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领导团队与大学“双一流”建设
2019-06-21杨若璇肖玲玲汪景浩
杨若璇 肖玲玲 汪景浩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本文以高阶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双一流”名单中的建设高校为样本,从人口统计学背景、教育背景、学术背景三个方面来对高校领导团队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了解其群体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了解其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双一流”领导团队高阶理论
一、引言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直面当今大学教育的短板和弊端,着力改变大学“高进低出”的现象,旨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目前国内有关“双一流”研究的相献从高校战略规划、发展路径(张旺、龙柯,2018)和生态环境(黄兢,2017)等方面进行诸多理论阐述,也有一些研究将大学绩效、高校建设与高阶理论相结合,但其关注的重点均在大学校长个人身上,围绕大学校长在教育背景、工作背景方面诸多不同于直觉的实证结论,而在人口统计学背景、学术背景方面无明显差别(孟晓华等,2012)。大学校长的选拔需提高任职年龄要求,需关注教育背景多元化,需考虑高等教育科学素养,需兼顾内部选拔与外部选拔等(柏美屹,2014)。
基于此,我们将研究重点不单单放在大学校长个人身上,而是将焦点集中于高校的整个领导团队,从高阶梯队理论视角,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名单在列高校为样本,对高校领导团队进行包括人口统计学背景、教育背景、学术背景三个方面的分析,并对高校领导团队的背景特征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探求影响“双一流”建设的共性特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1984年Hambrick和Mason创造性地提出“高阶梯队理论”,将高层领导团队的组成结构与绩效联系在一起(Hambrick,Mason,1984。Carpenter,Geletkanycz & Sanders(2004),1995—2003年基于高层梯队理论的实证研究,提出高层梯队理论修正模型。后来,为了更方便获取数据,众多学者对高层管理团队的“输入—过程—结果”模型进行了修正,高层阶梯理论模型才算最终确定下来(见图1)。
(二)研究假设
高阶理论是在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下强调可观察的管理特征,本文从人口统计学背景、教育背景、学术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假设。
1人口统计学背景。研究表明,组织管理绩效与管理者的年龄有关,也就是年长的高管会因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原因很明显地持有保守立场。有关男女性别差异,从领导角度看,不同性别会有与之个人相匹配的领导风格。根据过往的文献研究,我们发现了女性化领导者会比男性化领导者更以人际关系
为导向,男性化领导者更倾向于运用权力。综合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
H1:高校领导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H1—1:高校领导团队年龄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H1—2:高校领导团队性别比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2教育背景。一个人的正规教育背景可能会产生丰富而复杂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表明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一般来说,受过理工科教育的人的认知基础与有着人文历史类背景的人有所不同,而海外留学经历也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综合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
H2:高校领导团队教育背景特征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H2—1:高校领导团队最终学位背景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H2—2:高校领导团队海外留学经历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H2—3:高校领导团队理工科和文科背景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3学术背景。高校建设中,衡量人才质量、高校绩效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科研实力领导团队的学术背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所能取得的社会资源,学术兼职是领导团队除了本校的领导职务,在政府、社会、其他学术机构的任职情况,可以起到高校与政府、社会的纽带作用。综合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
H3:高校领导团队学术背景特征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H3—1:高校领导团队学术头衔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H3—2:高校领导团队学术兼职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相关。
[HJ1mm]三、研究样本与变量设计
(一)样本选择
“双一流”建设的测量是一个比较困难且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定量的工作,为此本研究通过间接手段分析134所(去掉“一流学科高校”3所军事类院校)高校领导团队的普遍特征。领导团队的背景数据截至到2017年,所有背景数据均来自高校官方网站。
(二)自变量
本研究把高校领导团队的背景特征具体分为“人口统计学背景”“教育背景”“学术背景”三个方面,并对三个维度进行更精确的划分,以便更准确、详细地对领导团队的背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因变量
衡量大学“双一流”建设最普遍最常见的标准就是大学排名。本研究根据最新发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上的一百所高校按排名为因变量对样本进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人口统计学指标分析。由表2可知,领导团队的平均年龄主要分布在45—65岁之间,其中,45—50年龄段仅有一所,60—65岁仅有两所,占比极小,50—55年龄段占比597%,55—60年龄段占比381%,也就是50—60年龄段占比978%。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双一流”高校的领导团队的年龄大致在50—60岁之间,年齡较大,具备较丰富的人生阅历。
领导团队的性别比(女/男)主要集中在000—025,占比776%,025—05也占比较多为179%,大于05占比较少,共占044%。也就是说,“双一流”高校的领导团队中,女性领导者占比较少,男性领导者占比较多。
2教育背景指标分析。由表3可知,领导团队的最终学位背景(博士占总人数的比例)集中在025—100,其中大于075的有78所高校,占比582%;050—075的有38所高校,占比284%;025—050的有18所高校,占比134%。
领导团队的海外留学经历占比集中在000—075中间,有83所高校在000—025区间,占比619%;40所高校占比在299%,海外留学经历占比在025—050的占比082%的,11所高校海外留学经历在050—075之间。
领导团队的理工科背景占比比较平均,在0—1之间均有分布。其中30所高校占比224%理工科背景占总人数的0—025,理工科比例在025—050之间的17所高校占比127%,占比328%的44所高校理工科比例在050—075之间,43所高校的理工科比例在075—100之间,占比321%。
在一定程度上可知,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团队中,最终学位以博士占比较高,海外留学(访学)经历较少,国际化程度不高,教育背景理工类与人文社科类影响不大。
3学术背景指标分析。由表4可知,“双一流”高校领导团队的学术背景中,教授/博导/院士占总人数的学术头衔比例主要集中在050—100中间,其中32所高校占比239%的学术头衔比例在050—075之间;学术头衔比例在075—100的有87所高校,占比最多为649%。
“双一流”高校领导团队的学术兼职比例较为分散,47所高校兼职比例在075—100之间,占比351%;31所高校占比231%,兼职比例在050—075;42所高校兼职比为025—050之间,占比313%;兼职比例小于025的高校有14所,占比104%。
(二)相关分析
运用spss对数据运用Perason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数据可知,排名与平均年龄、学术头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55与-0282,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且相关系数为负,也就呈现负相关关系;排名与学术兼职的相关系数为正向的0373,与学术头衔的相关系数为0267,也就是领导团队的平均学术兼职与平均学术头衔与排名呈现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和展望
依据高阶梯队理论,本研究以“双一流”建设名单中的134所高校为样本,实证分析了高校领导团队在人口统计学背景、教育背景、学术背景三方面对“双一流”建设的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人口统计学背景方面,134所高校的领导团队平均年龄在45—65岁之间,性别比(女/男)大多在0—05之间,也就是说高校领导以男性居多,大多具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教育背景方面,高校领导以博士学位居多,拥有海外访学经历的不多,具有较高的学识,国际化视角较欠缺。在学术背景方面,高校领导大多拥有教授、博导称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文科理工科背景与学术兼职情况分布较为分散,共性不是很明显。而在与高校排名的相关分析中,根据分析得出,排名与平均年龄和理工科背景呈负相关,与学术头衔和学术兼职成正相关,与其他因素影响不大。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领导团队是影响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即高校建设不能完全用领导团队的背景特征来解释;不同领域的高校或者说不同领域见长的高校在“双一流”建设方面领导团队的建设重点也是不同的;在领导团队研究方面关注的是整个领导团队,忽视了领导个人魅力;对于名单内高校没有进行领导团队上任时间的严格筛选,有可能存在个别领导任职时间较短从而导致样本选取有部分偏差。
本研究今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一是领导个人的魅力也会对高校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更加地注重领导团队的异质性,更好地还原真实的领导团队背景。二是“双一流”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我们将紧跟国家政策,立足于“双一流”建设实际,根据具体的建设情况,对“双一流”建设进行科学有依据的维度分解,从更加具体的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s,1984,(9):193—206
[2]张旺,龙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分类发展的依据及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2018(01):3—7
[3]黄兢优化地方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生态环境[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37—39
[4]孟晓华,张振波,张曾大学校长之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分析——基于高阶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1):33—43
[5]柏美屹研究型大學校长背景特征对大学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孙海法,伍晓奕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的进展[J].管理科学报,2003(04):82—89
[7]Carpenter M A,Geletkanycz M A,Sanders,W G Upper Echelons Research Revisited:Antecedents,Elements,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0(6):749—778
[8]Child,J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mpany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74,11,13—27
[9]夏惠娟,薛镭,陆园园高阶梯队理论视角下控制权对不同背景领导者与研发投入间关系的调节机制[J].技术经济,2017,36(05):90—102,126
[10]郑丹萍,张杨勋高层管理团队理论研究综述[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1):12—15
[11]陶建宏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行为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3
[12]汪金爱,宗芳宇国外高阶梯队理论研究新进展:揭开人口学背景黑箱[J].管理学报,2011,8(08):1247—1255
[13]刘军,富萍萍,吴维库企业环境、领导行为、领导绩效互动影响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5(05):65—72
[14]蓝劲松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之学术背景——对23所美国著名高校校长教育背景与工作背景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45—51
[15]唐洪武“双一流”视角下高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9):7—13
[16]别敦荣“双一流”建设与大学管理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8(09):1—6
[17]全守杰,朱玉山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进程中的大学校长背景特征——基于江苏本科院校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7):80—85
[18]朱萃,柏美屹高中校长背景特征研究——以90所“示范性普通高中”校长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3(06):44—49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校领导团队与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编号:201810357180)阶段性成果〕
(杨若璇、肖玲玲、汪景浩,安徽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