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话语视角下的新中国早期地方党刊研究
2019-06-21宋东泽
【摘要】《翻身乐》杂志作为解放区地方党刊,以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革命话语体系,及时抢占了东北解放区的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对于翻身农民教育的战略空白点,杂志全面贯彻“全党办刊”要求,执行群众路线办刊方针,以其正确的办刊宗旨,群众性、通俗性的文风和活泼的内容形式,赢得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好评,成为了东北解放区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也成为了广大农民与党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
【关键词】《翻身乐》杂志;全党办刊;群众路线;鲜明性;通俗性
《翻身乐》杂志是新中国第一本地方党刊,1948年3月l日在哈尔滨正式创刊,地点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52号。从1948年3月创刊到1948年II月21日迁到沈阳市,再到1949年7月5日改刊名为《新农村》。中间经历了1年零4个月,一共出版24期。
《翻身乐》杂志以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革命话语体系,及时抢占了东北解放区的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对于翻身农民教育的战略空白点,形成了我党主动发声、主动教育党员群众,主动批判错误思想倾向的态势,为我党进行党员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教育提供了强大阵地,同时也为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党刊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奠定了稳步根基,赢得了在较高起点上开拓的发展空间,在新中国地方党刊战略格局中抢占了制高点、空白点。
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夜诞生
东北解放区作为最早的解放区之一,很早就意识到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1947年末至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的农民,取得了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平分土地的初步胜利。此时,国民党军已经龟缩在锦州、沈阳、长春等几个孤立地区,全东北的解放已经指日可待。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东北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更迫切需要在文化上翻身,形势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教育農民。东北局宣传部决定以东北书店为依托办一本属于“翻身工农兵自个的刊物”,为更贴近准确反映翻身农民的特点,杂志名称就叫《翻身乐》。
《翻身乐》创刊第一期发表《见面话》中,明确写到:“咱们一听这个名字《翻身乐》,就知道他和劳动哥们有关系,今天只有穷哥们的翻身斗争,是最值得快乐的。”“这个《翻身乐》是和翻了身的农民、工人和战士站在一边的,专门替广大的劳动哥们办事。”[1]
《翻身乐》杂志是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目前啥事最重要呢?有两件大事情:一件是前方打胜仗,消灭蒋介石匪军;再一件事是后方彻底平分土地,消灭小蒋介石。以后,发展大生产,支援前线,只有把这两件事情做好,咱们就真正彻底翻身了,永远能过好日子,这个《翻身乐》,就是和大家站在一起来努力,办好这两件大事情。”[2]《见面话》中的这段话,就写明了《翻身乐》创刊宗旨和目的。
二、《翻身乐》最大的特点:群众性、通俗性
1948年的东北农村,广大老百姓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就要有好的文风。《翻身乐》的刊名本身就质朴无华,令人感到亲切。《翻身乐》的首篇并未写作成创刊词,而是亲切地写成《见面话》。这篇《见面话》文风朴实,把“办一个什么样的刊物,怎么样办刊物,依靠谁办刊物”写得明明白白。
《见面话》中写到:“咱们翻身,要明白翻身的道理和办法,这里有各种常识和故事,有歌有画,还有各种文化娱乐材料。只要识一千字就能看懂,如果不识字,就要请识字的来念来教,这样常常学就有办法,开脑筋,明白很多道理,就会替大家办好事情。”[3]
翻阅《翻身乐》处处都体现“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马克思主义文风。《翻身乐》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众性和通俗性,杂志中大量可见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北方言、口语和讽刺漫画,处处体现身边人、身边事的民生特点,他的“穿着打扮”跟翻身农民一个样,没有架子,不讳土气,形式活泼,有如唠家常。
东北局宣传部干教科长陈星在《翻身乐》编委会上所讲到:“文字上一定要真正做到通俗化、大众化,不仅使读者喜于接受,而且能够完全消化。在编辑方法上,不是主观的教条的灌输,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读者的思想和要求,做到由事实到原则,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到远,由简单到复杂。刊载的文章要短小精悍,有充实的内容,除特殊约稿外,最多不超过1500字。”
《翻身乐》的文章中大量采用了东北方言,随处可见诸如“唠嗑”“憋拉憋屈”“自个儿”等词汇,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如,第19期《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打垮世界反动派的战争阴谋》,这篇文章用张三、李四对话的方式,通俗讲明了世界大势,体现了真正的群众性。如:
张三问:上一期《翻身乐》天下大事里边说:现在世界上各国的共产党,都在发表宣言,保卫世界和平。这到底是咋回事呢7你知道不?”李四回答说“现在世界上也就和咱们中国差不离,分成了两个天下,一个是老百姓当权的民主新世界,另一个是反动派当权的黑暗世界。[4]
《翻身乐》的文章标题也体现通俗大众的特色标题。如:“革命要干到底!”“为哈妇女也要当权办事?”“唠一唠民主选举”“种地为啥要换茬”“不给老百姓好好办事真对不起老百姓”“哪有神,不过我是骗个钱花”“怎样记笔记”“领导一放松,支部就垮台”等等。
三、执行“全党办刊”的典范
实行依靠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办刊办报的工作方针,是我们党重要的办刊办报的指导方针。1949年1月,《翻身乐》组成了新的编委会,编委会除了杂志社内部的主要领导之外,还有四位县委宣传部长:辽宁省辽阳县委宣传部长、辽西省锦西县委宣传部长、吉林省蛟河县委宣传部长、黑龙江省双城县委宣传部长。这是践行全党办刊的一个创举。
1949年2月5日,第15期,杂志社以两个版面刊登了《发起组织翻身乐读书小组的启示》。《启示》要求各地小学教师帮助建立“读书小组”。读书互助组的其实发表后,得到了广大基层党组织的响应,2月6日,辽阳县委宣传部就发出通知,要求各区成立读书互助组。《通知》指出:
为使《翻身乐》帮助大家学习上真正起作用,各区应从上而下,由少到多组织《翻身乐》读书组。先将脱离生产的干部组织起来,其次通过农村小学教员组织村干部,然后再有重点的在群众中组织,在村干部特别是群众中组织读书组时,不应强迫硬凑,要先引起大家的兴趣,然后在自愿的原则下加以组织。每期《翻身乐》收到后,各区必须组织阅读。重要的文章要组织讨论。讨论情形,或弄不清的问题,由各区委宣传委员按时上报县委宣传部。[5]
辽阳县委为提高全县工农干部的政治思想、文化水平,加强干部学习,制定《翻身乐》为全县区村干部学习的主要教材之一。
1949年3月5日,在“创刊周年纪念”的17期刊物中,刊登了东北局宣传部部长李大章为刊物撰写的文章《大家动手把翻身乐办得更好一些》。李大章强调,县、区党委的宣传部门要重视《翻身乐》,做好三项工作:组织稿件、搞好发行、反映情况。要把“《翻身乐》真正成为区村干部一个最亲切、最喜爱的读物。”
四、把群众路线贯穿办刊始终
《翻身乐》杂志办刊历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全党办报、依靠群众办报,加强了党对刊物工作的领导,密切了刊物和群众的关系的生动实践。
《翻身乐》杂志的《见面话》中写到:
这个刊物仅由几个人来办来写,能否办好呢?不行的,既然这《翻身乐》是大家的,就需要大家来办,大家来写,大家有意见就提,有疑问就问,有自己或是大伙一起编写的歌谣、鼓词、故事、谜语和其他材料,甚至有必须要说的一句半句话,都可以写出来,或者请别人写出来,寄给我们。所有劳动哥们——工人、农民和战士写出来的稿子,我们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给予解答,整理和发表。[6]
《翻身乐》杂志走群众路线,充分注重群众首创精神,反映群众心声。比如17期刊发文章《翻身乐对我的帮助以及今后还要添些什么东西?——区村干部意见摘录》。刊登了115份读者意见表中的表扬、批评和建议。同时,刊登了《给咱刊物提供意见的全体同志芳名录》,对于“经常来稿的同志”和“意见提的较多而且较好”的同志赠送纪念品。
为了使《翻身乐》真正做到“尽量设法多采用下边的稿子”,编辑部从这一期开始又发起了举办“纸上座谈会”的倡议,编辑部在读到这一提倡的想法时说“发表意见不比作文章”,“你有几句就说几句话,有几条意见就写几条意见,一点不受限制,就和在小组会上发表意见一样。”之后,18期刊登《翻身乐座谈会——怎么教育改造二流子》共用8个版,编辑将9位作者的有关来稿,摘编成座谈会发言的形式,最后由编者做总结。20期刊登《翻身乐座谈会——换工小组怎样才能不垮台》,参加座谈会一共49人。22期刊登《翻身乐座谈会——怎样破除迷信》,共有60人参加。
《翻身乐》杂志走群众路线,充分注重听取群众意见,真正把杂志办成“大家办、大家看”的群众性杂志。第9期开辟了《大众习作》,后来改为《大众园地》专栏。每期刊登三至七篇“习作”。有时,编辑在某一两篇习作后边写一点批改或辅导性文章,很受读者特别是区村干部的欢迎。第12期,《大众园地》发表了北其同志就兩篇习作写的《新闻与文艺通讯》的评论文章,提出《翻身乐》需要的是“能够反映群众或干部思想的文艺通讯,不要简单的新闻”。
经过《翻身乐》杂志社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杂志受到了区村干部的普遍欢迎。朱起曾撰文回忆:
当时大家对《翻身乐》可欢迎了。乡邮一来,村干部第一句话就是:“《翻身乐》来没来?”来了识字的争着抢着看,不识字的就让我们念给他们听。念完一遍还让再念,听起来没个够。我曾问村干部:“你们为啥这么喜欢《翻身乐》?”他们回答:“它跟咱们心贴心。”[7]
24期,一年零三个月,在历史长河中是短短一瞬,但对于新中国地方党刊而言,这是一幕情节跌宕、气势恢宏大剧的序幕,承载着的是新中国第一本地方党刊激情燃烧的岁月,演绎着一幕幕开拓奋进的动人篇章,也为辽宁党刊乃至中国地方党刊的发展探索了经验。
参考文献:
[1][2][3][6]见面话[J].翻身乐,第一期.
[4]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打垮世界反动派的战争阴谋[J].翻身乐,第十九期.
[5]发起组织翻身乐读书小组的启示[J].翻身乐,第十五期,
[7]朱起.文墨春秋[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宋东泽,副编审,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编务管理部副部长;研究方向:党的传播史、党报党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