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目识心记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

2019-06-22刘小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7期
关键词:写生艺术创作

刘小旦

摘 要:“目识心记”这一词语本是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目识心记式的观察、体悟、写生、设计、创作在作者深入观察生活与体验生活中一次完成,又是艺术家多年的阅历、修为的集中体现,创作者将“目”的“外游”与“识”的“内游”相结合,通过洞察、体悟、心记、感受形成设计艺术意象,再表现在画面中,有利于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设计风格。文章主要探讨目识心记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目识心记;艺术创作;写生

“目识心记”这一词语本是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源于《宣和画谱》:“南唐李后主欲见韩熙载家中夜饮之樽俎灯烛门觥筹交错之态,乃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我国历代画家都非常重视目识心记的锻炼,并把它运用到创作中去。如南齐谢赫善画,尤善人物肖像,有很强的心记与默画能力,“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唐朝名画录》记吴道子凭游览印象作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目识心记在中国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绘画者是否具有“活”的造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标志。目识心记同样在绘画、设计等当代艺术创作中也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艺术创作不仅要有面对实物写生的能力,还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和卓越的形象记忆能力,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和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地扩充知识、丰富感受、积累形象素材,以作为创作储备。因此,目识心记也是当代艺术创作中必要的基本锻炼,对绘画、艺术设计的创作都有特殊的重要性。

“目识”,首先是用眼睛去看,这便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认真观察,而不能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看”是“识”的基础,不“看”就谈不上“识”,“看”得不认真、不仔细,“识”得就不够深刻、不全面。通过仔细认真的“看”,便可开始“识”。此一“识”字,看似简单,但做来很不容易。“识”的程度高低、格调俗雅,与观者的学识修养、人品德行、世事经历等都有密切的联系。“目识”之后还需“记”。“記”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但关键在于用“心记”。如“心记”不甚全面,便加以“图记”①和“文记”②补之。目识心记式的观察、体悟、写生、设计、创作在作者深入观察生活与体验生活中一次完成,又是艺术家多年的阅历、修为的集中体现。艺术家将“目”的“外游”与“识”的“内游”相结合,通过洞察、体悟、心记、感受形成设计艺术意象,再表现在画面中,有利于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设计风格。

第一,目识心记与临摹之间的关系。

临摹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临摹者在临摹过程中能有效地体会原作者的创作气息,解决绘画中诸多基本问题,是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所在。西方的画家也有同样的体会,如拉斐尔就临摹过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马蒂斯曾说过,“我的艺术得益于所有的画家,为了学习思想和技巧,临摹过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鲁本斯临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并加以再创造;凡·戴克是鲁本斯的一个助手,临摹的作品简直和鲁本斯的作品一模一样,后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最终成为一代名家。作为一个画家,先临摹懂理,再深入自然地目识心记,最后创作,是十分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临摹所形成的艺术视觉想象的记忆,会影响创作者深入自然目识心记进行创作的观察方式,有利于创作者在临摹基础上结合目识心记形成新的感受和视觉形象,酝酿新的、独特的意象,最终物化在画面上或设计作品中。

第二,目识心记与画“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画常常提到“理”字,黄公望《写山水诀》提到:作画只是一个字要紧,那就是“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作画非易事,……大抵只要明理为主。”这个“理”字内容很复杂,既包括物理又包括画理。粗浅地说,就是对事物深刻的认识,通晓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深入其理以曲尽其态,通过形象思维,按照美的法则,塑造真实生动的形象。苏东坡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那么怎样表现无常形的事物呢?这就要反复地在不同情况下观察,领会其性质特点和运动变化的规律,锻炼目识心记,在实践中摸索出相应的表现技法,来作概括的表现,艺术形象的准确并非真实,一个画家不应只画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应该记下自己的内心所看到的东西。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则说得更为明白:“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令理路大通,然后不妨各成一家,甚而青出于蓝,为可知者,需不惜重资,大积古今名画,朝夕探求,下笔乃能精妙过人。”这说明作为画家,先需“理路大通”,再“大积古今名画,朝夕探求”,最后下笔才能“精妙过人”。在西方艺术家看来:画家在可能的范围内,应该精通学理。这是基于几何学、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才能更好地绘画;同样设计艺术家也如此。

第三,目识心记与对景(物)写生的关系。

国画重视目识心记,但也不忽视对景写生。古代画家对景写生的记载也不少。例如,荆浩见太行山洪谷中有古松,“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赵昌画花,“每晨朝露下,绕栏谛观,手中调彩色写之,自‘写生赵昌”;黄公望在他的《写山水诀》中提到,“皮袋中置描笔在,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生发之意”。从这些例子可见古人创作并不是完全靠记忆默画的。目识心记要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写生锻炼,眼力锻炼也要在对物写生中提高,实地写生还可增强记忆。目识心记是一个长期、反复进行的过程,是和各方面的才能与修养有关的,不能片面而简单化地理解。因此,目识心记要与对景写生相互配合,而不能相互代替。对于从临摹入手,囿于成法,不能发挥创造性的人,实地采风写生锻炼更为重要。但有的人有素描基础,能构画得很准、很像,但受写实观点的拘束,“拘于象内,触处为形似所牵”,画出来的真实而不生动,准确而味道不足,能画静的画不了动的,眼睛离不开对象,虽然纸上画的不少,但肚子里装的却很有限,搞创作、搞设计离开了参考便寸步难行。类似这种情况,要认真学习领会传统绘画的精髓,加强目识心记的锻炼。

第四,目识心记与人物画创作之间的关系。

人物画重神似,要能“以形写神”。就人物画创作来说,就是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得其性情笑言之态,而不是空得其状貌,所以肖像画就叫“传神”。画肖像画不主张要对象如木偶一样静坐不动,目视一点,那样他就矜持拘谨、神敛失天。而应“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因此,画人物画没有静观默察、目识心记的本领,是难以画好的。人物以外的物,如禽兽、花木、山水等,也都有“神”。要做到传物之神,也要仔细观察,体物入微,穷理进性,也要有目识心记的功夫。在人物画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要扎根自然中,细心观察,用心记忆,完美地表现。善于观察的艺术家可以从自然中逐渐地了解所有的事物,并研究每一事物的具体情况,默记于心。成功的艺术家不仅满足于能再现形体的各个部位,而且能适当地增加美的成分,因为在人物绘画中,好看的外貌不仅是为了悦人,而且是必备的素质。古代有一些画家一味地忠于自然,不注意好看的外貌,因而得不到人们的最高赞誉。因此,从所有美的事物中汲取其精华之处是十分有益的。人们在艺术实践和研究中了解什么是好看的并非易事。且人們发现,十全十美并不会出现在单一物体上,而是分散地、没有共性地存在于许多物体之中,我们要做到目识心记,综合各个方面,竭力地追求艺术的美。

第五,目识心记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要地阐明了中国画创造的方法特点,笔者认为这也是一切艺术创作所要借鉴的创造方法。目识心记正是这种特点的体现,画家以造化为师,把来自造化的形象深印在脑海中,在记忆中将想象加工、理性的概括和情感的抒发相融合,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发自内心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要求对生活的认识和积累越丰富越好,越熟悉越好,越深刻越好。但艺术创作却不是如实地记录、罗列现象,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取其精粹,以少总多,是笔少画多,语少意丰,景简意深。因此,目识心记不仅是熟悉对象的方法和结果,而且是艺术加工必经的过程,要求创作者在观察记忆中酝酿构思,提炼加工。

目识心记与当代艺术创作关系密切,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要重视目识心记的培养和锻炼。首先,要重视临摹。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临摹,丰富临摹者新的视觉经验,深入体会原作者如何看待世界和表现世界,能为临摹者在艺术创作中,为目识心记储备基础的视觉形象记忆,有利于临摹者模拟进入创作状态。其次,目识心记这种艺术创作观察方法,能有效地避免创作者被动地对景写生与抄袭自然,有利于作者将自身情感、思想观念和观察结果三者有效地结合,诱导其逐步形成新的视觉意识,从而逐步进入创作状态。最后,目识心记这种艺术创作观察方法能使创作者在此前已成功掌握的视觉经验与体会、笔墨技巧、思想观念、知识储备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相互作用,有利于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设计风格。在当代艺术观念下,目识心记式的创作方法在绘画、艺术设计等艺术创作中加以借鉴和运用,并创造性地发挥,能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刘小旦(1983—),男,山西垣曲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博士研究生,晋中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与文化学研究。

【项目基金】晋中学院“1331工程”创客研究团队《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强省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2017JZXYCK016)。

①“图记”,就是所谓速写,单就其补“心记”之不及。

②“文记”常与图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更为准确、生动。

猜你喜欢

写生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浅议中学美术引入室外写生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写生与美术教学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注重创意优化美术写生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