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交通管理措施研究
2019-06-21闫星培
闫星培
摘 要:加强风景名胜区交通管理,维护景区交通秩序和旅游秩序,对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确保旅游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景区相关交通数据与现行交通管控措施分析,以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管理为突破口,从近期、中远期两个层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交通组织;旅游交通;限行措施
Study on traffic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ourist attractions--The case of Wutai Mountain scenic spot
YAN Xingpei
(Road Traffic Safety Research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Beijing 100062,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traffic management of scenic spot, and maintaining the traffic and tourist order of scenic area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but also guarante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aking the scenic spot of Wutai Mounta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evant traffic data and current traffic control measures, then takes strengthening the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of the scenic spo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hort, medium and long term.
Keywords: Traffic organization; tourist traffic; restriction measures
自2009年申遗成功以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安全、舒适、文明的礼佛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近年来景区内外道路条件改善,以及机动车辆爆发式增长,形成了以自驾车为主体,旅游大巴、公交大巴等包车为补充的离抵景区交通方式。近年来景区大型节假日分流管控措施虽然不断升级,但日益增长的交通量仍不断冲击景区有限的交通承载力,此外受山高沟深、道路坡陡弯急,山体多土石结构,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节假日常态化拥堵、尾气排放和鸣笛噪音污染等问题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五台山作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的景区品质,亦不符合相关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因此,以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管理为突破口,实行机动车智能管控、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深化五台山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
1景区交通状况及特征分析
1.1游客接待量增幅明显,总量呈现逐渐增长态势
五台山年游客接待量保持增长趋势,但总体体量不大。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近三年总游客接待量上看,各景区年游客接待量均保持增长趋势,五台山位居四大名山游客接待总量第三位,低于普陀山、九华山,高于峨眉山。以2017年为例,五台山全年游客接待量为568.6万人次,是峨眉山的1.7倍。与年游客接待量已达到千万人次的普陀山(1622万人次)、九华山(1010万人次)还有较大差距,分别约是普陀山的三分之一和九华山的五分之三,如表1所示。
1.2车流总量保持高增长,日均车流量高峰值增加
1.2.1高速景区站口出入车流总量保持高位增长
根据已掌握的高速公路景区站口数据分析,从2015~2017年1至8月出入口车流总量上看,车流量总体保持上涨趋势,从2015年的114.2万辆次增长至2016年的128.6万辆次,增长率为12.6%,至2017年的150万辆次,增长率超过31.6%,连续两年保持高位增长,如图1所示。2017前8个月车流总量均超过2015、2016两年前10个月的车流总量。
1.2.2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日会出现极端高峰
从既有的2015~2017年1至8月日均车流量数据上看,2017年当月内日均车流量中有5个月高于2016年,有6个月高于2015年,其中2017年7月日均车流量达到高峰值,为9299辆次,比2016年高峰值多2824辆次,增长43.6%,比2015年高峰值多1967辆次,增长26.8%,日均车流量的快速增长以及车流量高峰值的增加对景区交通承载力、应急保障能力等构成较大挑战。从总体变化趋势上看,2015、2016两年日均车流量总体呈“稳步上升-达到峰值-波动下降”趋势,均在当年的8月达到高峰值,低峰值分别出现在11月和10月份,两年的高、低峰值分别相差4234辆次(137%)和4682辆次(261%)。2017年前8个月日均车流量总体呈“快速增長后下降-再快速上升至高峰值后下降”趋势,5、6、7连续三个月增长至高峰值,较2015、2016年提前一个月达到高峰值,比4月份低峰值高5717辆次(160%),较前两年日均车流量变化更加突出,快速增加、减少现象明显,如图2所示。
1.3车辆停车时长、缺口双增长,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1.3.1停车缺口高峰值快速提升
将高速景区出口车流量计为进入景区的车流量,在2015~2017年高速景区出口日均车流量中,2015年8月(3227辆次)、7月(2750辆次)、10月(2708辆次)三个月均超过景区最大停车位数(共计2600个饱和车位),停车位缺口高峰值达24.1%,此外5月(2546辆次)、6月(2426辆次)、9月(2028辆次)最低于最大停车位数,但考虑到北门、西门进入景区车辆,此三个月景区停车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2016年超过景区最大停车位数的共有4个月,依次为11月(3360辆次)、4月(3306辆次)、8月(2969辆次)、5月(2657辆次),停车缺口超过3个月达14%以上,最大为29.2%,同比增长5.1%;2017年前8个月到达景区日均车流量中有5个月超过景区最大停车位数,依次为7月(4625辆次)、6月(4247辆次)、5月(3803辆次)、2月(3203辆次)和3月(3073辆次),停车缺口高峰值达到77.9%,增幅达48.7%。其中6月、7月连续两个月分别超过景区最大饱和接待量(共计4200辆车)47辆次和425辆次。2015~2017连续3年的7月份,以及2016~2017年连续两年的5月、8月超过景区最大停车位数,如图3所示。
1.3.2车辆景区停留时长和过夜车辆数双上升
基于高速出口车流量计为进入景区、入口车流量计为离开景区两种情况,将入口车流量减去出口车流量可预估分析停留景区车流情况。从2015~2017年景區高速入口与出口差值月平均情况上看,2015全年均为正值,即离开景区车流量均高于进入景区车流量;2016年全年有4个月为负值,即进入景区车流量均高于离开景区车流量,车辆停留景区时间增长,过夜车辆增加,其中3月(日均411辆次)最为明显,其次为11月(336辆)、12月(183辆)和10月(63辆);2017年前8个月中有3个月进入景区车辆高于离开景区车辆,分别为3月(410辆次)、1月(355辆)和2月(335辆),高峰值与2016年同样出现在3月份,如图4所示。
1.3.3小型车景区停车时长与过夜需求明显高于中、大型车
从既有的2018年1至6月景区出入口不同车型月平均流量上看,客A与客C、D出入景区车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3月份快速增长,一直到5月份后出现回落。比较月平均出入口流量可得知,客A车除在6月份基本入、出平衡外,其他5个月入口车辆均多于出口车辆,其中3月份(日均122辆次)相差最多,其次为1月份(日均85辆次)、2月份(日均59辆次)。而客C、D车,除1月每天入口车较出口车多1辆,以及2月份出入持平以外,其他4个月入口车辆均少于出口车辆其中6月份(日均10辆次)相差最大,其次为5月份(日均9辆次)和4月份(日均7辆次)。综合比较可推测,客A车辆进入景区停车时长与过夜停车需求明显高于客C、D车辆。
2现行交通管控措施分析
目前五台山名胜风景区主要两种管控方式,一是单双号限行措施具体为假期期间,对五台山景区行政管辖内道路,即长原线、砂石线、台豆线的所有路段行驶的晋H牌证车辆实行单双号限行,五台县、繁峙县籍车辆实施临时交通管控;二是网上预约制,具体为基于景区单日平均接待30000人、3000辆车最大承载量的实际,对9月27日和5月19日两天当日进入景区车辆进行交通管控。提前十天开放网上预约,每天限约300辆(大巴10辆、小车290辆),总量控制在7座以上大、中型车辆100辆,7座以下(含7座)小型车辆2900辆。预约成功车辆自行通过预约系统打印预约凭证,持预约凭证经交通管控执勤民警验证后方可进入景区。目前两种管控方式在削减交通需求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表2和表3所示。
3加强景区交通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3.1近期交通管理措施建议
3.1.1加强现行交通管控措施研究,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
在重大节假日高峰时期,综合使用现行交通管控措施,以网上预约制为主,对全部车辆进行总量控制,进而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当景区出现极端高峰、应急突发等重大事件时,对本地车辆审慎实施单双号限行,重点针对拥堵节点、路段,进行临时性流量管控。
完善配套措施上,在网上预约制方面,一是要加强系统监管,规定小型车同一IP地址最多注册1至2台车,大、中型车挂靠旅游包车公司的要另外核验社会统一信用代码及营业执照等信息,避免黄牛恶意操作;二是确保宣传通知到位,在目前已有较好基础上,加强对网上预约制成效的宣传,同时增加网上预约的网上渠道,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多种方式预约,同时加大与各种售票途径绑定宣传,使预约进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制定预约管理及实施办法,细化预约规则,如预约账户与手机、微信等实名绑定,未到景区承载力时可改为现场预约进山。对反复取消后重新预约3次的,以及预约成功后无故未到的列入黑名单,取消预约资格。因交通拥堵、事故等原因未在预约时间内抵达的,可在预约平台进行“延误上报”,系统将自动延长预约到达时间6个小时,不视为违约,免于处罚;四是加强诱导系统设置,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实时信息推送,尽早进行引导和提示。
在单双号限行方面,一是要确保在全国范围内将限行措施和替代交通方式宣传到位,重点针对私家车主,大客车、中巴车等旅游公司;二是要拟定相关执法和管理配套措施,明确违反限行措施、不听劝阻强行通行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例如对违者可按照“违反禁令标志”处以罚款及扣分;三是在景区主要道路周密设置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和现场处罚点,对违反限行规定的车辆进行抓拍或现场处罚;四是要全面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加强远端分流以预防限行车辆堵在高速公路及景区出入口,合理设置劝返专用车道将限行车辆快速劝返等。
3.1.2优化停车设施设置,进一步加强停车管理
积极推动管委会加快停车管理设施建设,并推动社会共治,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信息服务、严格执法管理,一是盘活重点区域停车泊位资源。在重要景点及商业设施周边合理规划建设停车泊位,高峰时段将景区管理部门内部停车泊位腾出给游客使用,提高停车泊位使用效率。将景区周边闲置土地开辟为临时停车场,节假日客流高峰外围设置游客临时停车位,使用接驳车免费接送游客。二是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例如景区核心区内每小时收费4元,景区核心区外至大门每小时收费3元,景区外围区域每小时收费2元,特定区每小时收费6元,并配套设置停车位标志,公示收费价格。三是规范停车秩序。研究制定《五台山名胜风景区停车泊位设置规范》,做到车位设置的标志、标线、编号、监管“四统一”,重要道路设置禁停标志标线。从严执法,设置违停自动抓拍系统,对严重影响交通通行的车辆进行拖移处罚。四是加强大中型车停车疏导。重大节假日期间,对大中型车实行景区“慢进、快出、不停留”的管控措施,高峰时段结合景区内部交通流量现状,严格限制同一时间进入景区大中型车数量,进入景区卸客后快速疏导至景区外的游客中心停放,不在景区内过长时间停留、挤占有限的停车资源。
3.1.3强化交通组织设计,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
以深入推动落实公安部“两化”工作为契机,加强交通组织优化设计,统一交通标志标线设置标准,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运维社会化,提升交通设施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强道路交通渠化设计,规范路口、路段交通流线,强化区域交通诱导,在核心景点及停车场入口1公里、500米和入口处连续设置三级指路标志,提前引导驾驶人安全变道;二是完善交通安全與管理设施,增设禁止驶入标志、禁停标志和禁止掉头标志,确保标志标牌明显醒目,限制车辆在景区主干路随意左转、掉头及停放;施划减速振荡线,提醒进入核心景区车辆减速慢行,连续安装反光诱导标识,明确指引道路线型走向。
3.2中远期交通管理措施建议
3.2.1加强智能交通规划和建设,创新交通信息管理与服务
全面加强景区交通诱导、交通监控、分析研判等基础功能规划和建设,一是加强交通监控系统建设,通过增设交通检测设备,提高车牌自动识别能力,结合缉查布控系统全面采集车辆特征、行驶轨迹等基础信息,通过自动化分析技术,提升警情的主动发现率。整合景区警情接报、指挥调度、勤务管理、组织优化、信号控制、信息服务等多项功能,搭建大队、中队两级指挥架构,实现指挥环节的有效集成。二是加强交通诱导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景区旅行诱导服务,将交通管制信息、视频监控数据、交通事故、拥堵报警等官方数据,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对接,实现景区智能行车导航,提供进出景区路线个性定制服务。协调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发生暴雨、雪害、浓雾等影响道路交通的气象灾害时,迅速生成“积水”“结冰”“山体滑坡”等专门地图,通过微信、手机APP等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推送。三是加强违法鸣笛自动抓拍系统建设。在景区部分路段试点安装“违法鸣号现场查处辅助系统”,对一定区域内机动车违法鸣号行为进行实时采集,在抓拍路段配套安装LED电子警示屏,实时发布违法车辆号牌,民警还可通过手机APP现场实时调阅相关违法图片,进一步创建文明宁静的礼佛环境。
3.2.2加大力度优化景区出行结构,推进绿色交通发展
按照“世界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以绿色出行、环保出行、集约出行的方式为游客提供出行服务。优先保障景区公交路权,确保“公共交通不堵”,同时改善景区慢行交通环境。一是推进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在景区内外重点道路施划节假日限时公交专用道,调控小汽车出行需求;二是结合景区交通特征优化公交专用道设置。增设公交待行区、调整公交停靠模式,采用公交车道与社会车道互借方式,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行效率;三是优先保障公交信号。在进出景区主要路口增设公交专用信号灯,实现公交提前放行,实行站点沿线的公交车辆绿波控制,提升公交运行准点率;四是净化慢行空间。在景区主次干道实施机动车禁停严管,推动规划、市政、城管、交通等部门集中排查整治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不连贯、违法占道、路面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改善慢行出行环境。
3.2.3建立核心景区车辆通行证管理制度,规范景区车辆管理
通过为核心景区内的办公单位、经营商户、居住在核心景区的居民以及在核心景区内有工作任务或作业任务的单位或个人办理车辆通行证,加强景区内部生产生活车辆管理。一是单位申请的,按单位车辆编制核定申请需求;二是经营商户提出申请的,按规划车位数核定;三是居民提出申请的,以家庭为单位原则上只核定一辆车;四是对违规带客、从事非法营运等行为加强检查与处罚力度。
3.2.4实行差别化分区管理制度,提升景区交通服务水平
以交通管控为抓手,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促景区品质提档升级。研究建立景区差别化分区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游客服务中心的分流车辆、购买票务、换乘接驳等一体化功能,一是景区核心区域A设置为无车区,仅供环保巴士进入,大、中巴车可在无车区边界处卸客后驶离景区;二是区域B为景区入口到台怀镇,成功预约车辆及本地经营服务车辆可以进入,实施一定的停车收费管理;三是区域C为景区入口和售票处、游客中心,自驾车主可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后可换乘环保巴士进入。
3.2.5实施重大节假日停车换乘进山制度,科学优化交通供需
从中远期上看,有必要在重大节假日、旅游旺季试行山上景区部分时段,游客自驾车、外地客车、非山上景区居民及其车辆进山实行旅游交通换乘,并做好公交运力的保障,建立车辆预约呼叫机制,随时调配车辆。在换乘期间,一是非五台籍车辆(不含取得营运线路资质的客运车辆)禁止上山,乘客换乘景区公交车上山;二是五台籍车辆每年旅游旺季月份的周一至周五正常通行,周六、周日及“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假期禁止在五台山核心景区上路行驶;三是非五台籍车辆(含拥有合法营运资质的非五台籍客运车辆)在管制期间每日7:00~19:00,禁止在景区主要路段行驶;四是全年其他时段,允许游客车辆(除七座以上车辆外)上下山。
参考文献
[1] 戴帅.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J]. 综合运输,2015(7):9-12.
[2] 新浪财经.普陀山提交招股书 [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2018-04-07/docifyvtmxc5933389.shtml, 2018-4-7.
[3] 九江发布.庐山启动大换乘 非庐山籍车辆这些时间段禁止上山[EB/OL].
http://jx.sina.com.cn/news/dfdt/2017-06-04/detailifyfuzmy1647680.shtml.
[4] 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九华山:新时代高擎龙头当空舞[EB/OL].
http://www.jiuhuashan.gov.cn/4454484/519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