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现阶段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策略
2019-06-22张蕙兰
摘 要: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经过长年发展,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可以取得“1+1>2”的效果,实现互利共赢。博物馆教育如何能够与学校教育互融互通,是博物馆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文章对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融合策略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全体大会,通过了经过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改: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定义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的首要位置,由此可见,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
笔者查阅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新模式的探索》[2]《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关系分析》[3]等论文,研究重点集中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方面,虽然对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所讨论,但没有站在宏观层面考虑问题。本文想更深入研究结合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特征和关联,以此加强二者的融合。
1 现阶段博物馆教育的特征
现阶段博物馆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实物性。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其各项活动均是以真实的实物标本、实物文物等为基础的,通过对这些实物的陈列、使用、研究,向观众传播信息,并进行教育,使观众在观看到文物的客观面貌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其所包含的科学内涵。纵观所有的教育场所,只有博物馆将实物作为主要传播媒介。二是直观性。博物馆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向观众开放,观众可以直接地观看到博物馆所陈列的标本与文物等,与其有近距离的接触,从而更加直观地认识事物并从中获取所需信息[4]。三是互动性。博物馆已经摒弃了以往的单向传递模式,目前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更多为双向交流,博物馆对观众进行教育与传递知识的同时,观众也会向博物馆反馈大量信息,如问卷调查、线上留言等。四是探索性。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每一座博物馆都有特定的内容,博物馆的很多内容决定博物馆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兴趣探索相关的内容。
2 现阶段学校教育的特征
早期人类之间的交流和信息记载是通过图形、符号等实现的,后来逐渐演变成文字。随着文化积累逐渐丰富,仅靠日常交往已无法满足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出现,其作用就是向未成年人传递文化,而文化传递最有效的载体就是文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开始偏离,认为学校唯一的作用就是教导学生读书与识字。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书本化[5]。
3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联
3.1 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同
博物馆与学校都担负着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所以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共性。这种共性多体现在教育的主要内容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教育,二者都担负着向受教者进行科普教育的责任。二是道德情感教育,学校主要是通过课本文字传授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道德情感教育,而博物馆的道德情感教育则更多的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藏品,通过陈列展览来实现,在呈现民族认同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更为立体和丰富。譬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举办的“祖国颂歌”展览,精选了86件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品,从其工艺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中折射共和国历史的变迁,反映共产党发展的伟大历程。三是审美教育,学校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审美教育是其主要工作之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博物馆也是如此,不过其教育的范围更广,博物馆可以更近距离地观赏更多实物,审美教育的效果更好。
3.2 教育的实现方式可以互补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各具优势,同时也有自身的不足,所以二者可以以互补的形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博物馆可以利用学校的固定场所、固定的教育对象和成熟的教育施与者,而学校则可以利用博物馆的藏品资源、社会关系以及更为灵活的教育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教育得到改善与强化,而博物馆的教育范围则进一步扩充,可谓双赢。
4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策略制定——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彩、广绣进校园系列教育项目为例
4.1 做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工程学术语,在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其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6]。要想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体系中来,就必须要建立起将博物馆与学校联系到一起的制度体系。首先是立法,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融合,有法可依;其次为当地政府的行政手段,政府的支持可以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融合;最后为财政手段,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融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7]。2017年,广州市颁布了《广州市博物馆规定》,指出“鼓励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社会实践活动”。2018年,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出版局联合出台《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指出“依据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的部署要求,建立校馆合作、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机制”[8]。在此背景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开展了“广彩广绣进校园”系列教育项目。2017年,博物馆得到荔湾区教育局支持,在全区27家中小学建立广彩、广绣教育实践基地。2018年,博物馆得到广州市教育局的支持,在全市选取60所中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开设教育课程、送展、研学营、学生作品展等系列活动,最终被广州市教育局确立为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发教学课程资源专项课题。由此可见,做好顶层设计,可以更好地联动政府、博物馆、学校、企業、工作室等单位,发动博物馆工作者、教务工作者、学生、家长、工艺家等社会资源要素,由上至下,层层推动教育项目,取得最佳效果。
4.2 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目前馆校的合作关系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博教育基地、课外活动基地等形式,并定期组织相关活动。从具体活动来看,可以包括共建课程、共建志愿者制度、远程教育、共设教育活动等形式[9]。在笔者看来,博物馆与学校共建是一种长效的合作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双方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合作的具体内容。譬如博物馆为学校开设内容和形式更为多样的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学校为博物馆做好学生管理,既实现了资源共享,也能规避潜在风险。在两者的合作机制中,激励因素的催化相当重要。譬如,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彩广绣进校园”系列教育项目的成果展示阶段,博物馆隆重举办学生作品展,对学生的付出给予鼓励,更是让政府部门在展览开幕式上对学校、老师、传承人、获奖学生进行公开颁奖。这对学校的组织实施、老师的教学指导、传承人技艺传承都给予了相当的肯定,把社会各方紧紧凝聚。
4.3 设计可推广的活动框架
受到经费、设备、场地、课时、人员等硬件和软件条件的制约,在每一个学校推行一模一样的教育项目不太可行,这需要我们设计可推广的活动框架。框架内的各个项目之间既互有关联又相对独立,具有可挑选性、菜单化的特点。譬如“广彩广绣进校园”系列教育项目分为“读一本书”“上一堂课”“看一个展览”“参加一次活动”“举办一次展示”五个模块,供全市60所试点学校选择。“读一本书”是博物馆编写了广绣与广彩的教材,统一送到试点学校,使教学活动开展更加顺利。“上一堂课”是博物馆创设了教师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使教师能更好地向学生教学,使课程能在校园内更广泛、更持久地开展。“看一个展览”是指为加深学生对广彩与广绣的认识,博物馆把图片展送到学校展出,并配合参观工作纸,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展览。“参加一场活动”则是带领学生走访广彩、广绣工艺传承人,并动手体验制作工艺品。“举办一次展示”是在博物馆为学生举办作品展,对学生的付出给予肯定。在试点学校中,有些学校因场地条件无法容纳送展的展板,“看一个展览”无法开展,但是可以通过“参加一次活动”,参与广彩、广绣研学营活动,亲身体验其魅力与意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互融互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的效果。而要加强二者的融合,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创新合作机制,博物馆工作人员与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玲.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J].南方文物,2014(1):156-161+150.
[2]张婵.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新模式的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3):128-129.
[3]王麗娟.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关系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8(31):152.
[4]俄军.浅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博物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9.
[5]刘平.物件探索学习理论应用于博物馆学生教育初探[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博物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9.
[6]浙江卫视营销中心.中国蓝的“顶层设计”[J].广告人,2011(7):161-163.
[7]陆建松.试论推动“馆校合作”的制度设计[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博物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6.
[8]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印发《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EB/OL].http://www.gzedu.gov.cn/gzsjyj/tzgg/201807/33e8a8e822b746ae81f0fab0ba1ccb54.shtml.
[9]张昱.博物馆针对中小学的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博物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7
【作者简介】张蕙兰,本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助理馆员,从事教育推广和志愿者管理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