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里的冷香阁故事
2019-06-24亦安冉
记者 亦安冉
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美誉的虎丘,除了斜塔、剑池这些名胜,还有一处雅致的所在:冷香阁。
炎炎夏日,登上冷香阁,四面花窗,清风徐来。此处更可以居高临下,将古城风景尽收眼底。
现在并不是冷香阁最好的时光,冷香,说的是寒冷冬日里梅花的幽香。建于民国的冷香阁,建成后四周遍植梅树,每到冬日,红的、绿的、白的梅花凌霜而开,香气冷洌馥郁,因此有了“冷香阁”这个名字。
当年洪衡孙写下这三个大字时只有15岁
冷香阁与洪衡孙
冷香阁东院粉墙外壁,嵌有两尺半见方的三个篆体大字“冷香阁”,这三个大字,是冷香阁建造当年,年仅15岁的少年书法家洪衡孙所书。登上冷香阁二楼,厅堂里还有一处匾额上书“冷香阁”三字,出自晚清翰林太史、著名书法家高振霄之手。出冷香阁,还有一处隶书砖额“冷香阁”三个字,来头也很大,是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京盙所书。
洪衡孙是洪尔振之孙。洪尔振和他的鹤园,虽不名声显赫,但洪尔振的朋友圈里却有许多当时名声显赫的人物,随便说几个感受一下:王国维、吴昌硕、缪荃孙……其中,吴昌硕是洪尔振的挚友。
褚铭在《鹤园藏札》里写道:洪子靖(洪尔振之子)早年有一子名衡孙,少时随吴昌硕习书法,十五岁曾在苏州虎丘山留下“冷香阁”三字篆书,意态生动,气势宏大。他幼年备受亲朋赞赏,“将来必为昌硕之后劲矣!”……
吴昌硕(1844—1927),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集大成,是诗、书、画、印皆精的一代巨匠,也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洪尔振、吴昌硕二人同为清末下层官吏,皆好诗文、字画。这位挚友后来也成了洪衡孙的书法老师,洪衡孙年少即展现出很高的书法天赋,加上吴昌硕的指导,年纪轻轻就在书法上造诣颇深,吴昌硕曾与洪衡孙书信往还讨论石鼓文,指导他购买前辈的著作进行学习。
在给老友的信中,吴昌硕不吝笔墨,多次夸赞洪衡孙: “孙世兄书法笔意不俗,可贺也。”“任孟兄字益见力量,的是写字,与描者有别,将来必成大名……”
可惜这位青年才俊英年早逝,让长辈哀思不已。时至今日,洪衡孙的书法作品偶有拍卖,2014年泰和嘉成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洪衡孙13岁时所书篆书八言联,成交价在9200元。在艺搜上,洪衡孙的书法八言联立轴估价在近两万元,书法对联立轴则是无底价。
上图:俞平伯的“旧时明月”为冷香阁增色不少
下图:西冷印社社员王京盙的隶书砖额“冷香阁”
冷香阁与金鹤望
冷香阁与洪家的缘分并不只在洪衡孙的三个篆体大字。前面已经知晓,清光绪年间道员洪尔振始铸了鹤园,洪尔振娶了清末著名国学大师俞樾的孙女,鹤园里“携鹤草堂”的匾额,最早就是俞樾书写的。1924年,金松岑又为鹤园撰写了《鹤园记》,镶嵌于鹤园北廊壁。
这位金松岑,就是冷香阁的发起人。金鹤望(1873-1947),名天翮,字松岑,吴江人。早年与陈去病在同里创设雪耻学会,以响应康梁维新。主持同川学堂和同川自治学社,创办明华女校,开吴江新式教育之先河。1899年应蔡元培先生之聘,襄助中国教育会会务。他才高学广,有“吴江文皇帝”之誉。钱仲联称:“民国以后,以讲学终身,诗境每变益上,骚坛赤帜,俯视闽赣,舍金松岑其谁?…… 金天翮是诗界革命在江苏的一面大纛。” 1911年,金松岑迁居苏州,讲学授徒。1932年与章太炎等成立中国国学会,研究国学。后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其门生之著名者,如柳亚子、王佩诤、潘光旦、金国宝、严宝礼、费孝通、王绍鏊、蒋吟秋、范烟桥等。金松岑以古文诗词名世,有《天放楼正续文集及诗集》等著作传世。
厅堂里还有著名书法家高振霄所书的“冷香阁”
民国7年(1918年)的元宵节,金松岑带着两个儿子,从阊门经七里山塘,一路到虎丘,本应是梅花盛开的时节,沿途却没有看到一棵梅树,这让金松岑失望不已。站在虎丘山上,油然而生植梅建阁的想法。拥翠山庄北、第三泉(陆羽井)南侧的一块空旷高地由此被相中,之后,金松岑与费仲深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由社会名流、各界人士捐款集资,冷香阁终于在民国8年(1919年)竣工。冷香阁既为虎丘山增色,又方便了苏州市民就近赏梅,免于“探梅必于邓尉,往返必三日程”之劳。
金松岑在《冷香阁记》中称:“余尝博览天下名山,而缅思夫咀丹服气之流,入山林惟恐不深密,盖德不称而自托于道,以求远于人世,乃若君平、子真、伯鸾、靖节、和靖诸贤,其贞不绝俗,其劲不挢时,风采隐然,越千百年而入乎人之心。夫使其人不隐而之乎显,则亦无以异乎吴季札、顾元叹、范希文之行谊,居可知也。是故贞且劲,德之至高焉而不自高,于吴之先民见之矣,于吴之山与夫此山之花见之矣。花开之时,愿我邦之人暨四方贤杰,登斯阁者,观余此文,欣然有契于心焉”。
如今的冷香阁,经过多次修缮,基本保持初建时的风貌。上下两层,皆为五楹,东、南、西三面悉以环廊,青砖坐坎置有吴王靠。东北可瞰虎丘中心景点千人石,正南可见狮子山,西南可眺灵岩、天平、阳山诸峰横黛。从二楼举目望向窗外,梅树正是绿影婆娑,可以想见,梅花盛开时的清姿疏影、暗香浮动。品茗之时,不经意发现俞平伯所书“旧时月色”匾额,顿时感觉冷香阁更添几分书卷之气。正是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的无边风韵。
冷香阁风味情韵不在光福香雪海之下,只是面积比香雪海小,所以也被称为“小香雪海”。细细品来,冷香阁外的“冷香阁”三字与香雪海景区的“香雪海”三字,仿佛也有遥相呼应的意味。
冷香阁雅事不断
品茗赏花雅集,素来受吴地文人墨客推崇。冷香阁自建成之后,雅集不断。从香港苏富比2016春拍成交价320万港元的黄宾虹《冷香阁雅集图》中,可窥见一斑。黄宾虹,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于1909年11月首次雅集于苏州虎丘,也宣告南社正式成立。《冷香阁雅集图》所记的是1909及1924年两次冷香阁招饮之故事,“先后从者如蔡哲夫(守)、冯心侠(平)、景秋麓(耀月)、诸贞壮(宗元)、费韦斋(仲深)、高吹万(燮),皆南社社友,亦文化界硕望之士,宾老两度赴会,先后十五载,时光流逝,重临旧地,遂写本幅,赠宴会主人金松岑。图中前景置高阜,孤树兀立,房舍布列于侧,叠阁处即宴会之所,南社诸友对酌赏梅于此。写来用色极雅淡,浅赭略罩花青,一片清幽冷峻,点出春寒未消之境,以寄不胜今昔之慨。”
梅花盛开时,冷香阁往往雅事不断
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顾廷龙先生,为冷香阁梅花林篆书门额“明月前身”,象形的字体,如明月悬空,月光朗照,梅花如雪,暗香浮动,一篇纯净境界!
今天的冷香阁,梅花盛开之时,依旧是文人墨客雅集的心头好。以茶为媒,以赏梅为引子,书画界、文艺界众多名人,常常携古琴、书画、诗词,在此登高望远,梅下横琴,焚香品茗,穿越古今。冷香阁真正是雅事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