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性护理在离院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2019-06-2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离院持续性血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群体也日益增多[1-2]。部分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院期间通过精心的调理,血糖控制效果较为理想,但离院后因缺少医疗人员的指导与监督,加之自我管理意识薄弱,不能按时用药、科学饮食与监测血糖,导致血糖指标波动,甚至合并各种慢性并发症[3-5]。因此,采取持续性护理干预措施,保证糖尿病患者离院后的血糖控制效果十分必要。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对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持续性护理干预,收效十分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纳入标准: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认知能力。排除标准: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合并其他慢性病;恶性肿瘤;躯体功能障碍;有精神疾病史。96例患者以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3.6±4.2)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5.5±2.0)年;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19例,初中12例,高中或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5例。研究组: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3.5±3.8)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5.8±2.2)年;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18例,初中13例,高中或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与文化水平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方案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在院期间均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血糖监测、用药指导、饮食与运动管理等;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向患者讲解药物的应用方法,重点强调科学饮食与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嘱其定期到院复查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持续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组建持续性护理小组 组建持续性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为组员。患者在院期间,护理小组对患者的基本资料、病情与护理需求进行分析,制定持续性护理计划,并在其离院后给予定期的随访。定期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使小组成员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以及沟通与协调能力。

1.2.2 持续性护理方式 (1)出院时,向患者发放咨询联系卡,告知随访时间、随访方式与咨询电话,其中随访方式以电话与网络随访为主,随访时间为每2周1次。(2)建立微信群,每日推送糖尿病健康知识,在群内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同时,通过微信群加强患友之前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分享抗病经验,提高抗病信心。(3)每月在网络平台开展1次糖尿病健康知识在线讲座,鼓励患者进行线上提问,对于涉及到的糖尿病健康问题,应及时进行回复。

1.2.3 持续性护理内容 (1)用药护理:持续性护理过程中,应耐心向患者说明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只有遵医嘱合理用药才能控制血糖指标,减缓疾病的进展。讲解口服降糖药的方法,以及胰岛素规范使用方法,嘱其定时定量用药,并密切观察血糖指标的变化。(2)自我监测:向患者讲解血糖、腰围、体质量等指标的监测方法与目的,不断强调自我监测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并嘱其做好相关记录,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家庭情况与饮食喜好,制订营养均衡的饮食方案。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并力争在充分达到食疗目的的同时,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4)运动指导:向患者说明科学且合理的运动对胰岛功能的改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运动方案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优势[6-7]。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例如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有氧运动,合理控制运动量与运动时间,以无疲劳感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在运动的同时,应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出现。(5)并发症预防:①糖尿病足,指导患者注意保护足部,穿着软质且合脚的鞋袜,避免压迫局部或形成摩擦力。常用温水洗足,保证足部的干燥与清洁,避免接触过冷或过热的物品,且不宜赤足行走[8]。②感染,加强对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清洁,对于已出现感染的患者,应嘱其及时进行治疗[9]。③周围神经病变,避免软组织与皮肤损伤,注意加强保暖,防冷防烫,不久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与姿势,避免长时间压迫肢体,同时注意床单的平整与干燥。④低血糖,定时定量进食,遵医嘱合理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10]。养成随身携带食物的习惯,当出现头晕、乏力或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进食。

1.3 观察指标

(1)评价两组离院时与离院6个月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2)设计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离院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调查表包括遵医用药、合理运动、自我监测与合理饮食4个方面,每个方面为25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若最终比较结果显示为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离院时与离院6个月后血糖指标的变化

两组离院时各项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6个月时,研究组血糖指标较对照组更为稳定,即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离院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

离院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遵医用药、合理运动、自我监测与合理饮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无法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等特点。目前,糖尿病患者主要采用降糖药物、胰岛素、饮食与运动管理进行治疗,以便控制血糖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11-13]。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其记忆力、理解能力与自律意识欠佳,需要专业人员对其提供持续性的指导与服务,以便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合理膳食,积极调动对自我护理的主观意识,有效的控制疾病进程,保障生活质量。然而,传统护理工作仅仅注重于在院期间的服务,一旦患者出院则意味着护患关系的终止,患者只能在下次复诊时才可以了解到自身情况与疾病状态[14-15]。在这种护理模式下,多数糖尿病患者对离院后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继而影响了血糖控制效果,甚至加重病情进展[16-18]。

表1 两组离院时与离院6个月后血糖指标的变化(±s)

表1 两组离院时与离院6个月后血糖指标的变化(±s)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离院时 离院6个月 离院时 离院6个月 离院时 离院6个月研究组(n=48) 6.3±1.2 6.5±1.2 8.5±2.2 8.2±1.3 6.5±1.6 6.5±0.8对照组(n=48) 6.2±1.2 8.2±1.2 8.4±2.3 11.5±1.2 6.3±1.5 7.8±0.5 t值 0.785 6.941 0.218 12.923 0.485 9.5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表2 两组患者离院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分,±s)

表2 两组患者离院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分,±s)

组别 遵医用药 合理运动 自我监测 合理饮食研究组(n=48) 23.2±1.2 22.3±1.2 22.0±1.5 22.8±1.2对照组(n=48) 18.6±2.0 17.0±2.3 17.2±1.3 17.4±1.6 t值 13.664 14.154 16.574 18.706 P值 <0.05 <0.05 <0.05 <0.05

持续性护理是对院内护理服务的有效延伸与完善,其在临床中实现院内、离院后的护理一体化,十分适用于长期慢性疾病恢复期患者。持续性护理通过科学且合理的护理计划进行随访,保证糖尿病患者离院后仍能得到持续性的护理指导,继而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控制疾病进展[19-20]。同时,持续性护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无网络条件的患者给予电话随访,询问康复情况并给予相关指导,也能使其享受到延续性的护理服务。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离院6个月时,研究组血糖指导与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持续性护理通过科学且合理的护理服务,进一步增强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保证血糖指标处于理想的状态,继而抑制疾病的进展。

综上,持续性护理在离院糖尿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持续性护理措施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整体实施方案仍有待大量研究进行完善,以便为患者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持续性照护。

猜你喜欢

离院持续性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缩短出院患者离院等待时间实践与效果
糖尿病住院患者擅自离院现状及对策研究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三步督察法” 全天候管好临时在外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