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效果观察
2019-06-22赵文波赵继学
伏 鑫,赵文波,赵继学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护理部,长春 130033;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门诊换药中心,长春 130033;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外科,长春 1300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1-2]。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亦随之呈现日趋增长的趋势[3]。该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易出现呼吸衰竭,即会导致机体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出现酸中毒,严重者会出现脑组织损害和脑循环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4-5]。在临床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避免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密切,因而有效护理模式可以进一步辅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纳入标准[6]:1)所有患者均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促或呼吸困难等,2)经胸部X 线片等相关辅助检查确诊为COPD 患者;3)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同时排除合并其他心、肾、肝、脑疾病患者等,以及以往患有精神疾病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 例,2组性别、平均年龄以及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实施常规的院内健康教育,观察组则实施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如下。
1.2.1 院内护理 1)综合评估:医院内部成立护理工作小组,针对不同患者实际情况,结合患者心理、生理、精神、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进行合理评估,针对患者特异性,为其量身定制护理服务方案,中期密切关注患者治疗期间间不适表现,及时进行方案调整,后期进行综合评估;2)心理和生理护理:除了在缓解各方面并发症的基础上执行主治医生医嘱进行治疗满足患者生理上的需求外,特别注意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进行治疗前,提前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亲切交谈,放松心情,解释其机制及对治疗的有益效果,建议其保持良好心态。在操作时保持动作轻柔娴熟,减少其治疗压力,体贴周到,舒适疗法。同时,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病房环境改善患者不良的身心状态。除密切关注、严格执行医嘱外,可对患者进行一定生活指导和运动锻炼指导等。
1.2.2 院外护理 1)建立随访小组:医护人员、家属以及共同组成院外随访小组,其中医生为管理者,负责总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教育方案的制定和评价;护理人员负责落实方案的内容;家属为监督者,由其对患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患者本人为自我管理者,应自觉遵医嘱,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并接受家属的监督;2)认知行为干预: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每次30 min以上,宣教内容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药物指导、饮食护理及疾病的相关知识等,同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内容涉及基础疾病知识、预后、饮食和药物知道、康复运动指导等,在进行宣教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互动,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哪一方面存在认知不足;3)电话随访: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半个月一次的电话随访,主要询问患者对服药、体重监测和自我症状监测情况。并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同时预约门诊随访时间和家庭访视时间。
1.3 观察指标 分别就2组的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等相关指标进行客观比较,同时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表对2组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其中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表可以反映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评估内容包括症状、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影响三个方面,分数越低,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反之亦然。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测量结果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之间差异的比较使用t检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1。
2.2 2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见表2。
2.3 2组的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表比较 见表3。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其中以冬季的发病率最为显著。该疾病使呼吸内科中较为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之一,不仅病程长,且会呈现进行性加重,易导致患者反复发作,加之会使患者的肺功能减退,因而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7-8]。目前,临床中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不仅需要达到减少病死率和再住院率的效果,还应在此基础上减轻患者治疗期间以及预后的生理和心理不良状态,提高生活质量[9]。肺康复锻炼是长期的工程,因各种因素很容易促使绝大多数患者无法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因而,除了对患者加强院内的治疗外,还应提高患者院外的的治疗。虽然目前确定的干预及治疗效果是肯定的,但由于没有建立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及其支持系统,很难保证干预及治疗的持久性。
表1 2组的治疗依从性比较(n = 33) 例
表2 2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n = 33) 分
表3 2组的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表比较(n = 33) 分
无缝隙护理管理是针对护理管理中的条块分离出现的质量缝隙实施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其较常规护理更为全面和细致。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不仅实施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注重患者的先综合评估和再针对性治疗的有效衔接,避免护理干预方法的盲目性,同时注重患者生理和心理护理的有效衔接,不仅改善患者的不良生理状态,亦从患者的心理状态入手,避免患者因主观情绪而致使病情的加重。此外,无缝隙护理管理结合了医护人员院外延续性的健康教育随访,通过对患者个人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和预后知识的认知程度,再指导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满足不同患者因认知程度的差异性和需求;同时注重家属为患者治疗中的主要社会支持力量,指导家属不仅应积极配合、支持和理解患者的治疗工作,更需掌握疾病管理知识,对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指导,协助患者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家庭参与式的个案管理干预下,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治疗依从性明显更高于常规干预模式的对照组患者,这说明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患者的主动性,提高其意识到自身疾病管理的重要性,促进患者在医护人员以及家属的共同引导和支持下提高预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表评分明显更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这提示了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与金艳[10]等人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管理避免了常规护理的单一性,可以实现医院与家庭间的双向转诊,帮助患者得到更为及时和全面的诊治,辅助提高了临床疗效,因而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