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信札里的清末江南文人群体
2019-06-24丁云
记者 丁云
《鹤园藏札》中所收信札、诗文等作为代表,尽现清末江南士人生活、交游、唱和的昔日风雅,也吐露了官场甘苦、提携后辈、友朋支持、家常性情等人间长短,百多年后再读,也让人颇为感慨。
治国抱负与坚贞气节
从某种程度上讲,江南文人几乎等同于江南的乡绅,是了解江南传统社会的窗口。士绅居于官民之中,居于乡野之间,获得了科举功名,拥有了“文化权力”,位列“社会精英”,通过自己拥有的“文化权力”参与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借助于所在家族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依照江南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专家徐茂明的研究,这些江南文人家族的文化精神传承,普遍依靠家族自身的努力,家族特性大多家风清白、家学渊源、尚文重教、关心乡里、积德行善,世系绵延久远。据其论著,江南文人家族的历史根源,溯及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土著士族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转向文化上发展。蛰伏到明清时期,借助于科举制度,也即通过教育,许多江南家族不仅获得了政治权力,更在文化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即便一些商贾之家,也成为别具风格的文化世家。其中,既有吴县大阜潘氏这样的官宦型文化世族,明代书画艺术世家文氏这样的学术型文化世族,也有吴趋汪氏这样的儒商型文化世族。
因此无论何种类型,科举功名都是必须,是家族共同的追求目标。江南文人家族对教育的投入巨大,但回报更激励这些文化世族乐此不疲。
这些文人知识分子虽为应举而读书,为获政治权力而赴任为官,却不乏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是他们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一面,也是中国每个知识分子都有的一面。
江南文化世族本身的文化精神,教导子孙坚守着一份独立精神。因而江南文人儒雅性格背后隐含着外柔内刚,“刚”在对文化事业全力投入,在经济领域开拓进取,在庙堂之上仗义执言,在民族危亡之际,又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这种家族内里的文化基因也表现为对嘉言善行的追慕与规训,关注家族内部或乡里社区的道德与秩序;在朝廷政权或儒家文化面临危亡的时候,又关注着宏大的儒家文化的命运。
俞樾致洪尔振父子信札内容可见俞樾老迈退居苏州后,一为国事放心不下,尤以庚子纪录及遭遇庚子事变为重,他对此异常关注,曾将所获第一手相关信息抄录数纸,附洪尔振知之。
而当1906年洪尔振仕途受挫、以事削职时,吴昌硕写信去安慰,提到自己见到诸多民间疾苦,却无法凭一己之力为其分忧,选择辞官此也是原因之一。在吴昌硕与朋友日常书信往来中,对子孙远宦的惆怅、对时局的担忧与失望时常表露于信中。
字画、琴曲、园林、古玩等爱好,都展现了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
传统文化审美取向引领风尚
这些江南文人在科举、官场失意时,最佳的排解就是在自己的各种爱好。字画、琴曲、园林、古玩等,都展现了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而他们所处文化世族作为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其行为方式和审美取向往往引领着地方社会风尚的走向。
典型如明代苏州的文氏世家。“市隐”的政治态度与“和而介”的处世哲学,对士风有极其深远影响。而且江南科举世家间重重的姻亲关系,又聚集、共享着各种社会资本,众多文化世族组成的社会网络引领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并奠此基础。
洪尔振即是一例。其举人出身,做过多地知县小官,年轻时娶俞樾从孙女为妻;朋友圈中有许多彼时赫赫有名的人物,与吴昌硕为挚友,作为淞社重要成员,与王国维、吴昌硕、缪荃孙等往来颇密切,是清末民国时期苏州、上海文化圈的重要参与者。
文人在对文化的追求与积累过程中,与诸多文化名人相互往来,其中既有源于志趣相投的诗文唱和,亦有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学术辩论;交往的形式既有众人参与的文会、结社,亦有私下的诗文唱和、书信往来。可以说,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仍然是他们所注重的。
洪尔振、吴昌硕二人交情甚笃,他与吴昌硕之间的诗文往来唱和在当时的官吏之间传为美谈,甚至引领了风尚。这在吴昌硕写给洪尔振的诗札可与之相印证。这些信札中,谈及诗作的很多。1913年至1916年间,洪尔振、李瑞清等人曾经组成著名社团淞社,几乎唱和无虚日。无疑,他们的交往和交流影响着时代文坛的部分走向,更为当时的文化人士所重。
俞樾八十自寿诗札稿
珍视情义的儒家伦理道德
纵观这些清末江南文人的信札,流露出责任与情义的交流内容,占很大一部分。
俞樾对家中晚辈的关爱,溢于信纸之上。从俞樾写给洪尔振的信札中,有询问俞家“大小姐”的病况,写信告知安胎之方,托人送去参末和《难产神验方》《保产说》,去信建议洪尔振为俞氏进补,可说十分关心。
俞樾高寿,数次小辈亲人先他去世,使得他对本就异常爱护的俞陛云父子更为关心。庚子事变致北京陷入战乱、科举考试陷入停顿,这直接影响了俞陛云、洪青立的前途,俞樾为此而忧心。俞陛云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且在之后被光绪帝引见,俞樾都在密切关注。曾孙俞平伯的出生和抓周又是俞氏当时生活中最靓丽的一段时光,使其老怀大慰。
对于同僚,俞樾也情义有加。当洪尔振陷入政治困境时,俞樾为其多方奔走,在官场中为其斡旋,涉及江苏巡抚松寿、江苏巡抚陆元鼎、江苏布政使濮子潼、江苏巡抚聂缉规、江苏候补道张子虞、浙江巡抚任道镕、元和县令窦甸膏等人。而大刀王五因事变去世后,因俞陛云曾受其庇护,俞樾很是感念,曾在信中向洪尔振感叹,更透露曾拟为其作传。
俞樾致洪尔振有关俞平伯抓周及庚子事变的重要家书
洪尔振在吴昌硕罢官后一度生活颇为拮据之时,时常资助。吴昌硕有时写信感激洪尔振的宴请与馈赠,有时也为自己或代他人向洪尔振寻求帮助。
洪尔振的孙子洪衡孙曾跟随吴昌硕学习书法,吴昌硕即写给老友的信中一再表示看好洪衡孙。
徐茂明曾在其书中指出,家族组织的建立与维护,关系到家族文化精神能够世代继承下去。苏州是明清时期江南的经济中心,受商品经济发达的影响,苏州人的宗族观念虽无法与徽州、江西、福建等山区人相提并论,但是全国义庄建立最早和最多的地方,这些义庄的建立者大多是士绅和富商,其中很多属于文化世族。这些文化世族对于宗族组织的积极活动,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以宗族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
对于乡里社会,这些文化世族也有责任担当。在地方社会各种公益性的善堂善会的活动中,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很多著名的文化世族,都是著名的积善之家。行善积德的背后固然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支撑,但善行带来的实际社会影响也远超出了囿于家族个人的利益考量,对整个社会道德的向善之心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除了道德的引导作用外,文化世族对公益慈善的积极参与,还大大分担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压力,有效地缓和了地域社会矛盾,成为地方社会稳定发展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
文人知识分子虽为应举而读书,为获政治权力而赴任为官,却不乏治国平天下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