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常规检测方法对肾小球疾病诊断的价值观察

2019-06-2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尿常规肾小球尿液

肾脏疾病的类型较为多样,患者发生肾脏疾病后,其生活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且随着疾病的发生患者的肾病症状会逐步恶化,最终发展为肾病终末期,这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3]。目前临床上对于肾脏疾病的治疗,通常依据其临床诊断结果,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尿常规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肾脏疾病检查和诊断技术,能够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其主要原因在于,尿液的成分分析能够直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水平。本研究对尿常规检测方法对肾脏疾病诊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984例来院检查者的临床资料,男504例,女480例,年龄18~78岁,平均(48.5±25.4)岁。将肾小球疾病513例患者纳入观察一组,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89例,肾病综合征16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8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77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97例。非肾小球性疾病411例患者纳入观察二组。同时,选择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18~70岁,平均(45.3±20.6)岁,三组观察对象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观察对象均于清晨采集20 mL尿液,使用一次性试管保存,准确标注患者信息,保证2 h内完成尿常规检测。离心机操作时间为5 min,离心率为1 500 r/min,将上层尿液去除后,通过显微镜观察。本研究所用尿液检查设备为西门子CLINITEK Status尿液检测机,严格按照说明书规范进行检测,且检测过程需控制在2 h以内,对记过进行准确记录。显微镜检查方法:在细胞计数板上放置止一定量的尿液标本,由检验科专科医师操作显微镜,观察和统计肾小管上皮细胞(REP)、白细胞(WBC)和RBC计数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三组观察对象RBC计数,正常范围3.5~5.5×1012/L、隐血试验结果、RBC计数4~10×109/L及REP阳性率,其中RBC变形和RBC均一性所占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资料均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BC 计数及形态分类结果对比

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RBC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患者主要为变形RBC,而观察二组患者则主要为均一性RBC。如表1所示。

表1 三组RBC计数及形态分类结果对比(±s)

表1 三组RBC计数及形态分类结果对比(±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RBC变形(%) RBC均一性(%) RBC计数(×109/L)观察一组 513 76.80±6.45* 26.20±3.26* 551.80±10.34*观察二组 411 14.60±3.53* 86.40±6.44* 443.40±11.42*对照组 60 0.00±0.00 3.00±0.07 3.10±0.16 t1值 - 92.160 55.081 410.723 P1值 - 0.000 0.000 0.000 t2值 - 32.012 100.235 298.413 P2值 - 0.000 0.000 0.000

2.2 尿液隐血试验与RBC计数结果比较

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RBC计数和尿液隐血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一组明显高于二组,三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 REP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一组REP阳性率为46.78%(240/513),观察二组REP阳性率为9.73%(40/411),对照组REP阳性率为0%(0/60),由此可见,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REP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一组明显高于二组,三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尿常规检测过程中,受检者尿液标本受到热和不稳定酶类物质的影响,其不同检测方法的WBC、REP和RBC等检测结果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后,其尿液隐血检验结果通常会出现假阳性,同时,肌红蛋白检测结果也存在一定假阳性几率,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4-5]。

表2 三组尿液隐血试验与RBC计数结果比较[例(%)]

尿液中的RBC含量会受到多种复杂饮食的影响,进而快速溶解和破坏,使得尿液中出现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这也是隐血检验出现阳性的主要原因,但其显微镜检查结果通常为阴性[6-7]。随着尿液中高浓度维生素C物质含量的增加,检测结果假阴性的几率也会升高。若尿液标本检测结果为隐血假阳性,则可通过煮沸法来控制干化学试纸条的假阳性率[8-10]。在试纸条WBC检测过程中,可经粒细胞中吲哚酚脂反应来检测淋巴细胞中酯酶的含量,所以对于淋巴细胞检出的难度相对较大,在尿液淋巴细胞WBC检测过程中,试纸条检测的准确性相对较差,可见假阴性表现[11-13]。

从本次医学研究结果来看,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RBC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RBC计数和尿液隐血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一组明显高于二组,三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REP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一组明显高于二组,三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肾脏疾病患者接受尿常规检测,对于其疾病类型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均具有参考作用,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尿常规肾小球尿液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赵振昌教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经验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尿液是健康的“放大镜”
跟踪导练(三)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尿常规干化学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