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轻一拉,让恶变成善
——读《孩子与恶》有感

2019-06-24高洁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成人事情内心

○高洁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孩子与恶》,颠覆了我头脑中很多的教育理念。作为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精神分析师,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恶、暴力和攻击性,谎言、秘密和性,以及校园内群体欺凌等问题背后的根源。

在成人的内心深处,隐藏了很多世俗的善恶标准,但对待孩子时,请慢一拍。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判断孩子的行为,不能不加控制地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哈哈大笑,更不能把孩子的树叶、瓶盖、小纽扣、小螺丝等当做垃圾给扔掉。在孩子的眼中,这些都是秘密宝物。

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远远超越了成人的想象。孩子的某些极端行为,潜藏着发给成人的一些信息,需要我们细心地去捕捉。成人的世界是一个急匆匆的世界,如果父母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讲述,不任意打断他,不急于说出误解他的话,这本身就能把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孩子讲述的过程也是他思考与分析的过程,讲完后孩子的心绪自然会平静下来。看似简单的行为,但很少有父母能做到。相反,多数父母会用物质,用钱去解决孩子本需要用心,用爱去解决的问题。

在多数成人的眼里,恶包括偷盗、撒谎、打架和性等。为了防范于未然,很多父母提前为孩子清除了这些成长路上的“障碍”,在源头上杜绝了这些“恶”。一个孩子只有体验过某种意义上的恶,才会慢慢真正地长大。有时候,孩子是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都难以理解的事情。想起自己四五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去买碗,一闪的贪念让我趁大人不注意时偷了一个碗回家。妈妈异常吃惊,她并没有逼着年幼的我一起送碗、道歉,而是自己把碗送了回去。妈妈没有多说,但她那严厉的眼神,让我知道那是一件不能触碰的事。在我内心,恶向善转化了。

一些名人,比如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美国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小时候都曾是“坏孩子”。他们小时所做的那些“恶”的背后,有很多我们未曾发现的创造性、个性、自立与想象力,这些都是导致某种成就的潜质。

如果成人单纯地排斥“恶”,孩子的逆反心理会带来更大的恶。所以,对于孩子的很多事情,如果成人草率地做出判断,不但冤枉委屈了孩子,反而把他们推向了恶的方向。孩子更多的时候,是想要父母的关注、温情和爱。

反思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很多无意识的举动,伤害了孩子的内心。我家孩子爱笑,但同时也爱哭。有时在我眼里是一件极微小的事情,他却会泪流满面。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忍不住说“这有什么好哭的?”。这句话无疑是在孩子的伤口上,又加了一把盐。站到孩子的角度,自己不仅没得到妈妈的理解,反而听到这么冷冰的话,心里该多难过。对待孩子,成人要忍耐、包容,要等候孩子的成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可怕的是成人以“为了孩子的好”为幌子,阻扰或扭曲了孩子的成长,而自己浑然不知。只有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心的依靠”,孩子才能守住内心的底线,才不会做太出格的事情。

猜你喜欢

成人事情内心
养大成人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成人不自在
把事情写具体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一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