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通络颗粒剂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9-06-24胡艳艳吴山永李秋菊张小庆王丽慧刘金涛袁静平
胡艳艳 吴山永李秋菊 何 明 张小庆 王丽慧 刘金涛 袁静平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浓、黏、聚、凝状态,从而影响全身血液循环[1]。本研究观察化瘀通络颗粒剂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0例。诊断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2],瘀血阻络证型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3]拟定。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各60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3±7.3岁;治疗前血压水平收缩压(SBP)152.9±6.0mmHg,舒张压(DBP)82.4±3.9mmHg。试验组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4±6.5岁;治疗前血压水平SBP153.1±5.7mmHg,DBP83.2±4.1mm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降压药如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等。
2.2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瘀通络颗粒剂(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方药组成:三七、水蛭各3g,地龙、桃仁、川芎各10g,赤芍、川牛膝、全当归、丹参、益母草各15g,大枣、生姜各3g。用200ml开水冲服,日1剂,每日早晚各1次。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①患者治疗前后测量血压2~3次,取平均值。②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
3.2 疗效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90mmHg),或舒张压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0~19mmHg,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4]。
3.3 治疗结果:分述如下。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60红细胞聚集指数6.13±0.92 5.29±0.77#6.17±0.98 4.84±0.63#△例数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mPaS)5.79±0.93 4.92±0.78#5.82±0.94 4.13±0.67#△试验组60全血低切黏度(mPaS)11.37±2.24 9.21±2.01#11.40±2.19 8.79±2.02#△血浆黏度(mPaS)1.68±0.26 33±0.23#1.67±0.25 1.30±0.21#△images/BZ_18_1393_2606_1428_2660.png红细胞刚性指数6.79±1.24 5.83±1.23#6.71±1.27 5.13±1.16#△
4 体会
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多与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逸失调、内伤虚损等有关。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证明,从瘀血论治高血压病,收效良好[5]。笔者采用的化瘀通络颗粒剂中,三七、当归、赤芍、川芎、丹参、桃仁活血化瘀,补血调经止痛;地龙、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通络;牛膝、益母草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而大枣、生姜护胃健运。诸药合用,血瘀得化,经络得通,则血压自降。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加用化瘀通络颗粒剂的试验组,降压效果显著,且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也有较大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