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
2019-06-22刘静坤
公正是司法永恒的主题。如何实现司法公正?如何看待司法不公?对这些困扰人类司法、考验制度能力和司法智慧的终极性问题,《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进行了极具开创性的探索。
著名记者戴维·罗森鲍姆在夜晚外出散步途中遭遇抢劫,被打倒在地后躺在路边,因无法言语,被警方和救助人员视为醉汉,未予及时采取医疗措施,导致戴维因贻误抢救时机而身亡,后来警方发现这是一起抢劫案件,才开始调查并侦破案件。在戴维的身份由“醉汉”到“名记”的转换过程中,司法与媒体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姿态。
司法实践中,一旦給被害人贴上特定的身份标签,就将严重影响办案机关对待被害人的方式、案件性质的认定以及整个诉讼程序的运行轨迹。尽管给被害人贴上身份标签的做法明显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研究显示,身份标签一旦形成,就很难剥离,因为我们在确证心理的驱动下,往往会努力寻找证据证实这种身份预期,并通常会选择无视相反的证据。这种确证偏见极易误导诉讼、扭曲事实,即使是一些存在DNA证据的案件,也可能因此而导致诉讼结果偏离事实真相。
反思侦查取证的重大失误,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办案人员带有偏见地寻找线索,而在于他们可能只关注那些选择性收集的证据,并认为既定的事实假说非常可信,进而摒弃与已有假说不符的事实和证据。鉴于此,司法系统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对被害人身份的标签化做法,通过切实可行的程序机制防止具有特定身份特征的被害人遭到不公正的待遇。
检察官盖瑞·迪根在癌症晚期时向好友忏悔,他曾经在一个重大案件中隐匿关键证据,让无辜的被告人身陷囹圄。检察官违背法律职责和道德义务,进行隐匿证据等诉讼欺诈行为,并非孤立的个别现象,而是具有深层次的制度原因。研究显示,欺诈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无法用传统的成本/收益方法做出解释。相比之下,为违反道德的行为寻找正当理由,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可能是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下,检察官以成功追诉为职业宗旨,然而实践表明,检察官越是关注诉讼输赢而非实现正义,就越容易实施不法行为。同时,对于隐匿证据这类不作为形式的不法行为,检察官很容易找到正当托词或者加以粉饰。此外,如果整个群体盛行弄虚作假的职业文化,身处其中的个体也容易受到职业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道德滑坡。
司法实践中,一旦检察官能够为不法行为找到正当理由,在以恶制恶等心理影响下,加上来自各方面的职业压力,很容易实施诉讼欺诈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司法系统的欺诈行为往往是隐迹藏形、秘而不宣的,只有引入有效的审核监督机制才能予以有效遏制。
正义是奢侈品吗?答案应当是否定的。但通往正义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布满荆棘。在追求正义的路途上,需要极大的执着和热情。但仅有执着和热情并不足够,还要有科学理念和方法的武装。现代的新科学,包括心理科学和神经科学,能够更加深刻揭示非正义、不公正的深层原因,进而使我们在科学知识指引下,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方式看待正义、实现公正。
阅读本书,换个角度观察刑事司法,聚焦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警察、检察官和证人等诉讼角色,你一定会对影响司法公正的风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美]亚当·本福拉多 著,刘静坤 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9年4月版)
新书推荐
《“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 中国方案》
郁建兴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最多跑一次”改革首先是浙江的,它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它也是中国的,正从“地方探索”不断跃升为“顶层设计”,从“区域创新”扩散为“全国实践”。这一“浙江经验”或可成为当代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中国方案”之一。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王东杰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
《古城更新: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振兴》
王佃利 等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中国有六百多座城市,如何突出重围,实现城市振兴?本书通过实地调研,以生动的故事讲述古城更新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分析古城更新的内涵实质、推动力量、空间主体的行为特征与互动机制,进而从空间政治的角度揭示古城更新的逻辑和实现路径。
《围城之内:二十世纪美国的家庭与法律》
[美]乔安娜·L.格罗斯曼 等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古谚云,家庭是私人的领地和城堡。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妇女和儿童都获得了法律认可的权利,家庭生活的新形式已经出现。家庭法在20世纪的故事是复杂的。不过,尽管风云变幻,家庭形式依然坚守在社会的中心。本书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中心发生的故事,并探索法律制度渗透和控制这个中心的若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