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抗病毒药物应用现状研究
2019-06-22李月阳宋燕青张文锐
宋 岐,李月阳,宋燕青,张文锐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药学部,长春 130021)
病毒性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因,由于儿童的自身免疫功能较弱,而且群体活动范围较集中,极易发生病毒感染和传播。对于儿童病毒感染,临床上常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对症处理治疗,对合并细菌感染的患儿则加用抗菌药物。目前临床的抗病毒药物较多,但是不同药物的抗病毒强度,抗病毒谱和导致机体的不良反应有所差异,因此安全合理地选择抗病毒药物非常重要[1-2]。本研究分析儿童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现状,为儿童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回顾性调取了我院儿科2018年4月1日-2018年9月30日住院期间使用过抗病毒药物注射剂的患儿,共计12 937 例人次,涉及5 127 例患儿。针对所应用的13 个儿科科室,每个科室随机抽取20 例病例进行抗病毒药物点评分析,共计点评260 例。
1.2 年龄分段标准 依据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的年龄分段,新生儿期(0 ~28 d);婴儿期(29 d ~12月);幼儿期(1 岁~3 岁);学龄前期(4 岁~6 岁);学龄期(7 岁~11 岁);青春期(12 岁~18 岁)。
2 结果
2.1 不同抗病毒药物在儿科临床的使用分布 见表1。
表1 不同抗病毒药物在儿科临床的使用分布 例
2.2 不同年龄段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情况 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情况 例
2.3 不同临床科室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情况 见表3。
表3 不同临床科室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情况 例
3 小结
从整体用药来看,每个年龄段都是男性高于女性,这与去年儿童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和女性比例 1.46:1相近[3],男性患儿人群越多,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越多。婴幼儿时期是3 岁以下儿童,这个时期患儿的发病率较高,原因与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有关,儿童各机体器官正处于生长期,对外界的感染抵抗力较弱,还有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病毒更容易入侵透过,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病毒性脑炎等。
中药注射剂的区别是热毒宁注射液3 岁以上儿童有推荐剂量,喜炎平注射液1 岁以下儿童禁用,而注射用炎琥宁说明书只提供成人剂量,儿童的临床应用是按照成人标准公斤体重折算的。在2017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中药的清热解毒类不良反应占所有中药的9.5%,在中药类排名第2 名。提示中药注射剂对于儿童的应用还需谨慎。中药注射液很多是复方制剂,有效成分不明,提纯困难,而且许多注射剂与溶媒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且药品说明书的内容描述简单、不利于儿童的临床合理用药指导。特别对易过敏体质的儿童应用时需加强的用药监护,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西药抗病毒药物如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说明书中成人的剂量5 ~10 mg/kg,无儿童用药信息。而且它作为抗DNA 病毒的药物,临床上对引起支气管肺炎,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等RNA 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治疗作用,也都在常规使用,使儿童承受了很多不该承受的用药风险[4-5]。这样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带来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2017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儿童患者的不良反应比例占10.5%。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一是与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有关,二是儿童使用的大部分药品并未在儿科用药中开展过相应的临床研究,所以在药品说明书中缺乏儿童用药的详细说明,本身就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住院期间没有检查相应的病毒病原学而一直使用抗病毒药物,存在经验性用药或过度用药的情况。没有病毒感染指征而使用抗病毒药物是不合理的,部分科室存在联合抗生素常规用药和滥用抗病毒药物的情况。重组人干扰素注射液临床在使用时几乎都是雾化给药,虽然作为注射剂使用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但在雾化吸入治疗肺部疾病在临床专家共识中有推荐[6-9],针对病毒性肺炎患儿的剂量是轻型肺炎1 ~2 μg/kg/次,重型肺炎2 ~4 μg/kg/次,都是2 次/d。其他药物如注射用阿昔洛韦,是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EB 病毒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使用时警惕肾功能损害,静脉炎,皮肤损害;注射用更昔洛韦,是巨细胞病毒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也适用于EB 病毒感染相关疾病[10-13]。它需要关注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生殖毒性。利巴韦林注射液是广谱的抗病毒药物,针对DNA 病毒和RNA 病毒都有抑制,但是由于不良反应较多,特别是骨髓抑制和溶血性贫血,所以儿童临床应用较少。临床使用2 种以上抗病毒药物时,须明确感染病毒类别择其一而用,合用易加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14-16]。抗病毒药物均有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肝脏毒性,许多使用联合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可出现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过敏反应表现为斑丘疹、发热、黏膜改变。
临床上在选用抗病毒药物前,应首先确定是否病毒感染或何种病毒感染,对于有时不明确是何种病毒所致的,在无法确定前可以依据临床症状和用药经验,选取能够覆盖可能的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17]。在明确诊断结果后可以根据感染部位确定给药方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药物剂量及疗程。特别是在使用抗病毒时应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按照抗病毒药物的适应症选药,同时正确评估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从药物安全角度和不良反应方面考虑,在选择抗病毒药物时更应谨慎,并权衡利弊使用,轻症不必给毒副性大及静脉注射的抗病毒药物,避免重复使用相同作用机制的抗病毒药物。针对目前抗病毒药物应用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临床药师应加强医院临床用药点评,促进临床更加合理的使用抗病毒药,为儿童用药带来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