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神写照对釉下五彩中人物画的影响

2019-06-21梁刘忠张月娥

陶瓷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顾恺之彩瓷传神

梁刘忠 张月娥

(梁刘忠陶瓷艺术品鉴馆,景德镇市,333000)

1 壁画中的人物

汉初,多诸侯皆绘制宫殿壁画,以刘余的鲁灵光殿最为丰富;武帝时,诏画教子有方的金日磾母肖像壁画;宣德三年,麒麟阁功臣图壁画影响较深。东汉:东汉明帝“雅好图画”,绘制宫殿寺观壁画之风盛行;洛阳南宫云台进行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云台二十八将”兴起原因:汉武帝推崇黄老思想而独尊儒术,提倡行李,而行李的主要方式为厚葬,葬风气兴起导致墓室壁画盛行。艺术价值:1、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活真是形象;展示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等各个领域,带有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是研究汉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的珍贵历史资料。2、绘画方面,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升,题材更加样化,色彩更为丰富,对人物身份、神情、动态的刻画更为精确。

2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

2.1 代表画家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绘画理论家。精通诗文书画,时称“三绝”:画绝、才绝、痴绝。题材:肖像画、历史人物、道释、禽兽。绘画主张: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注重眼神的描绘,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大,而传神才是至关重要;同时他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以细节衬托出人物的个性和风格。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仁智图》。

2.2 人物画理论著作

顾恺之的《论画》主要内容是:其前面是对绘画进行品评,后部分是对人物精神面貌和神情的论诉。认为画家在创作人物时,纪要重视其形体的美丑,但更重要是在于刻画人物眼神,需要做到“悟对神通”“迁想妙得”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达到传神的境界。“迁想”比“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象力处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顾恺之最早在《论画》中,提出这一观点,强调人物的“传神”,重视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性格气质,并提出“以形写神”、“悟对神通”、“迁想妙得”的创作思想。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直到唐代,传神论还是作为人物画主要的审美标准被运用。

2.3 传神写照

图1

艺术画论的发展是与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的,两汉以来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既要有理论的指导又要有评价标准。同时魏晋以来玄学的兴盛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新的风气,伴随着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美学家开始将哲学领域中的形神论引人审美和艺术领域,其标志是东晋顾恺之在人物绘画领域中提出的“传神写照”论。传神写照一次是在世说新语著作中出现的,是记载魏晋南北朝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在描绘人物神情神态的,主要是讲述顾恺之在描绘人物时,重视眼神描绘的记录。顾恺之所提出绘画创作中的“传神写照”论,注重所描绘对象的传神,穿传神关键在于描绘眼睛,以及人物所处环境的结合。“写照”,指的是对所描绘对象的真实扑抓。“传神”即将此对象所蕴藏之神,通过其形相表达出来。“照”是可视的,“神”是不可视的,“神”必须由“照”显。写照是为了传神,写照的价值由所传之神来决定。“传神写照”论是对魏晋审美风尚的体现。魏晋所流行的人物的审美风尚是“秀骨清像”,文人士大夫要“瘦形而神气远”,既要有潇洒飘逸的外表,又要富有内涵,即所谓“魏晋风度”。顾恺之“传神写照”论即是这一风度在人物画上的要求:以潇洒之外形,表达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顾恺之“传神写照”论的提出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顾恺之之后,有关形神关系的讨论,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逐渐扩大:在山水画的表现要求中“写山水之神”;在花鸟题材的创作中要表现或传达出动植物的生命活力。

3 传神写照对釉下五彩中人物画的影响

3.1 釉下五彩瓷人物画的融合与创新

图2

在陶瓷的发展进程中,釉下五彩瓷不单单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伟大创造,而且运用独特的表现工艺,加上别致的装饰图纹,让釉下五彩具有自己的特点,而林立于陶瓷界中,焕发光彩,从她自产生以来,一直源续至今,生生不息。其实釉下五彩人物画她的创烧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研发和探索才取得成果,釉下五彩人物的创作和我国国画人物息息相关,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家,书画理论家顾恺之的《论画》中,提出这一观点,强调人物的“传神”,重视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性格气质,并提出“以形写神”、“悟对神通”、“迁想妙得”的创作思想。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直到唐代,传神论还是作为人物画主要的审美标准被运用。釉下五彩人物的创作一直都透着国画人物的影子,再加上陶瓷材质的独特效果,变得更加出色。釉下五彩瓷出了有着高深的工艺之外有着突出的特点以及绘画装饰内容之外,更多的是五彩陶瓷艺人能很好的掌握她的工艺以及采用釉下彩瓷的绘制工艺与国画人物相结合,加上大胆的创新创造。一代代陶瓷艺人的努力传承,让我国的釉下五彩瓷更加灿烂,更加耀眼夺目,釉下五彩瓷的种种有点和辉煌,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窑研究了解我国的釉下五彩人物作品,就先要清楚我国釉下五彩的历史由来,加上釉下五彩人物与中国画人物之间的关系。釉下五彩的发展历程可谓十分漫长,却也值得寻味。而所谓的釉下五彩瓷,按古代陶瓷辞典解释为色泽浓艳、色彩繁多、五彩缤纷者。但真正的釉下五彩瓷,是清末宣统年间由湖南醴陵窑创烧成功的新式瓷器,它是将多种着色剂绘画在瓷胎上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高温烧成。釉下五彩的创烧,是一个伟大的制瓷成就,同时也得到国内外众多人们的认可。在1907年-1912年这几年间,两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并获得金奖。釉下五彩艺术瓷的装饰题材众多,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云气山水和图案画等,本文主要研究釉下五彩人装饰。并且人物这一装饰纹样备受人们的追捧。究其原因,可以从我国人物画的发展来说。

3.2 釉下五彩中人物的传神写照

当代陶瓷人物画可谓新式众多,釉上釉下皆有,笔者主要是在釉下五彩中笔耕数载,并清楚的知道人物画创作中,人物的美丑不是最主要的,关键在于传神,而传神的关键在于描绘眼睛。我们看笔者的人物作品,一女子盘坐在荷叶中,衣冠薄质且楚楚动人,而不抚媚。薄质贴身的衣褶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这是采用了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的人物描写。眼神中流露出女子的多愁善感,可以看得出笔者通过表现女子的眉眼,达到眉目传情之意,手法之熟练,技法之高超。

3.3 釉下五彩的水墨感

釉下五彩在景德镇焕发出另外一种新风,就是她的艺术性更加明显,画面装饰更具书卷味,可以说是中国人物画与瓷器完美的结合,釉下五彩变现的人物有着国画的水墨韵味,笔墨感很强,这就是透出书卷味的原因所在。釉下五彩的效果,是粉古彩所不能达到大的。

4 总结

陶瓷的美在于她能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她也在不断适应着变迁。在魏晋南北朝人物画重神韵的理念就已经开始影响人物画坛,在之后的隋唐人物画,乃至整个中国的人物画历程都受其影响。当代的陶瓷人物画也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照的理念,将人物画在陶瓷中表现的非常完善。

猜你喜欢

顾恺之彩瓷传神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邹幸 陶瓷艺术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织绘双成 传神写真 浅谈元朝御容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洛神赋图》之三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顾恺之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