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70周年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9-06-21

四川体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研究

郭 朋



建国70周年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郭 朋

成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四川 成都,610041。

建国初期,中国的休闲体育也可谓如经济一般是“一穷二白”的面貌;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休闲体育开始得到孕育。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开始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休闲意识也普遍增强;同时,国家也大力推动民众参与休闲运动,因此,参与休闲体育的人群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休闲体育产业不仅对国家有着改善经济结构的作用,对社会也有着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观念的作用,对个人更有着促进身心健康等作用;但大部分人群都不了解休闲体育的发展历程与相关概念,鉴于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论述,旨在能够给大众带来关于休闲体育更加清晰明朗的概念知识;以及详细列举出我国对休闲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给出建议;从而推动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休闲体育;综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迎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闲暇时间、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逐步变化,我国人民越来越追求健康、休闲和科学的生活方式,而休闲体育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最佳媒介;体育旅游、山地户外、野外攀登、自驾游等火热的休闲体育运动也不断地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也在同一时间发表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种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中文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休闲体育的概念界定、分类和功能价值等研究方面的科研文献进行了统计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休闲体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广大学者的研究积极性高,研究内容也非常丰富,就取得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充分。

1 统计分析

1.1 检索过程

进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①运用高级检索,选择“主题”检索“休闲体育”并限定时间从1949年到2018年共找到相关文献376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79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329篇;硕士论文567篇;博士论文33篇。②运用专业检索,设定检索式为“TI=休闲体育AND(TI=进展OR TI=综述OR TI=现状OR TI=展望OR TI=述评OR TI=评述)”共找到相关文献438篇;其中核心期刊48篇。

1.2 文献收集

主要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期刊进行收集下载,总共下载了276篇相关文献;以下是各类期刊检索、下载的情况:

1.3 文献分类

根据所下载的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方向以及阅读情况,笔者将文献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表2 对各类期刊关于休闲体育研究的分类

表3 文献分类收集情况

2 核心概念介绍

休闲(Leisure)是指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在自由时间里自愿从事各项非报酬性、并能产生外部经济效应或社会效应的生活性活动;其中自由时间指工作、交通、睡眠、必要的家务劳动以及个人琐碎事务之外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除此之外,休闲一词还包括其他三方面的内涵:(1)是一种自由选择;(2)是一种自在心境、自我教化;(3)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2]。罗林博士(2005)认为,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业余时间里依赖于某些活动,追求积极和良好的身心体验;在这个概念中,休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和生理时间以外的空闲时间,有些活动是指符合当今现代化的社会规范的活动;同时,积极、主动和良好的身心体验是基于某些身体活动进行的,现代生活方式因此就具有足够的吸引了,这些内容说明休闲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3]。

基于以上参考,笔者将“休闲”释义为在不包含生活(工作、学习)所必要时间的基础之上而主动参与地让自我身心放松的活动。

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s)是指人们用来度过空闲时间并实现各种目的的体育活动,如为了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娱乐和养生等目的[4]。于涛(2000)指出,“休闲体育”是一种现代社会中的消遣、享受生活的放松行为,它是基于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中,社会公众在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目的中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育活动[5]。

休闲体育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开始的较晚,学术界尚未制定出专家学者普遍接受的一个定义,这就导致了划分休闲体育的概念在学术界中一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标准,很难统一起来;笔者基于查阅大量文献以及自我的思考分析,发现界定休闲体育的概念,不仅需要从参与时间和活动范围、休闲体育所属范畴以及参与者身心和情感的体验考虑,还应从参与形式与途径和目的等角度来全面把握;基于通过与其他学者概念的对比、被引次数及下载次数的对比,笔者决定采用于可红(2003)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即“休闲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极有意义的活动方式,它是在空闲时间内进行的,并以身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某种形式作为参与者获取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手段;同时,参与者完全不局限于任何形式的活动规则,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积极追求内心的体验,使自己能达到在精神和身体上休息,放松与享受的目的[6]。”

3 休闲体育概念界定的研究

休闲体育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开始的较晚,学术界也尚未制定出专家学者普遍接受的一个定义,这也成了许多学者对休闲体育展开研究的一个障碍[7];笔者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发现有804篇关于休闲体育的文章,其中433篇使用了“休闲体育”一词,151篇文献使用了“闲暇体育”,75篇文献使用了“余暇体育”,68篇使用的是“体育与休闲”,51篇文献使用的是“运动休闲”,此外,还有26篇有关假日体育、休闲健身体育、休闲娱乐体育的文章;但自2003年起,学术界开始对“休闲体育”的理解与认识趋于相同的趋势,“休闲体育”、“余暇体育”等名词的使用逐步减少[8]。

通过分析文献,中国学者现在定义休闲体育的概念可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

第1种观点是以参与时间和参与活动的范围来界定;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社会工作时间之外的余暇时间内开展的体育活动(常朝阳,2006)[9]。刘一民(1996)表示“休闲体育是从参与体育活动的受试者所花费的时间来定义的;是指人们利用业余时间,以实现各种健身,娱乐,刺激,宣泄和其他目的的体育活动[10]。”王胜(2001)等人将休闲体育概括为“以不同方式,不同手段在空闲时间里表现的各种形式的体育娱乐活动,同时,这也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重要手段[11]。”周莹和申萍(2001)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旨在达到健身,娱乐和宣泄等目的,同时也具有自由,个性,情感和群众的特点[12]。”李晓东和彭刚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在空闲时间里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为了达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人民的利益和个性的目的[13]。”周兵(2000)等人指出,休闲体育有广泛和狭隘的含义;他按照休闲体育的目的和功能,把休闲体育(狭义)的概念归述为:人们在其业余空闲时间里进行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的体育活动从而实现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享受身心的主要目的[14]。

第2种观点是将休闲体育归入大众体育(社会体育或群众体育)的类别,认为人们参与业余体育活动是以娱乐和健身锻炼为目的的(叶小瑜,李海,2016)[15]。周兵(2003)等人对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休闲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认识,他们指出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以健身,娱乐,社交互动为特征的大众性的社会体育运动。

从上述学者的观点来看,可以看出休闲体育和社会群众体育有趋同之点,休闲体育可以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不知道休闲体育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单个领域,不同于其他的体育活动,他们也没有给出详细的阐释。

第3种观点主要侧重于参加运动的人的身体和情感体验,支持这种意见的研究者多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指出休闲体育可调节身心、愉悦自我(孔垂辉,2009)[16]。曹莉(2000)认为,休闲体育是一项积极的体育活动,人们用它来消遣打发业余的时间,从而实现健康,娱乐,宣泄等各种目的[17]。薛海红(2001)认为,休闲体育是指除了在工作和学习时间以外的闲暇时间中开展的大众性社会体育活动;作为业余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人民可以在一个充满欢乐和谐的氛围中以非正式的方式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此参与过程中,人们逐步达到增强身体力量,改善身心健康,恢复身心状况,调整心理,培养社会情感,激发生活热情,培养高尚人格,满足精神追求和享受生活等目的[18]。曹卫(2004)认为,休闲体育是让人民从繁忙紧张的工作后进行休息,从抑郁和克制中解放出来,是脱离贫穷和羞怯的最好体现以及是参与者最好的体验和一种舒适的状态[19]。于涛(2000)指出,“休闲体育”是一种现代社会中的消遣、享受生活的放松行为,它是基于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中,社会公众在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目的中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育活动[20]。于可红(2003)等认为,休闲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极有意义的活动方式,它是在空闲时间内进行的,并以身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某种形式作为参与者获取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手段;同时,参与者完全不局限于任何形式的活动规则,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积极追求内心的体验,使自己能达到在精神和身体上休息,放松与享受的目的[21]。李相如、凌平和卢锋(2012)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允许人们在空闲时间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体育来达到满足参与者的身心需求的目的[22]。”

从目前查阅的关于休闲体育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关于休闲体育相近概念的文章是卢元镇教授(1983)在《体育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消遣和娱乐》一文,因为休闲运动在当时仍然是中国的一项新奇运动,全社会对休闲体育的态度及认识完全为零,为了使休闲体育能为大众所熟知,卢元镇对于休闲体育主要持有两种观点;(1)体育有三个基本部分:学校体育,竞争体育和体育训练,体育活动和娱乐课程,这些在当时社会状态下的研究领域通常被统称为体育和娱乐活动;(2)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早已经习惯于将“体育”概念的范围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更重要的部分;它是“运动训练和比赛”“学校体育”和“体育锻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参与体育活动时仍存在着许多社会现象;例如,人们非常愿意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自愿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或体育锻炼;但他们不愿意受到各种体育规则的约束,也不追求高标准和突出的运动表现,有时甚至不会将身体健康放在身体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任务上,而体育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特别是在自己的业余时间中参与,这将会让个人在灵魂和身体中得到休息,享受并消遣的感觉[23]。

卢元镇教授主要是通过用人们所熟悉的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进行对比,从而让民众了解这项新形式的运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处在中国社会矛盾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以前关于休闲体育的定义、概念及解释,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实际需要。

笔者基于查阅大量文献以及自我思考分析,发现界定休闲体育的概念,不仅需要从参与时间和活动的范围、休闲体育所属范畴以及参与者身心和情感的体验考虑,还应从参与形式与途径和目的等角度来全面把握;基于通过与其他学者概念的对比、被引次数及下载次数的对比,笔者决定采用于可红(2003)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即“休闲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极有意义的活动方式,它是在空闲时间内进行的,并以身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某种形式作为参与者获取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手段;同时,参与者完全不局限于任何形式的活动规则,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积极追求内心的体验,使自己能达到在精神和身体上休息,放松与享受的目的[24]。”

4 休闲体育参与群体的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参与群体也不断扩大,特别是休闲体育这种休闲娱乐的参与形式以及对参与人群的技能要求不高和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的特点更是吸引了众多女性群体、老年群体以及学生群体的参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针对女性休闲体育、老年人休闲体育和学生休闲体育等展开相关研究。

4.1 女性休闲体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思想不断解放,我国女性地位也不断地提升,男女平等、女权主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特别是在女性健康问题上也是日益备受关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逐渐开始参加体育活动,以实现自己的权利和健康,从而逐步逐渐形成女性的休闲运动;我国学者对女性休闲体育的研究主要针对起源,且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休闲体育起源于女性主义;随着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的休闲权利也在增加,邱亚君(2007)的研究文献中指出:我国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198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后期,这是中国女权主义的第一次浪潮,称为启蒙时期;1990年代的中期是中国女权主义和性别意识春燃复苏的时代,主要是在第四届世界妇女问题大会召开之后,爆发了中国女权主义的第二次浪潮,这是中国(大陆)大规模唤醒性别意识和女权主义的时期;从上个世纪至今,这可以说是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虽然目前女性休闲时代已经来临,但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还是处于第三次浪潮的发展阶段;它是第三次浪潮的延续和前行[25]。虽然近年来我国女性参加各种形式的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我们还是应该了解到目前的社会现状;我们长期以来生活在一个两性社会中,固有的传统社会文化“男性至上理论”的影响力仍残存,总是从属于和制约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因此,目前只有少数女性从事休闲体育活动,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还有很长的路程前行[26]。姜秀芝(2001)等指出,虽然目前参与体育运动的女性人数在逐步上升,但值得大家关切的是她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仍然比较低,多数妇女还是没有参加体育活动[27]。

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女性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疾病发生率一路直升;特别是妇科疾病检出率惊人;其中肿瘤已经成为了现代女性健康的最大杀手,特别是乳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位居女性肿瘤的前三位;由此迫使女性不得不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女性休闲体育由此产生;王晓波(2002)认为女性休闲体育的起源受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的制约,母系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和进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承担着抚养后代和支持决策的重大任务;此外,女性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口的整体发展,其身心的健康也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身心素质,从性别研究的角度看,促进妇女参与休闲体育,并对女性的身心健康进行研究是尤为必要的[28]。

基于中国学者对女性休闲体育的研究探讨,发现女性休闲体育的研究都围绕着起源进行的,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与更新;可以说目前我国对女性休闲体育的研究是空白的,只有少数学者针对女性休闲体育的起源进行了研究,但也只是泛泛而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女性休闲体育的探索研究任务还很艰巨,发展更是任重而道远;但近几年来由于女性主义的催生,有学者认为,从产业视角分析我国女性的休闲运动服装业和健身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新起产业”;现代女性不仅是休闲消费的主体,也是休闲体育产业经营的主体(杜熙茹,徐佶等,2007)[29]。但是笔者认为休闲运动不仅仅是女性权利的体现,同时也是女性的需要,因此,对女性休闲体育的研究就应该把女性的休闲体育纳入高度整合的社会层面,进行性别探索;例如,袁继芳(2006)从女性研究的角度出发,用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综合采用社会学,伦理学,体育学,心理学,休闲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对女性休闲体育展开探讨研究,再从女性主义的视域进行研究,释义了女权主义观念与女性主义和休闲体育对女性的影响;分析了女性休闲体育概念,女性休闲体育的背景和现状,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益处,以及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它仍然受到自身,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4.2 老年休闲运动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老年人群体生活质量的关键是健康,休闲运动可以有效的改善、促进和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增加参与者的自信心[30]。根据人口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在人口总人数126 583万人中,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占6.69%,2007年,我国人口总数达132 129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5 340万人,占总人数的11.6%,65岁以上人数为10 63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1%;而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将达到总人口的3.28%[3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年群体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休闲运动是当代老年人保持自我身心健康的重要形式,可见对于老年休闲体育的研究是尤为必要的。

表1 建国以来我国有关“老年休闲体育”的论文发表期刊及数量

但通过笔者查阅并统计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学者针对老年休闲体育研究的文献只有2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只有4篇(见表1),而且大都是侧重谈老年体育,并没有特定地有针对性的对老年休闲体育进行探讨研究;这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休闲体育的重要程度还没有引起体育科研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研究较为薄弱。

4.3 学生休闲体育

目前,国内学者对学生休闲体育的研究主要方向是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中国的学校体育也面临重大改革,但也存在很多显著的问题;相关的调查显示,最突出的问题是,现在校园里的很多学生非常热爱体育运动,但他们对体育课总是表现出抗拒,这还是与学校体育的系统和制度存在着很大关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在学校进行休闲运动的可能性[32]。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来自真正的需要[33],”健康的身体,身体的体型,沟通效率的提升和情感的培训是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真正需求;休闲运动的深层含义及其体现的基本价值来自于运动中的友谊和力量的获得,促使心中的和平与安慰,提升自我精神面貌以及生命的价值;这正是休闲体育通过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而实现心理满足的有效中介[34];休闲体育与大学生的学习进步与追求时尚也有许多的趋同点,例如,学生对时尚的关注,对时尚的追求和非传统的社会现象是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对校园文化以外文化的好奇心和需求;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渴望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既是正确的追求,也是一种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的正常和自然的心理生活状态[35]。

4.3.1 高等院校的学生参与休闲体育 高发民(2001)认为,休闲体育因为它对技能要求不高、难度小等特点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这将为进入社会后的自我提升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36]。朱玉芳,徐奕宏(2004)认为在社会需求的视域下休闲体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是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大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进友谊,促进人际关系、异性恋关系和团队精神的发展;此外,他们还指出体育和休闲项目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欲望和冲动,休闲运动给他们带来优秀的心理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和缓解压力[37]。李晓东和彭钢(2001)认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材的重点方向都把体育技能学习作为老师教学的中心点,这严重损害了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此外,资金匮乏直接导致了大学校园里的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的严重短缺,中国许多高校没有制定一套具体的针对休闲体育课程的相关规章制度,这就导致了高校发展休闲体育一直未取得显著的成效[38]。彭文阁认为,中国高等院校未来的体育教学将在以休闲体育为中心的“独立”的体育俱乐部进行,这是我国高等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之路[39]。

从我国目前已有的关于学校休闲体育的相关研究来看,目前主要是集中在高校里开展休闲体育专业,而众多学者都是以批判性姿态去评价目前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中开展休闲体育的必要性等,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休闲体育在高校发展的前景以及方向,少有人研究;笔者认为既然高校休闲体育已经开展,应该更多研究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方向。

5 休闲体育功能价值的研究

随着休闲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于休闲体育运动,现在我国也大力推动民众参与休闲体育;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中了它的社会、经济以及个人的价值。

5.1 社会价值

体育不仅为人们提供社交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行为和规范,还使人们能够学习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准则;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休闲体育的功能价值,不仅提高了人们尊重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而且促使人们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休闲观;如卢锋(2004)从社会学角度较详细地阐述了休闲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社会实践参与,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休闲体育成为当今社交休闲活动的主流,主要在于休闲体育可以实现社会的功能;他将休闲体育分为五个方面:社会化功能,个人发展功能,社会符号功能,社会时尚传播功能和社会团体组织功能[40];从体育产业的角度分析了体育休闲的功能,认为体育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城市发展的典范,也是经济增长的典范[41]。从广义上分析了休闲体育的价值,休闲体育可以带来消遣和娱乐,带来减压和宣泄,强化身体,帮助消除孤独感,协调家庭,引领社会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社会和谐以及降低医疗支出[42]。

5.2 经济价值

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从产业视角来看,休闲体育产业已经是中国第三产业里的“阳光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休闲体育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手段;展望休闲体育未来发展的前景,人们必然是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对休闲运动的参与更多,认为花钱购买健康是一种时尚;但休闲体育产业对实现休闲体育的多元化发展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体育休闲消费市场的前景是不可预量的,因为未来的体育消费市场前景是广阔的甚至无法衡量[43]。

5.3 个人价值

休闲体育是一种体育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促使参与者得到娱乐,健身,消遣,促进个人发展,力量和能量的恢复的功效作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个体变得更加愉快,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扩大了沟通的群体范围,并实现了许多个人的身体功能[44]。例如,舒胜芳(2000)认为,休闲体育具有改善人民健康,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增进社会互动,稳定社会发展,并且还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开展休闲体育运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营造,也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弘扬精神文明,形成时尚休闲,从而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45];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邹师从解释了“休闲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坚实支撑”的显着理念[46]。吴贻刚(2003)也认为,休闲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实施有积极影响;而休闲体育产业已成为体育产业中一个重要的崛起产业[47]。万文君,郝选明(2005)从生理和心理的视域下探讨研究了休闲体育的功能,他们指出休闲体育可以增强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舒缓个体心理压力和人格的发展[48]。苏州大学罗林博士(2005)也从生理学阐述了休闲体育对个人的功能价值及作用。

综上述所,每一位学者都对休闲体育的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但给人感觉就像是仿造体育的功能作用来写,并没有实质创新;如闻一平和王少春他们站在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对休闲体育的功能作用进行了论述,他们(2004)指出,不同群体从同一个视域下观察休闲体育是具有不同功能的,群众流行文化眼中的“休闲”通常是被视为工作时间以外的业余时间;哲学家研究休闲,始终都将其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审视;社会学家将“休闲”视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建立人格的地方;中国文化学家将休闲体育凝练到文化范畴进行审视,他们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文化创作,文化观赏和文化建设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模式;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性,而在于文化传播;经济学家根据闲暇时间长短,推动新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促进各方面消费的提高,推进产业结构的改善,开拓新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将休闲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到最大化;在心理学家眼中,休闲是一种人体内部的身心体验,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使人们能够体验到最好的精神状态[49]。

6 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休闲体育的消费和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休闲体育的消费,从而促进了休闲体育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学者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也不断地增多,但还是主要集中在研究休闲体育产业的功能,特点和发展现状等基本理论方面。

6.1 休闲体育产业特征的研究

罗琳(2006)认为,休闲体育是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就决定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应遵循文化学的原则,特别是要符合人们的兴趣方向,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并考虑到不同的人群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50]。金宗强(2006)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现代休闲体育产业的产业特征:工业品质,基本条件,休闲需求特征,消费特征和产品经济特征[51]。王小强,郑明娟(2011)认为,中国的休闲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规模小,质量低,形式单一,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例很小[52]。任慧和金生(2009)从小众产业的角度研究了休闲体育产业的特点,将中国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分为两大类:基于其他产业类型和大型体育赛事;发现了这两类休闲体育产业集群明显具有并入其他市场,并与小生态市场联系在一起的特性,由于社会网络联系较薄弱,相关性强,是有效进一步拓展中国小众型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市场的一种衍生路径[53]。王畔领、李忠华(2006)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休闲体育产业的时代特征,多元化与人文化发展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54]。

以上学者主要是从文化角度以及通过与其他产业的对比来研究论述休闲体育的特征;笔者认为休闲体育也从属于体育类活动,研究休闲体育的特征应基于其他学者对体育特征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对休闲体育特征的研究;这样才能不留死角的更全面的将休闲体育的特征挖掘出来。

6.2 休闲体育产业的功能研究

对产业功能的研究也是休闲体育产业研究的重要热点;周文(2007)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休闲体育产业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效应及影响:促进现代社会氛围的改善,培育健康的消费观念和动机,完善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结构,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位,扩大内需、刺激休闲体育的消费[55]。崔东东(2010)等研究者认为,中国目前正在社会上推动休闲体育的功能作用的发展,其大部分功能都体现在五个方面:(1)它有助于增强人们的体能;(2)它有助于促进劳动力的发展;(3)它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4)它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以及增加就业机会;(5)它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56]。金宗强(2005)认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目标的实现,社会公众的休闲假期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同时对休闲运动和娱乐消遣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将是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相反,休闲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拓宽体育产业的管理空间;这也证实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建设小康社会两者是相辅相成的[57]。景志辉和陆志刚(2004)探讨分析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58]。

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对休闲体育产业功能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功能,民生功能和娱乐功能几个方面,而将这几个内容综合在一起来分析休闲体育的产业功能,由此来讨论如何使休闲体育发挥最佳的功能作用,至今还没有学者进行研究探讨。

6.3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除了休闲体育产业研究中对休闲体育产业的特点和功能的研究较为平泛,但对休闲运动娱乐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也是侃侃而谈,经过数量统计分析,大部分研究出现在2004年,但自从2007年以后,中国学者井喷式的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

陈宇航,蔡伟民(2006)在对杭州现有休闲体育产业的现有股权结构,规模和产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全面充分地分析了我国杭州市的现有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提出了推动杭州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些战略性建议[59]。高慧妮(2009)认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应从品牌建设,资源协调,协同发展,人才建设和可持续开展等五个方面进行[60]。陈建国和袁继芳(2010)认为中国目前的城市休闲旅游产业主要存在序列混乱,发展不协调,法制建设不健全,缺乏理论研究等问题[61]。曹世云,白丽(2010)基于对长三角城市群体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分析,指出其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形成不规范,产业规模无计划等问题,该地区的休闲体育产业还不够发达也表明产业的相关法律延迟与滞后等现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给出了措施和建议[62];陆晓东(2010)认为如果政府给予休闲体育产业一些政策倾斜,打造休闲体育文化的民族品牌,注重休闲体育消费的传播和普及以及在市场经济下发挥良好的宏观调控作用将有利于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63]。凌平和童洁(2010)基于杭州市休闲体育的可用资源,围绕着杭州市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休闲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集中度,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高效率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对杭州市的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64]。

就以上对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统计分析来看,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城市或特定的地理区域,对中国全范围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且大多数研究都选择了SWOT作为研究基本模型。

7 总 结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休闲体育的研究并没有一个持续性的、有深度的研究;许多的相关研究文献在2010年骤然减少,从2010年的85篇相关文献到2014年仅仅只有20余篇,可以说相关研究几乎为一片空白;对于研究内容范围涉及虽然很广,但没有详细且深入地探究分析影响参与群体、休闲体育产业的具体因素;因而,笔者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休闲运动领域的综述性的研究,我的看法如下:

7.1 休闲体育的概念

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发表的休闲运动的文献进行探讨分析,从而可以得到至关重要的一点信息;就是我国学者对于休闲体育的概念界定从最开始的“休闲”“余暇”“闲暇”“假日”“休闲健身”“休闲娱乐”“娱乐”等没有科学的、一致的概念到目前几乎国内学者都统一使用“休闲体育”这个概念,可以说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它为未来的休闲体育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强厚的理论基础。

7.2 参与休闲体育的不同群体的研究

7.2.1 女性休闲体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当下新时代大部分的现代社会女性创造了参与休闲运动和现代社会的享受消遣的客观条件;重要的是,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女性失去了参与休闲活动的自由和追求美丽的时间和空间;自身的健康情况也受到巨大的威胁;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大部分女性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的休闲时代,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阶段的高峰期,它发展的春潮是不可阻挡的,它将成为中国的一种现代社会生活的流行观念和生活方式;由于休闲体育在中国的提出相比欧美国家较晚,且现阶段只是对一部分社会参与群体的研究,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更是女性休闲体育发展的必要和必经的阶段,从事实来说中国的学者对女性休闲体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研究相对较多的是女性休闲运动起源的研究文章,较少有专门论述女性休闲运动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描述性的文章,深入分析的文章较少;总之,我国对女性休闲体育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完善阶段,仍需要很多学者参与进来努力奋斗,努力进一步发展,夺取突破性的进展成果[65]。

7.2.2 老年休闲体育 我国针对老年体育科研的研究较为成熟、针对中年参与休闲体育群体的研究也很多,但针对老年和青少年的休闲体育活动研究少之又少;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中关于老年休闲体育的研究文献的质量方面有待提升,老年群体的休闲体育的文章发表在“中国体育核心期刊”的仅有4篇,很大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论文都是发表在一般普通期刊上,这表明休闲体育的学术研究在老年人群体中的重要意义并没有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来参与探讨研究,这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是一个探讨老年人群体参与休闲体育研究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同时,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此,研究参加休闲体育的所有群体是更为紧迫和重要的。

7.2.3 学生休闲体育 目前我国针对学生休闲体育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大学生群体的层面上,这与我们国家的体育教育的制度有着不可脱连的关系;在中国,中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之前的大部分生活时间都用于文化课的学习上,空闲时间以及课外时间非常少,可以说这是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也是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概念培养的一个严重障碍,如何在中国中小学的学生群体中开展校园休闲体育教育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7.3 功能价值

对休闲体育的功能价值研究的内容结构多是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个人价值等方面;论文格式千篇一律,只是研究的地区、群体和数据有所差异罢了,虽有极少作者内容有深度但多有雷同。

7.3.1 社会价值 休闲体育活动也是社会活动,同样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对我国学者对休闲体育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研究体育功能作用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论述,没有太多实质性进展与创新。

7.3.2 经济价值 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弊端和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的推动,目前中国的休闲体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商业运作的这一内容上;体育商业一直致力于扩大市场、吸引消费者从而赚取财富,这就导致了中国休闲体育在一段时期朝着异常、曲折、怪异的方向发展;尤其以高尔夫运动这方面,国内直接将它与贪污腐败相联系,国家多次“回头看”处理违规球场,这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我国学者一方面较多的探讨了休闲体育的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但缺乏如何实施方面的论述;另一方面较多论述了休闲体育的发展在引导消费、扩大需求、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而对休闲体育的经营、管理、开发等方面较少涉足。

7.3.3 个人价值 目前,关于休闲运动、休闲体育这类相关的生理学研究的文章并不多;休闲体育在广义上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不相同的;因此,从现代体育运动生理学的视角来考察休闲体育对个体的功能作用和价值,这是非常有利于促进和提高人们的休闲体育意识和观念,是实现休闲体育价值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更是一种促进现代休闲体育回归现代体育序列重要的手段。

7.4 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

中国的人文社会的科研学者对中国休闲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体育产业的功能、价值和作用、特点和社会的发展现状的基本理论上;然而,中国的休闲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66],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分析休闲体育产业的功能、特征及发展现状,只有极少数学者对如何有效地发展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给出合理化的建议;笔者认为对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应逐步向实践领域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和路径等领域拓展;最重要的是,对影响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因素的研究仍然不足,缺乏对这方面针对性的研究探讨;休闲体育的产业发展不仅仅依靠的是参与人群的扩大及消费水平的上升,例如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我国体育事业领域需要拓展的要求、余暇时间的增加以及亚运会、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刺激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民群众所追寻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休闲方式,一般不仅受个人和社会,物质和精神,情感和理性,生理和心理的限制,而且还受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自由表达和个人意志和活动的普遍限制;随着休闲体育的兴起,中国人文社科的体育学科的钻研者对休闲体育进行了大量有效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内容尚未大幅更新,主要集中在概念定义的研究,参与群体和功能价值研究等方面;研究方法也只是限于文献法、调查方法等常用方法,主要缺陷还是缺乏研究现代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等)参与休闲运动的相关状况。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邵琪伟.主编.中国旅游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621~622.

[3] 罗 林.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4] 曹 莉.余暇体育与大众健身[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04):44~46.

[5] 于 涛.余暇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01):32~35.

[6]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01):21~23,31.

[7] 李相如.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回望与前瞻[J].中国学校体育,2015,2(01):1~6.

[8]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

[9] 常朝阳.五年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状况的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1):112~116.

[10] 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01):59~64.

[11] 王 胜,等,开发我国休闲体育市场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03):74.

[12] 周 莹,中、日、韩居民闲暇体育活动倾向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

[13] 李晓东,彭 刚,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

[14] 周 兵,等,休闲体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15] 叶小瑜,李 海.中国休闲体育研究进展及热点评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06):37~44.

[16] 孔垂辉.体育核心期刊休闲体育论文研究的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01):39~41+80.

[17] 曹 莉.余暇体育与大众健身[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04):44~46.

[18] 薛海红,唐建倦.休闲与休闲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04):22,32.

[19] 曹 卫.体育休闲的理想与现实[J].体育与科学,2004,25(05):29~31.

[20] 于 涛.余暇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01):32~35.

[21]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01):21~23,31.

[22] 李相如,凌 平,卢 锋.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8.

[23] 卢元镇.论消遣和娱乐[J].体育科学,1983,3(01):8~12.

[24]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01):21~23,31.

[25] 邱亚君.对中国妇女休闲体育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7(04):50~52.

[26] 袁继芳.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女性休闲运动[D].安徽师范大学,2006.

[27] 姜秀芝,韩二涛.论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2):34~37.

[28] 王小波.女性休闲——解析女性的新视角[J].浙江学刊,2002:203.

[29] 杜熙茹,徐 佶,桂 祝.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特征[J].体育学刊,2007(01):54~55.

[30] 方新普,王慧娟,杨叶红.从文献计量学看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与趋势[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74~76.

[31] 翟振武,李建新主编.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2] 常朝阳.五年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状况的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1):112~116.

[33] 于 涛.余暇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3):32~35.

[34] 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01):59~64.

[35] 孙 灵.我国高校休闲体育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S2):14~16.

[36] 高发民.高校体育中的休闲运动与终身体育[J].体育学刊,2001(06):25~27.

[37] 朱玉芳,徐奕宏.探讨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发展中的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5):110~112.

[38] 李晓东,彭 钢.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5):125~126.

[39] 彭文革.国内外高校对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04):27~29.

[40] 卢 锋.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2):1~4.

[41] 朱树豪.体育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J].体育学刊,2004,11(1):1~3.

[42] 张永科,王 宁,杨兰生.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04):23~26.

[43] 吴 强.论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J].商业时代,2011(12):125~126.

[44] 舒盛芳.闲暇体育的社会价值[J].怀化师专学报,2000(10):75~78.

[45] 邹 师,张永军,宋光春.终身体育理论视角中的体育休闲[J].体育文化导刊,2002(05):26~28.

[46] 石振国,孙冰川.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评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1):33~36.

[47] 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03):39~43.

[48] 万文君,郝选明.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01):47~48.

[49] 闻一平,王少春.论休闲体育的价值[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04):73~75,85.

[50] 罗 林.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45~1647.

[51] 金宗强.休闲体育产业的产业特性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1):41~43+61.

[52] 周 英,周新华.休闲体育产业研究进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02):49~51.

[53] 任 慧,和金生.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集群的壁龛性及其市场拓展的衍生路径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05):407~409.

[54] 王畔领,李忠华.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时代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6(09):53~54.

[55] 孙晓宇.国内休闲体育产业研究现状综述[J].当代经济,2016(21):112~113.

[56] 崔冬冬,谢恩杰,唐文兵.浅析休闲体育产业的概念和功能[J].新西部(下半月),2010(03):224+221.

[57] 金宗强.休闲体育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与发展背景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4):31~33.

[58] 景志辉,吕志刚.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4):7~9.

[59] 陈冀杭,蔡伟民.杭州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154~156.

[60] 高慧妮. 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61] 袁继芳,陈建国.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研究的必要性[J].军事体育学报,2016,35(03):57~60.

[62] 曹士云,白莉.长三角城市群休闲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观察,2010(06):72~78.

[63] 孙晓宇.国内休闲体育产业研究现状综述[J].当代经济,2016(21):112~113.

[64] 凌 平,童 杰.杭州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透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01):29~33.

[65] 张 馨,杜熙茹.我国女性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01):5~9.

[66] 邓丽星,梁 娟.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休闲研究的文献分析及展望[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9):23~25.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Leisure Sports in China on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UO Peng

Leisure and Sport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In the early days after foundation, recreational sports in China also has such as the economy is generally poor appearance until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economic take-off, recreational sports began to get pregnant with the meeting, and the party's 19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of our country, the people began to pursue a better life need, leisure consciousness also generally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countries also push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leisure sports;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people participate in leisure sport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not only plays a role in improv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country; In society to improve people's life style, the individual also has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health but most people don't know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and the related concept, in view of this, the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since to the founding of the relevant domest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leisure sports analysis conclusion, this paper aims to can bring about the leisure sports more clear to the public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which can promote the research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leisure sports in China.

China; Leisure sports; Review

2019-03-25

2019-04-17

G80-05

A

1007―6891(2019)03―0094―10

10.13932/j.cnki.sctykx.2019.03.22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