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元年的文献
2019-06-24赫草
赫 草
明代成化元年,是公元1465年,宪宗皇帝朱见深登基的那一年,距今已有553年。
手中的这件文献应是这一年的产物,纸面黄中显黑,可见历经沧桑。宽约48厘米,长约35厘米,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品相基本完好。
虽是民间历史文献,但从内容看,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当为一件珍贵的文献。因其主旨讲的是家庭建设,兄弟妯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勤善读书,所以价值颇高。
现在,我们就逐次看来。
先看大字,右首起处是“荆树有花兄弟乐”,左边结尾处是“砚田无税子孙耕”。两句诗是说,荆树(即紫荆树,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紫红色,木材和树皮都可入药),开花时兄弟同乐,后一句是说砚田(即古代磨墨用的砚台,文人常指为砚田),读书识字不用交税,留给子孙勤耕耘。
接着从右往左先是四句诗,说“兄弟同胞一母生,先祖留业何必争,一面相见一面老,能有几世为弟兄。”接近今天的白话,说兄弟之间不必争家产,都乃一母同胞,一天天变老,能有几世是兄弟。
然后下边是一幅图,香案上三支香烛正旺,地上是紫荆花。香案上边有“枯荆重荣”四个大字,说的是荆树枯死后又重新生枝开花。
接下来讲的是一个故事,说:
“板存临晋王润福家藏,印送。汉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因听妇言情伤,手足欲分家产,庭前有一紫荆树,议定二月天明析为三段,连枝均分,不料次日荆树忽然枯死,兄弟见之各讶异,固叹曰:树犹如此,何况乎人,兄弟一本之亲手足也,岂可稍伤,从今皆不愿分矣。言未已,荆树忽复发青,兄弟应声而哭,即设香案大谢天地,誓言再不析居,和睦永远。叩谢毕,同观荆树重荣,合家喜之不尽也。砚田无税子孙耕。
大明成化元年”
故事讲,这个文献的雕版存在临晋王润福家,临晋在今陕西华阴一带。说汉代时京兆(京兆为今陕西西安地界)有田真兄弟三人,听信妇人之言,伤了手足之情,想要分家产单过。院子里有棵紫荆树,三人商议着也要分成三段,每人一段,连枝均分。不曾想,第二天紫荆树突然枯死,三兄弟十分惊讶,感叹说:树犹如此,何况乎人。所以不再分家,话音未落,紫荆树忽然开始变青,三兄弟应声而哭,并设香案大谢天地,发誓再不言分家,荆树很快重新复生,全家欢喜不尽,当以耕读传家教育子孙。
旁边的画也是在解释这个故事。高高的紫荆树生长茂盛,兄弟三人率媳妇儿孙朝着紫荆树膜拜,以明心志。虽是简笔画作,但人物表情、动作都清晰可见,甚至是衣裙垂摆都飘然可动。
有意思的是两幅画之间还有“养性堂”字样,大概说要修养自己的德行,莫逆风而行。
最下边从右至左又是一连串的诗,说:
“兄弟前生修绩来,今生缘得共母胎,
兄要宽仁把弟待,弟须怀义敬兄台,
兄宽弟忍家不败,父母有无也宽怀,
侄儿侄女一样待,当成自己儿女孩,
弟兄纵然分居外,须念手足情难开,
兄有把弟来携带,弟有莫与兄论财,
银钱死生谁能带,空手去了空手来,
有钱谁把兄弟卖,古人结拜似同胎,
世会村来是结拜,弟兄争过生死牌,
桃园异姓尤相爱,何况同根共母胎,
要待兄弟无愁害,莫在枕边听铺排,
枕边告状把头摆,假装说是瞌睡来,
明年你我知谁在,难有二世又同胎,
弟兄和气家不败,荆树有花岁岁开。”
这首歌虽没有名字,但实际是一首“弟兄歌”。主要讲兄弟之间要“宽仁”“怀义”,自己的儿女和侄儿侄女要一样对待。《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均为异姓,尚能结拜为兄弟,何况亲兄弟之间呢?!只有兄弟和气家才能不败,就像紫荆树有花年年能开。其中“铺排”一词应该是晋陕方言,意为夸大事实胡说八道。
这首歌结束后,紧接着是“妯娌歌”,说:
“大嫂好比东园花,二嫂好比西园花,
三嫂南园来长大,四嫂北园牡丹花。
五嫂六嫂好造化,顺风火来共一家,
先来要受几年苦,后来需要尊敬他,
大让小来小敬大,大家勤俭大家爬,
侄儿侄女未长大,公平和气是一家,
枕边莫提分家话,孝顺翁姑如爹妈,
大树遮阴莫贪要,一团和气才兴家。”
这首歌是说妯娌之间要互敬互爱,大的要让小,小的要敬大,只有一团和气最终才能兴家。
再往后,还有一歌名“右一节”,是这样写的:
“我今说个妯娌样,郑氏徐氏两女娘,
郑氏家贫不妄想,徐氏家富不夸张,
绩麻又把线来纺,不积私房不偷藏,
娘家送物归婆掌,不分你我论弱强,
嫂嫂生儿弟媳养,弟媳生儿嫂喂浆,
妯娌生儿俱成长,不知谁是亲生娘,
猫生一儿狗来养,畜生也能聚吉祥,
皇王听说都来访,旌表妯娌把名扬。”
这首歌在此讲了妯娌之间和睦相处的道理,生儿育女互助互爱,织麻纺线不偷藏不掖着。如果猫生一儿狗能来养,那么,畜生也能聚起来吉祥。到时候,皇帝听说了也会来访,和睦的妯娌肯定能美名扬天下。
关于文献的释读就是这样了。不过,其中暗藏的一个问题是,明代成化年间的中国乡村为什么兄弟之间不提倡分家?
说来话长,据历史考察,至少在宋代就有这样的传统和习俗养成。
比如徽州地区淳熙年间的《新安志》就收录了“义民”,即宋初婺源县的汪廷美,他数十年与一族数百人同居共食,致力于家礼,讲究伦理纲常,死后婺源知县将其事迹刻石纪念。另外,当时同县有一个拥有良田百倾的大地主王德聪,七十余年间一家近5000人同居一处,造楼阁,储经籍,以此教育子孙。为此,宋仁宗曾下赐“孝友信义之家”匾额,知县称“匹夫而化乡人者,吾于汪君、王君见之”。
元代歙县人徽州路学教授唐元,曾为徽州路起草过“功农文”,其中说:“……尔父老,重告子弟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家道肥。男耕女织,不事游荡,则衣食裕”。上边的文献正是传承了这个道理。
明代朱元璋立国后,1381年在全国施行里甲制,建立了老人制,1398年发布了《教民榜文》,规定了老人和乡里社会的责任义务,特别是父老,应告诫子弟,对父子、兄弟慈孝、恭友,“男耕女织从而生业成足,惩戒沉迷于赌博游荡、以下犯上的行为”,体现了民初乡村统治的主要思想。
《教民榜文》由序文和四十一条组成,第一至十四条以老人和里长、甲首处理里内纠纷的相关条目为主,第十五条至四十一条以老人为主进行教化、治安维持、劝农、水利等相关条目。此外,还有许多关于乡村统治的一般政策。这一榜文的发布,可以说基本上奠定了明代乡村治理及家庭人伦的规范。
由此看,这篇文献产生的根由是在这里,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宣扬,具有典型的明代陕西风格,包括画中的人物,从表情到衣着,古朴而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它的语言是典型的古白话,近似于《三言》《二拍》的语言风格,让今人读起来并不费劲。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读者若有兴趣,可以找日本人中岛乐章写的《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