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准确把握诗词之“景”

2019-06-22张月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9年1期
关键词:参考答案例题意境

张月

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一类题型即情景关系题,可谓占有诗歌题半壁江山。在平时考试中,我们发现诗歌得分率较其他题型偏低。一方面有古文诗歌理解难度因素。另一方面,不少同学对诗歌中的“景”常常把握不准,而“景”是通向“情”的必经之路,“景”不准则是方向错误。那么在考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能快速准确把握诗词之“景”呢?下面结合例题一起来探讨解决方法。

从文本来看,我们知道诗歌的画面景象是由具体的意象构成的。所以,不如化大为小,我们先从最小的元素——意象着手。

“意象”两字,拆字析之,意乃作者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象乃作品所咏之客观事物。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融合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则称为意境。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意乃人为,物、境本无意。王国维也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

从诗歌的意象人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一、识记意象本义

首先,典型意象代表特定含义,寄托特定情感。随着历史变迁,相同诗词义叠加,意象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意义。我们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杨柳有离别、留恋、伤感,或突出春天美好的含义;梧桐常用来写凄凉悲伤的景象;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丁香,指愁思或情结等等。如下例题: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王澜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鳥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词的上阕运用“杜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借“杜宇”的典故,表达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及家国之痛;使这首词含蓄蕴藉,富有艺术感染力。

本题表面上是在考查典故手法,实际也是考查对意象的了解程度。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古诗中的杜鹃含义已经固化,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

其次,在意象理解记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意象的细化。一个意象可能有多重含义,如月常含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幽静、美好等含义。大类意象下常有不同意象的区别。如鸟类中,喜鹊报喜,而杜鹃则是凄凉、哀伤、思归之意;鸿雁有羁旅伤感、思乡怀亲之情,后多指代书信;鸳鸯,常指恩爱的夫妇等。

最后,诗人在诗歌创作时,既可用意象约定俗成的意义,也可以自己创新用法,甚至反用意象。如下例题:

龙阳县歌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用鹧鸪绕篱笆和橘柚垂芳,描摹了龙阳当地充满生机而又美丽的乡村风光;②动静结合,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从诗歌意象及表现方法人手。在意象方面通过对“鹧鸪”“橘柚”的描写突出了龙阳的美丽、充满生气的乡村风光。其中,鹧鸪就是意象反用。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而本诗则是描绘鹧鸪惊鸣,在篱落见环绕,是一种生机动态的画面,没有强调其哀怆的叫声,并且结合“橘柚”等意象特征,得出整首诗是描绘了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与鹧鸪本义可说是全然相反。

二、关注搭配意象的修饰语,包括意象前的形容词和意象后的动词、副词等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意象前的形容词万层、漫、百是大数值的虚数,夸张的意味明显,可概括出诗歌场面宏大、壮观,诗人情感慷慨激昂。意象后的红和碧是鲜明的颜色对比,且副词遍和碧透渲染颜色面积大、色度对比纯粹,同样能通过关注意象搭配的修饰语,感受到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如下例题:

广陵茱萸湾晚泊

贺铸

冷云抛雪未成花,过埭东风冻著沙。

荻浦渔归初下雁,枫桥市散祗啼鸦。

旧闻南国饶春事,行见东风换物华。

老病心情亦何有,药囊诗卷是生涯。

请赏析本诗前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参考答案:①选取典型景物。如“冷云“雪”“东风”“埭”“沙”“荻浦”“下雁”“啼鸦”等,写出了环境的凄冷。②自然环境与人的活动有机统一。“渔归”“市散”写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描写浑然一体,相互衬托。③视听结合。“啼鸦”写听觉,其余为视觉,写景富有画面感。④运用拟人手法。“冷云抛雪”赋予“东风”“云以人的色彩,写景生动,富有表现力。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要求分析诗句写景方面的特色。解答此题可以从意象选取、写景角度(人文景物、自然景物、各种感官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概括分析。本诗中有首联和颔联写景,景物是冷清、萧索的,景中寓情,暗含了诗人的伤感之情。诗歌首联和颔联都是写景。不同的是,首联写自然景物,颔联写人文景物。从所选意象看,“冷云”“雪”“东风”“埭”“沙”“获浦”“下雁”“啼鸦”等,写出了环境的凄冷。“渔归”“市散”写人的活动,自然环境与人的活动有机统一,相互衬托。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透出一股浓浓的冷意,基调上也是凄凉的。

另外,还需关注动词,即关注意象的状态,首先看意象动静态,诗歌画面的动静之态。其次进一步考查与意象搭配的动词动作性强弱,由此判断诗人的情感强烈与否。一般来说,动作性强,诗歌画面更有张力,诗人情感更强烈,反之则情感较弱。如上文诗中“鹰击长空”画面,雄鹰在蓝天翱翔好似击破长空一样,一个“击”字可见速度之快,爆发力之强,由物及人,可看出诗人内心锐意进取、拼搏奋进的精神。

三、寻找不同意象的共同点

有时诗歌中会出现多个意象,称为意象群。有些意象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很容易推导出诗人的情感状态。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通过描写枯藤、老树、古道、瘦马等意象,展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意象都有悲凉凄冷的色调,表达出游子的彷徨悲伤之情,读者读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下例题: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参考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而有些意象却不具有明显的意象特征,那么只能通过与意象搭配的修饰词来寻找共同点。又如《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山、林、江是比较普通广泛的意象,不具有共性,难以直接找准景的特点,这时必须要看三者修饰词的共性,找出诗歌画面的整体特征。我们看到,遍、尽、透都是一种极致性的副词,诗人眼中的世界是极致的、纯粹的、透彻的,诗人拥有极强的浪漫主义情怀,由此不难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慷慨激昂。

实际上,找出意象共同点,已经进入意境感悟的范畴了。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例如陶渊明、王维等是田园山水诗人,他们的诗歌意境以清幽、淡雅而著称。如下例题:

幽居初夏(其一)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作者怎样突出表现居处之幽?请从意象和表现手法加以简析。(3分)

参考答案:①以幽静之景写幽。诗人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诗人下鹭鸣蛙来反衬环境之清幽。(意思对即可)

(2)前两联描写的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参考答案:首句笔力开张,勾勒环境,山光水色中透出幽味。第二句写小路横斜,四周绿荫环绕,便是诗人幽居之所。颈联首先表现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环境的清幽。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其次写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这是以静衬动,渲染幽静的侧笔。

本题(1)问考查意象的共同点,不过题目已经将难度降低,直接说明了共同点是“幽”,這时只要将有幽静意味的意象找出整合即可。(2)问虽是意境题,但是难度不低,文中并没有直接的意象修饰语,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意象的共同点是幽静,得出意境是幽静。(1)(2)两问实际上殊途同归,都要寻找意象共同点。

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要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上去把握诗的意境美。欣赏者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从有限的景物描写中开拓出无限的审美空间。如此,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解诗答题。

四、眼前有画,心中生情

诗歌的“景”比起单独关注意象,更重要的是要有整体观念,这其中涉及一个大脑思维过程,即想象。做题时一定要张开想象的翅膀,甚至可以动用绘画方式。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画出诗歌画面的简笔画,按照诗人的描绘整体感受诗歌的画面氛围,而不是机械地抓住意象或个别词,否则容易因小失大。眼前有画才是把握诗歌之“景”放之四海皆准的根本解决途径。因为,只有眼前有画,才能真正感同身受,进人诗歌情境,由此准确把握诗歌的“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景和情无法分割。比如杜甫精于景物描写,其景语可分为八种类型:壮阔之景、细微之景、动荡之景、静谧之景、平和之景、险怪之景、明丽之景、幽暗之景。杜甫在《登高》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木叶萧萧地飘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望不到尽头的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地统一起来。如下例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乡愁。

具体而言,有时诗词之“景”是活动景象,我们答题时只有意随景动,运用想象眼前勾勒画面,才能找到动静结合的答题点。如下例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乱”,风起云涌;“浪卷”,波浪滔天,为动景。明月朗照、北斗横斜为静景。②视听结合: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俯瞰波涛汹涌,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描写空茫凄凉、动荡不宁之景,烘托诗人忧伤不安的心情。

(2)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应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先找出所写的景并明确景物的特点,然后根据平时学习的积累,判断出诗歌运用的写景手法,最后分析出艺术效果。

以上四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把握诗歌之“景”,体会诗歌之“情”。但要注意的是,考场诗歌鉴赏不可纯粹分析,而要想象感知,眼前有画才能整体准确把握诗歌之情。在实际操作中,在整体想象感悟的基础上,辅助其他快速把握诗歌之景的方法。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方法、实践(多读、多练)、总结,再加恒心,定能拿下考场高分。

猜你喜欢

参考答案例题意境
春色满园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朵花的意境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