,小情绪难防。但我觉得,我们至少每天能做的一个向圣人学习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放松下来,有一颗善于体会的心。如果自己能体会了,你会发现生活无处不美好。所以每天都要怀着感恩的心说谢谢,向你遇见的好人坏人,好事坏事说声谢谢。
其实,能说谢谢了,就证明你的身心开始柔软了,没有比较、好胜、顶抗的心态了,对万事万物的接纳,就是对自己的升华。
苏州人最喜欢说谢谢倷,一声谢谢,其实是心中德行的体现。所以吴地才有泰伯的至德堂,我想泰伯在让位的时候,肯定是说声谢谢,这个帝王我不做了,我要去南方,那里有人民在等着我呢。
德,是苏州人家的家训。我爷爷的名字里就有明德两字。明德不是明白什么是德,而是光明之德,光明之德就是道,明明德就是人能自觉,能觉知什么是道。苏州人前仆后继,就是要代代传承,要去求圣贤之道。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家长老师讲了几十年一定要自觉,其实都没有自觉,王阳明讲是日用而不知。自觉不是自觉遵守纪律,而是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本,日用而知就是自觉。有了自觉,才有他觉。自觉,他觉了,才能止于至善,就是做到吴地泰伯一样的人物。这也就是人生三段论。佛家,儒家都有三个境界,苏州人最接受的其实是道家的: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同构,就是你和世界没有不同;感应,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和人类相通的悄悄话;合一就是我们和他人和万物其实是一体的,也就是与自己合,与他人合,与天地合。所以,古人才认为调整自己,建设自己的品质是一辈子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的修行落实在生活中的就是对生命的感恩。有感谢之心的人,一定是个能感受的人;能感受的人一定是一个能放松的人;能放松的人,才能是发现天地间细节之美的人;能发现的人,才能修身养心,能和自己、他人、天地合在一起。这样的人,一定是快乐的人,也一定是健康的人。黄帝内经上讲,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所以,日常生活的修行一点也不玄虚,实在是落实在简单的生活行为之上。
好的东西,一定是简单的,简单的一定是实用的,实用的一定是深刻的。
你看苏州的园林和日本的枯山水,现在将枯山水说成了至高的美学。其实枯山水是无奈的艺术,悲伤的艺术。那里也是顺应地震环境建起的山水,但是却是浪费很多土地资源的一种艺术。而苏州园林都是实用的,园林每一处都能走通,移步换景,是对天地最大的尊重,其间的道理是简单的,是深刻的,互动的。
中国将天地万物总结为最简单的五行,这五行和五脏联系在一起,五脏又和五音有互动,五音又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多奇妙啊。而且音乐能治病,乐字加一个草字头,就是药。金木水火土,心肺肝肾脾,宫商角徵羽,处处都有感应。其中心是火,又对徵音,还对的是丝弦之音。非洲人喜欢敲鼓,鼓是羽音,水性,对肾,所以非洲人肾气足,跑得快。中国的很多传统小说里总有一件事:一曲终了,病去人安。
复杂的,不实用的,表面性的,一定是会被时代淘汰的东西。有人说,你说的传统的东西,现在不是越来越失传了吗。我借用其他人的话来回答,这不是经典的东西不好,而是这个时代和人的心病了。我们生病了,没有能力去分辨好坏、美丑、香臭,其实就是阴阳不分了。但是你要知道,古人的世界里,依然是秩序井然。
能分辨,才是一种能力。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热爱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能力。而在现代社会里,少了态度,更少了境界,所以对生活有一种无力感,无能为力,心理,身体出问题的人就越来越多,心为物役。
分不清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了。本质就是分不清阴阳,半阴半阳,阴阳怪气。这样没有觉察力的人,自然就不会每一天对生活,对他人道声:谢谢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