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阵列集体应变

2019-06-22黄柳

中国医院院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急诊科专科分级

文/本刊记者 黄柳

基层、县级医院迎来急诊“大补”,地市级医院借急诊急救发展契机冲出“夹心层”,大型三甲医院急诊正式开启“分级”时代。

急诊急救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背景下,急诊急救作为医疗体系的前端、急危重症救治的第一战场,正迎来集体变革、体系升级的划时代拐点。

“高光”时刻全方位提升

所以言“高光”时刻,在于政策力促急诊急救学科发展,强化急诊急救在医疗体系、学科方阵中担当的“前锋”角色。

人才队伍是急诊急救学科在过往发展道路中最大的“纠结”之处,2018年,急诊医生职称评定迎来突破,急诊人才队伍建设都将呈现崭新的局面;间隔十年,急诊学科建设标准即将出新,在2009年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新版指南草案在业内取得共识,正经历发布前的行政审核程序。

长期以来,急诊面临缺医生、专职医生比例低、沦为院内“人才转运站”等困境,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陈玉国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介绍,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即“没有职称晋升序列”已获突破。

2018年12月初,国家卫生计生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急诊医学专家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同意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增设急诊医学(中级)专业,希望专家委员会按照急诊医学学科发展和岗位胜任力要求做好考试标准和大纲的制定工作。此次会议上,急诊医学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与会专家结合急诊科临床实际工作和急诊医学人才培养需求,认真讨论制定了2019年急诊医学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大纲。

推动这项工作取得突破的陈玉国主委表示,“此后,专职在急诊工作的医生,无须回归原专业、原科室申请职称评定,这对急诊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陈玉国本人1998年从心内科转至急诊,在他看来,急诊工作本身是受到许多医生欢迎的,“你救一个病人,思维敏捷、动作麻利,这画面是十分感染人的;其次,急诊并非一成不变,新鲜事多,很容易被社会关注。”在他看来,急诊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可以收获与医生工作内涵高度符合的职业成就感,这也是他自己由专科转行急诊并扎根的重要原因。

陈玉国还介绍,经历了2005-2007年原国家卫生部“医疗质量管理年”全国行动,三级医院急诊专职医生占比由此前40%左右提升到了75%;此后,经过“医疗质量万里行”行动,至2010年,全国三级医院急诊科专职医生占比进一步提高至90%,至今稳中有升。但他表示,在2015年之前,地市级尤其是县一级医疗机构专职医生的比例仍然较低,急诊的硬件、软件情况不容乐观。

硬软件相互关联,“急诊没有床位,没有设备,人员没有用武之地,自然待不住、壮大不了。”陈玉国表示,为了推进全国范围内急诊学科的普遍发展,急诊医学分会于2017年正式提出修订2009年版本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迄今,分会已组织全委会、常委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国家质控中心多层次、共100多位专家研讨,商议修订事项,并于2018年下半年就修订草案达成共识。

硬件改善是新版的核心思想之一。2009年《指南》规定,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但新版“指南”草案则明确根据急诊流量、医院床位数确定抢救床、留观床的大致数量,陈玉国向本刊透露“草案”细节,“如日流量1500人的急诊单元应配置20张抢救床、50张留观床;急诊与其他医疗单元相互衔接,因此相关硬件设施还须与固有床位数、住院人数相关联。”

此外,2017年11月至次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连发五文,明确三级医院、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其中对相关医疗设备配置均有要求。

集体变革 体系升级

政策在持续强调急诊急救在整体医疗体系、学科矩阵中的重要性(2017年以来系列政策文件“汇编”),各层级医疗机构的急诊急救正经历并将继续两大主题——变革与升级。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在“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表示,解决“看病难”问题最现实的办法是采取分级诊疗制度,做到“四个分开”,其中就包括“急慢分开”,提高体系效率。

两会之后,大三甲医院的急诊急救正式步入“分级时代”。4月,北京市医管局印发了《市属医院开展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工作的通知》,5月1日起,患者到友谊医院、同仁医院、朝阳医院等20家北京市属医院看急诊,将统一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陈玉国向记者表示,严格实施“急诊分级”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地市级医院强化急诊急救,抓住中心化建设契机,冲出“夹心层”。2018年,本刊记者实地走访近10家地市级龙头医院,急诊急救、以急诊为龙头的中心化建设无一不是管理出成效的亮点,以及医院院长们介绍的重点。中国医院协会地市级医院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苏北医疗集团王静成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对此深表认同,“以‘急诊急救’为依托,‘五大中心’建设集中发挥了城市三级医院的学科优势,夯实了城市三级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的功能定位,相关功能发挥助力医院冲破‘夹心层’!”

基层急诊急救迎来“大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医疗服务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对应脑卒中、心梗、创伤等对抢救时限要求极高的急危重症救治、基层急诊急救能力亟待夯实。这是解决医疗服务均等化、提升我国整体卫生水平与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点与突破点。“体现公平性与公益性,急诊急救是重要的‘网底’建设!”陈玉国如是总结强化基层急诊急救能力的重要意义,并介绍在新版《急诊建设指南》的指导下,基层急诊将“大变样”!

图1 政策“高光”照耀急诊急救之“文件汇编”

基层急诊急救升级的紧迫性

从理论上讲,基层急诊急救水平的提升是“强基层”的题中之义;从现实出发,基层急诊急救也到了不得不强、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以求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

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新医改启动足有10年。“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强基层”为首,是为基本思路与改革要求。医保资金的流向是重要的指征,根据国内某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近年流入区县一级医院的资金量只占总体资金的31%,而流入城市三级医院的资金为总量的55%。

让我们贴近医院看一个真实的案例:2018年,湖北某省级医院收治的一位67岁“急性心梗、右侧冠状动脉严重堵塞”患者,其“61天医疗费用为104万元”的信息被当地媒体关注,而记者数日后采访医院得知,该名患者的总费用已超过170万元,媒体不由得感叹,“一张住院费收据能击倒中国95%的家庭!”

这样的个案真实地发生在全国各地医院,因为类似急危重症的总体医疗费用正逐年攀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陈述,2004年至今,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年均增速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另一大“烧钱”病种——脑卒中,据报道每年耗费超400亿元医疗费用,且每年新增病例250万。“急”是这两大类疾病的共同特征,发病后2小时是开通梗死血管的黄金治疗时期,脑卒中发生后3小时内的有效治疗最为关键。

2017年在《循环》杂志发表的“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专项调查”报告称,与30年前相比,农村地区脑卒中患病率是1985年的2.5倍,发病率是1985年的1.3倍,且持续攀升。相较30年前,脑卒中死亡率在城市下降了31.0%,农村地区下降了11.4%。

围绕重大疾病急性期救治,与医疗费用挂钩,“县级医院如何承接更多的医疗服务”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蒙喜表示,“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改革目标与医疗费用流向形成反差,一系列政策的出发点正是为了扭转这一资金流量的悬殊。

基层急诊急救升级现端倪

“如果县级医院的急诊科建不好,分级诊疗很难落地,90%的患者不出县是一句空话。”采访中,陈玉国掷地有声地向记者如是表达并介绍,急诊医学分会主导修订的新版“急诊建设指南”对县级医院急诊科的建设与升级有重点指导。

据本刊记者观察,一批县医院已开始着力建设急诊。中部地区一家县医院的院长去年告诉记者,尽管因为地方财政困难,新院区迟迟未能建设妥帖,但在现有的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内,卒中中心也计划开始建设了。“政策有要求,行政主管部门鼓励,财政也有一定量的项目补贴。”这位院长后来表示,在省级医院的帮扶与支持下,医院卒中中心经过数月筹备后进入了试运行。

上述医院除5张重症监护床及急诊输液椅外,急诊科囿于业务面积小未单独设置留观床,但该院医务科长告诉记者,医院持续强化急诊管理,在各科室预留急诊床位共35张,其中呼吸内科预留7张、心内科7张、妇产科2张、骨科2张、神外2张、儿科1张,各专科都派出人员赴省级医院学习急症抢救并畅通与三甲医院的上转通道,最大限度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流畅与质量。

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将于今年夏天正式搬迁新院,从建筑外观上,新院区急诊享有独立的出入通道,并做到人流与车流分开,医院党委书记戴百良还告诉记者,急诊急救区设置了独立的急诊药房、急诊挂号与收费、急诊化验室、B超室,留观室、洗胃室一应俱全。急诊抢救室设2张抢救床,配套的抢救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心肺复苏机、吸痰仪、心电图机、抢救车、床旁快速检测仪。与之相邻的是急诊手术室,急诊监护室将收治病情偏重的患者以及急性胸痛患者。医院2018年成立了胸痛中心,为急性胸痛患者设置了绿色通道,能在第一时间作出诊断和治疗,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

4月底,辽宁省绥中县人民医院举办航空医疗紧急救援培训活动。绥中县地处辽西走廊西端,县人民医院同时承担着与北京、天津临近的东戴河旅游区的应急医疗重任。院长管中向记者介绍,在一家专营院前救援与医疗转运服务的公司支持下,医院加入了以辽宁省人民医院为主导的区域空中救援大家庭。经过培训后,医院急诊科及优势学科的医护人员将更多、更紧密地参与到这项新业务中来。医院公众号列出了五大类适于空中转运的患者类型(图2)并通过当地媒体向社会发布。

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明确提出将推动50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要求,伴随区域医疗中心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县医院急诊建设的热潮即将掀起。

图2 绥中县发布的五大类适合空中转运的患者

多方合力下,县级医院开展空中救援,也将为医院乃至区域急救事业插上翅膀。

基层急诊急救升级的现实依据

依托上级医院嵌入更强能级的平台,借助医疗相关企业的支持,是为基层医院建设、健全急诊急救体系的现实路径。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就介绍,目前已有963家三级医院与所有贫困县1180家县级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通过急病、慢病等专病中心的多层次建设,基层医院急救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以胸痛中心为例,目前已有近1800家县域医院着手建设基层版胸痛中心,已经成立胸痛中心的三级医院在这个过程中对基层面临的困难给出了很好的响应。

人才培养方面,葛均波表示,通过公益组织推进的人才培养项目募集资金支持,已形成一条“政府出政策、行业来支持、社会供资金”的人才培养模式。据了解,秉持医疗公益性与社会责任,各家企业在产品推广的同时都设置了基层人才培养的项目。

2017年夏,急诊医学分会牵头组建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急诊急救器械产业分会筹备组,致力于将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医疗器械产品有效结合,促进急诊急救学科发展、相关医疗器械产品更贴近临床,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以某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厂商为例,急基层之所急,公司于今年3月推出了“基于5G的车载CT”,将全身CT应用到车载领域,可实现基于5G的远程急救新模式。比如,对患者脑血管病的快速检查,设备通过集成AI算法对CT影像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及时得到检测结果;还可以将CT影像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至医院进行远程影像辅助诊断,第一时间完成扫描、诊断和分诊,无缝对接院内手术室、导管室等。“一个县拥有一台这样的设备,相当于拥有了一套完备的脑血管病急救系统。”公司负责人如是总结该设备的强大功能。

在急诊急救之路上,伴随AI、5G等高科技的接入,远程医疗一系列技术的进步与成熟,信息化更加发挥出通道与桥梁的功能,基层急诊急救必将呈现全新的状态与模式。

4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医疗协同管理、双向转诊都被纳入信息系统必备功能。

作为与县级医院联动更为紧密的地市一级医院,其急诊急救、中心化建设已先走一步,且在相当数量的医院达到成熟运行的状态,下一篇报道中将予以细致阐述。本篇报道将继续呈现我国急诊急救体系中的另一“巨变”,大型三甲医院急诊正式步入“分级时代”。

北京有准备严格“急诊分级”

打破“先来后到”,统一实施科学、严格的分级就诊,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北京急诊明确“分级”,先行一步。

根据北京市医管局发布的文件,5月1日起,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北京市属医院,统一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急诊分级)。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把有限的急诊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用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上,进一步提高急诊救治效率”。据官方统计,此前在急诊就诊的患者中,非急症患者比例接近甚至超过50%。

“这是引领,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陈玉国在采访中向记者评价此举。他同时介绍,在全国各个大三甲医院急诊的实际运行中,始终坚持对急、危病患实行分级救治、优先抢救;北京此次发文明确“急诊分级”,较好地向全社会传递了大型三甲医院急诊急救的功能定位,将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提升这一层次医院急诊的危重患者比重,促进功能回归以及急诊急救学科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早在2017年,“急诊分级”就在北京朝阳医院落地:在医院急诊科等候区的电子屏幕上,患者信息被分为三种不同颜色的色块,其中,一级、二级患者对应红色;三级对应黄色;四级为绿色。按照规定,“红色”患者在10分钟内要给予救治,黄色为30分钟内,绿色的排在红、黄之后,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来自台湾、闻名两岸的医院绩效管理专家傅天明告诉记者,类似的急诊候诊分检设置与国际接轨,未来一定会在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应用开来。

1 加床不断、急诊拥堵,当前在专科特色突出的三甲医院仍普遍存在。

2 当前,北京20家医院已正式开展急诊“分级”就诊,优先处理重病患。

3 北京市属医院急诊患者分诊分级原则。

4 “急诊分级”政策发布后,北京市属医院多举措告知患者就医流程。

北京此次先行先试,面对媒体提出的“如何才能保证急诊分级科学、公平和安全”问题,市医管局的回答严丝合缝,也正吸纳了先行先试医院的经验。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要安排经验丰富医务人员从事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其次,使用专业仪器采集生命体征。分级最重要的依据是专业仪器对患者生命体征的采集,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医务人员再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作出最终科学的分级及所属专科。再次,需要专业人员实时监测候诊区患者病情。”

“急诊学科三十多年的发展证明,‘有为’才能‘有位’!”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委、中日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向记者表示,这一点体现在北上广等地区第一梯队大三甲医院的急诊发展上尤其明显。在他看来,类似地区社会经济发达、国际交往频繁,急诊急救经历了更多突发事件的考验,承担了更为艰巨的任务,也被赋予了更高水准的期待;这一过程中,大家不负众望,让急诊人、急诊学科可以发展壮大。

张国强从内科医生转行急诊急救已有20多年。从最早服从医院安排来急诊,“没完全意识到急诊是一个学科”,到逐步掌握各项抢救、急救技能与前沿技术,带领团队探索急诊亚专业发展;经历“非典”等重大公卫事件考验;承担北京奥运会、APEC领导人会议等国际活动应急医疗保障……他表示,迈过这个历程,“急诊真正强大了,急诊人自信了,急诊不再归于‘受照顾’类科室了!”

“受照顾”指向的是绩效评价、奖金分配等方面,对此记者连同专家展开了两方面的分析:首先,在传统按累计工作量计算的绩效奖金模式下,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毫不懈怠,表现上佳。根据市医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北京市属三级医院年急诊量达235万人次;其次,随着卒中、胸痛等中心的建设,急诊急救平台功能发挥,被专科依赖的程度提高,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的医院绩效模式,其中包括改变传统“收减支”基于工作量的分配,而转向RBRVS(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医师绩效、岗位价值论等。

绩效模式的此种转变意味着,“当急诊急救对医疗使命、医院发展的价值被认定,从事急诊岗位人员的绩效中就应该包含‘岗位价值’。”傅天明还介绍,当前大部分三级医院的绩效体系都对急诊的特殊性与价值予以认可,“给急诊急救医护人员发放数目不等的岗位津贴成为常态。”

《新京报》4月中旬还报道,北京将进行院前急救薪酬制度改革,其中包括设立院前急救人员席位序列,与绩效工资挂钩;报道称正式文件将于今年三季度发布。

“这一系列薪酬改革、绩效优化是北京明确喊出‘急诊分级’的底气所在。”采访中,一位医院管理专家做此结论。北京市医管局在发布市属20家医院“急诊分级”《通知》时,曾一并发布数据:市属三级医院年急诊量在2016年已超200万,至去年达到235万人次。根据同时发布的非急危重症患者比例,实施“急诊分级”后,30%~50%的患者可能会分流。这样,一家医院“损失”的其实是几十万的年急诊量,或言——收入。

给“好的急诊科”下定义

有舍有得。与张国强、陈玉国一样呼吁急诊专业自强、有为,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郭树彬也是北京乃到全国急诊专家中的领军人物,他长期重视急诊理论夯实并呼吁急诊医学加强亚专科建设。

“好的急诊科是什么?”郭树彬教授表示,最先进的急诊科就是最危重的疾病在这里,从评价到处理到治疗都有能力和办法解决。如果急诊科因为某些关键性的仪器设备没有配置,或技术技能不足而无法解决临床问题,那么这个城市、这个地区急诊科的能力和水平就是有缺陷的,这与患者发病地域无关。

这与陈玉国向记者阐述的观点高度一致。他们还认为,急诊科是急、危、重症的初始救治平台,而不只是聚焦某一个专科领域或方向。

“急诊医学有独特的医学专业领域,有独特的专业知识基础,有自身特点的临床思维,有自身特点的诊疗模式,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这些与呼吸、消化、心脏等专科不一样。”他们表示,具备“急”的特性的医学现象,都是急诊医学的工作范畴。急诊工作的任务是“三保”:保命、保器官功能、保远期生存;急诊急救有“三紧急”,分别为紧急评价、紧急复苏、紧急支持。当前这一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已经取得行业共识。

谈及急诊与专科的显著差别,郭树彬说道,急诊科在紧急救治过程中要弱化临床的诊断,而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开展综合的、立体的、多器官和多系统的综合评估,各脏器系统功能反复评估,综合判断病情。

发力亚专业建设

正因为急诊医学的“通科”属性,需要从全身到局部,系统地分析和看待一个病人,兼顾多个器官系统功能和内环境的评估,亚专业的发展对建设更强急诊学科的意义重大。

急诊医学亚专科目前主要包括:院前医学、急性感染医学、急危重症医学、急性中毒医学、复苏医学、创伤医学、环境急诊医学等。

以长期排名居复旦专科榜前5位的北京朝阳医院为例,在郭树彬主任的带领下,医院在心肺复苏、急性中毒、重症脓毒症救治等的临床、科研方面形成特色并居国内领先地位;强化急诊重症监护室各项技术,开展了持续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ABP、Picco)、心排血量监测、床旁气管镜检查、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床旁超声检查、亚低温治疗。

排名更为靠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则形成了危重症、中毒、创伤灾难、心脑血管、急症等五个亚专业学组。应用一系列先进技术高级心肺复苏技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技术等,为广大患者特别是急性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病情的精细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各类灾难中,医院急诊队伍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探索出一条群体伤和多发伤救治的快速绿色通道。

力攻疑难,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急诊走出了一条新路,为医院其他专业所倚重。该院2013年依托急诊病房建立了国内首个急诊医学科疑难病房,同年成立了中南大学急诊医学及疑难疾病研究所。5年来,铊中毒、poems综合征、镰婴滴虫性肺炎等疑难罕见病例都在病房得到明确诊断与救治。

病例累积的同时,科室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医院急诊医学带头人向旭东教授在总结疑难病诊断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疑难病诊断三圈法”,在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检查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2~3个关键词,根据每个关键词对应的可能疾病,按照直接责任器官系统、临近或关联器官系统、远隔器官系统对思路进行排查,根据相关疾病的重叠部分初步确定最可能的诊断,再进一步证实。

图3 急诊学科大事记

科室副主任张宏亮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还介绍,4月25日,由急诊医学主导的内科门诊疑难病MDT启动会在医院召开,放射科、血液内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病理科、呼吸和重症医学科等10多个专科专家参加,副院长柴湘平莅临讲话。张宏亮不无自豪地介绍,柴院长正是从急诊医学科走上院级层面的领导,当前分管大医疗业务。

亚专业建设是近年来三级医院急诊急救的学科发展重点。

“通道式”与“堡垒式”的商榷

张宏亮今年45岁,但他在急诊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1多年。“医学院毕业后我就选择了急诊。”他向记者表示,医院、科室始终重视搭建平台强化青年医生培养是自己坚守急诊的重要原因。2014年,他被外派至美国加州进修急诊急救,感受了比国内配套更为先进的急诊急救装备,也被国外急诊医生“一干一辈子”的职业精神所感染,更加巩固了自己的急诊热情。

“这几年国内的装备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比如120急救车上配备溶栓药物等。”张宏亮表示,这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几大中心的建设,与专科合作中,急诊核心技术的掌握在日臻成熟。他列举这些核心技术,比如急诊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应用;比如急诊冠脉搭桥手术,从患者知情同意到开胸,需要在90分钟内完成。这些象征的是急诊的核心实力。

尽管以急诊急救为第一临床场景,但中心化涉及众多学科协作,如何明确急诊与各专科的界限?张宏亮表示,“在双赢、多赢的前提下,管理上不断改进流程,明确科室衔接节点,不存在科室间‘博弈’或者‘冲突’。”

但作为急诊医学主委,陈玉国考虑的显然更多。他向记者介绍,新版急诊建设标准在草拟、讨论过程中就十分关注急诊与其他专科的界限,让急诊“不至于被诟病‘延伸得过长’”!只是他仍然高度看重急诊发挥的公益性、“兜底”角色,他阐述说,“来到急诊的急性期患者,病症典型的比例约50%,但病症表现不典型以至于短时间内判断不清楚的,应该分流到哪个科室呢?为数不少的被公安、城管、路人送医的病情危急患者,身份不明、经济能力未知,其他专科迟疑的状态下,恐怕也只能暂留急诊。”

这里需要阐明的是国际上普遍运行的“通道式”急诊。在美国,张宏亮对急诊贯彻的快速抢救生命、转运患者至不同专科的工作模式印象深刻;傅天明也向记者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的急诊,“在每个区域都有‘责任医院’,对急救车运送来或自行前来的患者进行预检分级,每一级对应不同时长的处理时间;之后患者会被分流到专科。”

一段时间内,伴随几大中心建设热潮掀起,各大医院急诊医学都在发展壮大,场地、人员、设备、床位在扩充、补给,但急诊是该构筑成堡垒,还是只应担当通往各专科的“通道”,成为一大关注点。采访中,大部分急诊人都表示,对照当前我国急诊的建设情况、现实实力,适当延伸有益无害,“急诊需要在与专科合作过程中发展,需要取专科之长补自己所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医学科周亚雄曾撰文表示:急诊以对“生病的人”的横向联合评估特色显示出其专业的独一无二优势,找准急诊与其他学科的衔接点,立足把握急症、慢病急发的急诊共性与专科特性,将促进多学科的发展与融合。他还阐述,在几大中心建设过程中,急诊精细管理的关键是明确救治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然后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估,找出低效甚至是费时费力的原因,再逐一完善。

猜你喜欢

急诊科专科分级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