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适宜策略与应用
——以休宁县“五福民居”为例

2019-06-21彭志明王君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天井徽州民居

彭志明,王君

(1.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99;2.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安徽 合肥 238076)

0 引言

“古徽州山清水绕中楼台掩映,灯火野色里渔樵耕读(图1),其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引无数人魂牵梦萦”[1]。徽州传统民居正是在这样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文化中孕育出的,并伴随文化变迁而演变发展。

“保护利用徽州传统民居,延续徽州历史文化价值,需要不断探索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的策略,不断继承和创新传统民居的营建技艺,进而不断推进徽州传统民居保护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以实现新时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图1 清道光初年黟县西递村图

1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模式与方法剖析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相关模式研究众多,通常可概括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原真性保护、修复性利用、嫁接式发展、拼贴式创新和信息化[2](如表1)。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应当遵从建筑与所在环境的有机关联,从适应现代人生活需求出发,在符合法律规范和保护条例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建筑空间结构和风格特征,利用方法包括功能置换,空间改造,技艺传承[3]。

1.1 功能置换

满足当代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从空间的有效再利用出发,针对建筑的物理环境、使用功能、空间结构等,结合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对其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同时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为目标导向,在保持传统民居风格特征的原则上进行适当的功能更新。

1.2 空间改造

遵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行为生活而营造的产物,传承至今许多空间在使用上已极大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需求,对其进行必要调整。包括大部分功能空间、水平垂直交通空间的改造,卫浴空调、通风采光设施的添加,附屋空间的优化以及建筑风貌控制等。

表1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模式分类

1.3 技艺传承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为民间工匠技艺,历史文献记录偏少,可供参考的图则标准寥寥无几,现代材料和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传统营造技艺的淘汰,同时,传统匠人的转行和后继无人以及公众对中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价值认识不足,保护传承意识淡薄等等。挖掘梳理传统技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实际、传承创新凸显其意义重大。

2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现状

通过田野调研发现,现存大多数传统民居虽然完整,但早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现代人为了生存远离家乡,将古建筑出让、私自改造甚至荒废,不仅是时空上的变迁,也受到生存环境、家庭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变化的影响。这些使得原本因地制宜的建筑也开始变得不再舒适宜人。(如表2)

2.1 功能布局现状

2.1.1 功能缺失

随着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徽州人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传统民居各独立空间的功能局限,无法满足多功能使用需求。如现代人生活起居需求增加,而对祭祀性空间的需求降低;民居的天井空间普遍缺乏高效利用;民居内狭窄陡峭的木楼梯十分逼仄难行;传统生活条件下缺少完善的卫浴采光设施等。

表2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实例对比

2.1.2 布局受限

徽州传统民居为多进院落式布局,平面方整,以中为尊。空间组合上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厅堂在最高级别的中央轴线正中,厢房分列两侧,严格对称,依照儒家尊卑礼制限制着人们的行为活动。这种循规蹈矩的封建等级制度指导下的建筑平面布局,与现代人追求自由、高效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2.1.3 空间杂乱

上世纪80年代,徽州民居结合开展大批旅游景点建设,大量的人流不断涌入,彻底改变了许多徽州人的生活。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无可避免地给传统民居带来了破坏性后果,许多人开始弃农从商,按照私人审美对传统民居进行粗劣改造,空间或被闲置或改为半宅半商,破坏了原有空间文化。

2.2 室内环境现状

2.2.1 自然采光有限

徽州传统民居多采取自然采光,主要利用门窗和天井。民居外墙通常仅开小高窗或不开窗,而天井作为室内主要光庭,真正的露天部分所剩无几,因其宽约为厢房开间大小,长约两厢房的窗中线距离,内侧四周还有出挑的屋檐供遮阳排水,故而采光十分有限。辅助空间,如厨房通常是间接采光,极少数直接通过天井采光,生活在建筑内极为不适。

2.2.2 通风环境不佳

徽州地区地狭人稠,建筑密度过大,民居普遍通风较差。为争取耕地面积,徽州村落大多依山就势,建筑排列密集,彼此间距过小使得通风不畅[4]。同时,建筑自身的封闭性强,宅内仅依靠天井、门窗洞口通风,与北方单层四合院地床形式相比较,徽州的内天井高床楼居建筑形式显然通风采光要弱得多。

2.2.3 空气湿度较高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及季节性雨水造成了空气环境潮湿,加之南方较高的温度、自身通风采光不佳,会使人产生强烈的闷热感。湿气透过土壤、青砖、木质结构向上传递,墙体、木屋架、家具衣物用品均容易发霉,对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困扰。

2.3 建筑结构现状

2.3.1 围护结构破损严重

传统民居围护结构主要为木构架加砖石空心墙,屋顶是檩条上铺毛毡再覆盖小青瓦,楼地层以青石和木材为主。由于砖石结构刚性强而柔性差,局部坍塌就可能造成连锁的破坏反应,加之木材年久腐蚀,脆性大,随着时间推移,墙体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变形甚至坍塌,地板也有不同程度的起翘、残损,房屋的围护结构破损较严重。

2.3.2 结构构件腐蚀严重

徽州地处群山峻岭之中,林木成为各类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构造材料。木结构虽易加工,但经不住千百年岁月的冲刷、长年累月湿气的侵扰、虫蚁的蛀蚀,结构腐蚀、破损现象较为常见。而人为破损、强拆售卖等也直接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

2.3.3 装饰构件年久失修

徽州传统民居的内部装饰体现了徽州人的审美精神。除栩栩如生的壁画、楹联、匾额等笔墨画作,石雕、砖雕和木雕等雕刻更是闻名海内外的雕刻艺术珍宝。而这些装饰构件,有的因历史原因被破坏,有的因自然原因被损毁,在风吹日晒雨淋及虫蚁的浸染下逐渐剥落,难以复生。

3 五福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实践

徽州地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特色鲜明,建筑与村落选址经过精心堪舆研究(如图2),这就为保护利用这种作为文化载体的传统民居提出更高要求[5]。五福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较为普遍运用的传统民居修复方法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探讨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的传承更新。(见表3)

3.1 适应区域环境的功能布局

五福民居地处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桥西村,南邻宽阔江面,西、北两侧与市政道路接壤,交通十分便利,与现代生活住区融为一体(图3)。

3.1.1 空间重组与优化

垂直重组是利用原有空间的高度优势,或分割或拆除,以形成丰富的内部层次,拓展新的功能。一种是拆除厅堂空间的楼板以形成高大开敞空间,另一种是将原有大空间划分出复式夹层作为储藏或起居空间。

图2 最佳村落选址布局

图3 五福民居效果图

在平面上采用限定、合并整合的方式分隔出有新功能的空间[6]。本项目中,将幸福堂一层平面打通,以一些半隔断划分,采用与传统室内环境相协调的材料,如仿制的额匾、楹联、照壁等。重组后的大厅,空间宽敞明亮,视线通透,可以容纳几十人开会或聚餐。

附属空间优化。徽州传统民居的附属空间等级较低,主要为厨卫间及杂物室,在当代社会使用要求较高。附属空间以优化需求为主要目的,重点完善卫生间洗浴、厨房现代化设施,增加室内被动式照明,增设机械式通风设备等问题。

3.1.2 功能整合、品质提升

厅堂是徽州民居的中心,是等级最高的空间。厅堂的主要功能由原来的祭祀转换为待客聚餐的起居场所。传统的陈设仍然保存,装饰格局也延续过去。厅堂挂巨幅中堂字画或祖训,下设高几,中摆自鸣钟,两边摆明镜和方瓶,寓意“终生平静”。

卧室是徽州人起居的重要场所,其功能理应以现代生活水平为标准。民居群除幸福堂外,通常将偏厅整合为卧室、书房、盥洗室的综合,并干湿分区,优化洗浴、厕卫的诸多尺度。

3.1.3 建筑多元化转变

传统民居天井空间延续至今天,大多缺乏高效利用。在天井内增设中庭植物、微型景观、茶具座椅等休闲设施,修葺天井附近屋面、墙体、柱子、装饰等构件,可以增加其利用率。

3.2 室内环境优化

传统徽州民居因“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布局特点,其室内采光和通风效果相对较差,与现代人居住要求的开敞、开放特点相差甚远。

3.2.1 自然采光优化

徽州传统民居的自然采光主要通过门窗洞口实现[6]。由于底层通常较高,可以在门上加设亮子或将门上半部分改成平开窗或固定窗,采光效果与高窗类似。其面积较小,对建筑室内空间影响较小,且工艺简单、成本低。

3.2.2 横向通风优化

利用穿堂风通风。适当调小两堵墙之间入风洞口面积,可以加快风的循环流动。徽州传统民居房间通常单侧开窗,可采用镂空格栅门窗或门上下留缝、留洞来使建筑内部空气流动起来,促进形成穿堂风,优化室内风环境。

表3 五福民居保护策略运用实例

3.2.3 纵向通风优化

利用天井烟囱效应。传统民居夏季,天井空间可以对室内起到拔风的作用,即竖向通风。

将天井四周门窗设置的比较通透,加强中庭与周围房间的空气流通,可促进纵向通风。如两厢房多以雕花隔扇窗装饰,便于产生室内外对流。

3.3 适宜营建技艺

区域地块为软土地基,东侧为现代生活住区。为了营建传统风貌特征,结合既有民居结构、材料以及空间布局等特征,采取相应营建技艺,以确保其适宜性和原真性(见图4)。

3.3.1 基础处理

五福民居的用地是新建的,是在最大限度模仿原址环境的基础上建造的。它遵循“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的择基原则。根据地质承载力和土质勘察报告,结合上部屋架进行结构受力计算,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

3.3.2 木作施工

木构架选用山樟木,仅“关键”①“关键”是一种楔形的硬木块,大多嵌在榫卯之间用以加固。常在做出形状后水煮晒干,以增加延展性。部分选用木质较硬的杂木。重新搭建修复的建筑,先在墙角挖槽,将各柱础按原址放入[7]。将预制作的梁与角柱榫卯搭接后与另一根角柱连接,连接处用“关键”固定,接着同时抬上柱础。一边搭建完成后,开始将邻面的枋与角柱固定。用两根短柱支承枋,短柱之间用小枋连接,整体抬上柱础,再从两侧同时将枋敲入柱中。对称布置步骤同上。最后开始搭建檩条,上架设椽子,椽子间相互咬合搭接并以铁钉固定。椽子伸出屋面的部分用墨斗弹线,锯齐之后上铺屋面板。

3.3.3 墙体仿制

在承重木构架完成后,以空心混凝土砌块砌筑墙体。内侧安装皮门板,外侧做内保温处理,外墙面层做完后进行做旧。徽州地区建筑墙壁的霉旧效果是湿气过大霉菌生长所致,施工中使用做旧材料加入传统发酵涂料成分,以使其发酵霉变,如菌汁、糯米水、茶叶汁等。整个墙体的做旧工艺需等待若干梅雨季后,自然完成[7]。

3.3.4 屋面建造

徽州传统屋顶是在望板上加油毡防水层,上设顺水条和挂瓦条,小青瓦搁置在挂瓦条上。为解决屋顶漏水,五福民居的屋顶挂瓦基层用40 mm厚细石混凝土加直径4 mm钢丝,在细石凝土上做20 mm 1:3水泥砂浆找平层,上铺设改性沥青防水层,小青瓦通过座浆的方式固定在屋面上[2]。改造后的屋面整体性很强,增加了建筑耐久年限。

3.3.5 天井改造

图4 主要技术节点构造图示

徽州传统民居的室内冬冷夏凉,这与天井的调节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在原天井上架设“电动天井”——设置双向轻钢构架滑轨,有机玻璃覆面,雨水通过专用水管排入暗沟[5]。“电动天井”采取遥控装置,夏季打开利用热压通风降温,冬季关闭创造出一个“温室”,从而降低能耗,对原有建筑的空间形态进行了一定的保留,实现了原有的采光效果,提高了建筑利用率。

3.3.6 楼梯优化

徽州传统民居的楼梯段宽度仅一米不到,大部分坡度超过45°较陡。这种特有的平面布局方式在现代生活极为不适。将楼梯移至天井两侧回廊,加大楼梯坡长和梯段宽,降低楼梯坡度,在中间加休息平台,以提高行走舒适度,满足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4 结语

充分调研徽州传统民居遗存现状,归纳总结传统民居保护模式,依据自然环境特征,结合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示范工程的“五福民居”项目实践,详细阐述该项目的建造历程和主要技术手段,总结归纳其修复技术和营建策略。[8]针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损坏严重,且交通及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具备原地保护条件的传统民居的修复利用提供案例借鉴,为徽州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提供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借鉴的案例,为当代既有建筑改造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宅基地改革的“废弃”土地有效利用提供方法和措施上的借鉴。

猜你喜欢

天井徽州民居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徽州春雪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徽州绿荫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