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计策略对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

2019-06-21张鹏瑶刘新智孙晗霖

关键词:生计贫困地区资本

张鹏瑶 刘新智 孙晗霖

( 1)西南大学农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400715,重庆; 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0715,重庆 )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累计减贫超过7亿人次,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伴随着“全面小康”时间节点的迫近,我国农村反贫困,尤其是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重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新一轮脱贫攻坚”时期,年均脱贫量超过1 000万人(参见2016年《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这部分特殊群体既处于帮扶权益的收回边缘,又兼具生计脆弱性和返贫可能性等特点,在不良外部生计风险冲击下极有可能再度陷入贫困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近年来返贫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有超过5 800万低收入农村群众存在返贫风险(参见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已成为我国“后小康时代”的焦点问题,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将贫困地区脱贫保障问题作为2019年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生计”作为扶贫的终极目标,其理论框架强调生计资本存量、生计策略选择和生计结果输出三者之间的内在传导关系,认为生计策略的选择受家庭生计资本组合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直接作用于生计结果.换言之,在外部风险因素和家庭内部因素的控制下,家庭结合自身的生计目标和可用的生计资本组合,选择不同的生计策略,将产生差异化的生计结果.考虑到脱贫户生计资本积累途径的局限性和储备量的先天不足,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择合理的生计活动以实现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是保障精准脱贫户生计稳定可持续的关键.综上,本文将充分结合我国脱贫攻坚的现实需求,以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为研究对象,探讨生计策略对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优化生计策略的选择路径,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成效.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实证结果与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及政策蕴含.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文献回顾精准脱贫战略作为当前反贫新形势下的必要举措,对于我国贫困人口持续大规模脱贫退出成效显著[1,2],但脱贫退出仅是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迈入小康社会的第一步,为了防范不利的外部风险冲击所导致的返贫[3],使得贫困人口彻底跨越贫困陷阱,还需持续改善这部分群众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其有能力维持并提高其家庭生计状况[4],以实现可持续生计.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一词,将可持续生计定义为个体或家庭拥有一定量的生计资本和稳定的收入流,能够实现自身的生计目标并保障生活水平的稳定和持续提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将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拓展到贫困领域,首次将实现可持续生计作为反贫的核心目标.Chambers等[5]基于多维贫困视角将可持续生计看作是有能力维持并逐渐提高自身或家庭的生计资本存量,能够抵御或分摊外部生计风险冲击,能够为家庭贡献长期净收益.在此基础上,1995年《哥本哈根宣言》明确了可持续生计对于人类发展的划时代意义,认为自由的生计决策权和稳定的现金流是可持续生计的核心内容,Scoones[6]将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拓展到可持续发展领域,强调可持续生计的实现须不损害自然环境和他人的生计权益.基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7]构建了以生计资本为核心、以生计策略为中介、以可持续生计为结果的可持续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了实现可持续生计的传导过程,反映了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可持续生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8].其中,生计资本禀赋是家庭生计策略的选择基础,决定了生计策略的收益性和合理性,是家庭生计适应能力的核心体现[9,10],本统筹协调利用和外部风险防控所形成的生计策略是提高可持续生计能力,最终生成良好生计结果的关键所在[11,12].

生计策略作为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核心内容,是指个体或家庭为了实现自身既定生计目标而采取的生计活动[13].在外部风险因素和家庭内部生计资本存量的双重影响下,家庭会结合其自身可获得和可利用的各项生计资本做出最有利于生计目标实现的生计决策[14],并最终导致具有异质性的生计水平.针对生计策略对于实现低收入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促进作用[15],国内外学者普遍指出由于气候条件的未知性和自然灾害的不可控性,以非农活动作为主导生计策略对于增加家庭净收益[16]、缓解贫困[17]、改善经济状况[18]、提高家庭福利水平和消费水平[19]、缓解农村地区贫富差距[20]、促进后代人力资本积累[21]具有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农户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提高抗风险能力,降低生计脆弱性.相比之下,传统农业活动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陷阱无法自拔[22].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从劳动力供给和社会秩序视角提出了不同观点.李全喜[23]指出非农生计策略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精英群体的大量流失,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而人力资本流失所引致的产业发展滞后和招商引资乏力又会进一步导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进而不利于贫困人口家庭福利状况的改善.甄小鹏[24]强调非农生计活动所引致的“空心村”现象会诱发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产业发展滞后、本地劳动力存量不足、后代教育保障乏力等一连串负面经济效应,最终可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和贫困问题加剧.因此,部分学者认为相比非农生计策略对于赤贫群体的“利他性”,农业生计策略对于低收入群体的“利己性”更突出[25,26],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持续推广农业机械化、稳定农产品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等举措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贫困人口的生计可持续[27,28].

2.2研究假设通过以上研究可发现,可持续生计框架作为通过合理评估生计资本状态,进而探索积极生计结果产出路径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已被成熟运用于国内外生计相关研究之中.学者们普遍认同生计策略是对于家庭生计资本配置的积极反馈,而生计策略直接影响了最终的生计结果,但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何种生计策略更能够推动其实现自身生计的稳定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仍存在较大争议.考虑到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产业发展滞后的西部山区及西南、东北地区,区位劣势与精准脱贫户自身生计资本存量先天不足和增量有限极易形成恶性交织,进而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和代际传递.此外,上述地区多处于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偏僻山区或高原地区,土地贫瘠,产出量不足,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作业,其收益受到市场价格、季节变化、土地产出、农业活动、生产方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将对精准脱贫户生计造成毁灭性的冲击.因此,本文认为非农生计策略将更有利于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检验,探究生计策略对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当前研究将焦点集中于贫困线以下的绝对贫困群体,而对于刚脱离帮扶项目的精准脱贫户的生计研究较少,且多以评估生计状态和定性描述为主,并未过多探讨生计策略对于其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其次,当前研究围绕我国精准脱贫战略的各个环节,例如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绩效评价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和细致讨论,但对于已脱离帮扶项目群体“后2020时代”的后续保障措施并没有涉及;此外,虽然可持续生计框架已被广泛用于我国的农户生计研究之中,但鲜有研究将精准脱贫战略嵌入可持续生计框架之内,对退出帮扶项目的群体的生计情况展开研究.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变量选取影响精准脱贫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原因复杂且多样,为此,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本文从多方面选取指标来探讨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其中,被解释变量为生计是否可持续的01变量,由精准脱贫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答,以反映家庭脱贫效果的持久性,核心解释变量为生计策略,根据前文假设,本文按照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将精准脱贫户生计策略分为农业主导型生计策略(赋值为0)和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赋值为1),进一步探讨精准脱贫户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是否对家庭可持续生计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为了使得模型更为科学合理,本文选取了精准脱贫户家庭特征、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作为控制变量[29].

其中,家庭特征选取了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抚养负担(1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和病人所占比例)、家庭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比重等指标反映家庭的结构及特征.一般而言,家庭抚养负担的加重将不利于生计的稳定,而劳动力比重的提高会直接增加家庭整体收益和生计资本存量从而提高生计持续性.

人力资本方面,选取了户主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教育培训三个指标.户主受教育程度指标是家庭整体人力资本存量的直接体现,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户主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拥有更多样化的生计活动选择,能够快速实现自身生计资本的增值,并更注重自身和子女的教育投资和预防保健,以实现家庭收入流的稳定和提升.户主健康程度反应了健康人力资本的存量情况,作为家庭增收的中坚力量,户主健康的身体状态将更有利于家庭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教育培训指标可看作是人力资本在精准脱贫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增值活动,有利于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针对性提升.

物质资本方面,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指标体系选取了房屋价值、生活耐用品两个反应物质资本的核心指标.其中,房屋作为低收入群体最重要的物质资本,能够反应自身生活水平,而生活耐用品数量则是精准脱贫户生计质量的直接反馈.

社会资本方面,本文选取了县城亲友、官员亲友、是否加入农村合作社三类指标,一般认为,社会资本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加信息获取渠道,拓宽生计策略选择面,抵御外部风险冲击.

自然资本方面,介于土地是农户最重要的自然资本[1],本文选取了耕种面积和土地质量两个二级指标,其中耕种面积反应了土地规模大小,土地质量则体现了土地的产出效率.具体变量的定义及赋值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取值及说明

3.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16ASH008、18ASH006)、全国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5BJY0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WU1709402、SWU1709210)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深入贫困地区贫困村分三次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共随机抽取了3 147个农户家庭,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 66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4.5%,调查的样本区如表2所示.

3.3实证分析基于实地调研数据的特征,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对精准脱贫户生计可持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模型设定形式为

y=α+β1job+β2X+ε,

(1)

其中α为常数项,X为包含了精准脱贫户家庭特征、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的控制变量,ε为随机误差项.

Stata14.0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是对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而得到的基准模型,可以看出纵然存在遗漏变量问题,但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对于生计可持续的作用是显著为正的.模型(2)是加入其它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后的结果,模型(3)为剔除不显著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否加入其他控制变量,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对于可持续生计结果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反映出精准脱贫户生计策略会对生计输出和脱贫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由此验证了本研究前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

由模型(2)可知,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对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系数为0.457 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精准脱贫户对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的选择会提高其生计可持续性,反映出了农村低收入人群参与非农战略的必要性,肯定了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对于贫困减缓的积极作用[30],这可能与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风险和具有地域属性的生计脆弱性相关[31].家庭特征方面,户主性别对家庭的生计未体现显著影响,而户主年龄、家庭抚养负担、家庭劳动力占比均会对精准脱贫户家庭的生计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对家庭可持续生计会产生0.007 7的正向影响,这可能与日益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本有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稀缺就业资源的俘获效率,有利于实现生计的稳定.通常情况下,家庭中若有无法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员(如老人、残疾人、病人、小孩),则家庭生计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会明显升高,因此抚养负担与家庭可持续生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抚养负担每提高1个单位会导致生计不稳定性提高18.05%.相反,家庭劳动力比重越大,生计资本积累越快,能有效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人力资本方面,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和接受就业培训指导对家庭整体生计效果均有十分显著积极作用,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390 5、0.878 2、0.195 9,表明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于提高家庭整体生活水平、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性作用,反映出我国“造血式扶贫”政策制定的合理性.物质资本方面,房屋价值与生活耐用品数量均对家庭的可持续生计未造成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方面,县城中亲友和政府官员亲友并不能对家庭脱贫效果持久性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而加入农村合作社可使得生计稳定的可能性提高0.156 1.自然资本方面,耕地面积和土地质量对推动精准脱贫户实现可持续生计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耕种面积的扩大和土地质量的改善,精准脱贫户家庭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可能性会相应地分别提高0.003 3和0.143 7.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4 结论及政策蕴含

本文基于生计可持续框架,采用Probit回归从定量角度探讨了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生计策略对实现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促进效应.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结合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将非农活动作为主要的生计策略对于精准脱贫户生计稳定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其次,户主年龄的增长和家庭劳动力比重的提高对可持续生计的实现具有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而家庭抚养比的增加对家庭整体生计的稳定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对于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4.1将非农就业作为精准脱贫户生计稳定的重要保障产业发展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因此,要让精准脱贫户彻底摆脱贫困陷阱,实现家庭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意识到非农生计活动对于增强家庭生计稳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实施背景下,贫困地区应在全面摸清当地资源禀赋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当地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延伸拓宽产业链条和产业规模,努力打造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其次,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长期贫困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历史欠账过多、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导致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因此,当地政府应逐步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外通内联”的立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乡村道路交通通达程度,加快补齐水、电、气、网、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筑牢乡村振兴根基,激发当地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此外,地方政府应联合当地龙头企业,增强对精准脱贫户的就业吸纳能力,扩大对精准脱贫户和低收入群体的受益面,根据当地就业需求和脱贫户实际情况开展梯度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就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当地精准脱贫户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4.2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充分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以及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打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集成化、生态化农业产业,探索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打破生产、加工、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各自为阵的发展瓶颈,积极推动绿色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价值链有机衔接,逐步实现二者利益互惠、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乡村生态旅游为抓手,打造立体化的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新格局,将传统农业与休闲农业、亲子活动、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转换农业发展动能,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此外,加快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力度,通过“互联网+”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科技在破除信息不对称、及时掌握市场动向、降低生产成本、分散滞销风险、突破地理环境障碍、规避精英俘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3强化人力资本的“增收引擎”功能在当前“人才红利”取代“人口红利”的新形势下,人力资本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量,也是个体就业竞争力和劳动报酬的首要决定因素.因此,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应深刻意识到“扶贫先扶志”的内涵要义,基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农村科教的特殊性,应由政府牵头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结合当地脱贫户的差异性和当地产业用工需求,打造信息化的免费技能培训平台,将个体人力资本存量与就业岗位深度匹配,开通精准脱贫户“培训即就业”绿色通道,努力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提高精准脱贫户的参与度,保障脱贫户稳步迈上可持续发展的生计轨道.此外,介于健康状况对于家庭生计稳定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应重点关注地方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障标准化卫生服务机构在村级层面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应通过特殊补助、岗位轮转、合作培训、定向培养、技术指导等方式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水平,逐步消除由于区位劣势所造成的医疗服务壁垒.

猜你喜欢

生计贫困地区资本
BY THE SE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