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设计元素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发展

2019-06-21聂花菲

陶瓷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肌理陶艺陶瓷

聂花菲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403)

0 引言

陶瓷艺术看似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实不然。传统风格的陶艺作品在新时代的关注和引导下,发展越来越丰富。我们在创作当下时代的新新作品时,不仅要学会吸取古人的制瓷技艺和智慧,更要敢于找到现代制瓷方法,敢于大胆创新,培养新的设计灵感,寻找新的创作技巧。而新的元素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中寻找发现。

1 寻找陶艺和现代元素的设计灵感

1.1 灵感创作源于生活

在我看来,灵感的来源是生活。创作者需要深入观察生活,随时随地的去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象,周围的环境或者是身边的人事物,了解风土人情,阅读史书,了解历史渊源等等。陶瓷源于生活,所发挥的最大的功能应该就是它的实用性。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发明陶器,就是为群居定居生活的使用便利而发明。比如半坡,庙底沟等文化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它的基本形状是小口尖底,腹部有耳朵,口小,是防止溢出水,底部长做成尖状,也是为了方便沉水,也更易于注满水,而双耳除了吊绳作用还有平衡重心的作用。如图1。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制造者的聪明智慧,他在进行造型设计时根据观察生活的实际需要,首先考虑的就是生活实用性。这些观察感受加之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以及思考,形成设计的创作灵感,潜藏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以便创作时使用。也许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的许多东西并不能立刻引发设计灵感,但当我们在进行创作时,这些潜移默化的生活事物,在人们的创作激发之下会突然爆发出来。我曾经观察落叶的经络和色彩,便想到制作叶子状的 墨碟,不仅增添了趣味性而且叶子的曲折边缘刚好架笔使用。因此我觉得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重要基础。有平时的生活积累才会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1.2 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不同时期的陶瓷有不同的风格变化,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在装饰上也取自自然事物,如几何纹饰,鱼纹装饰,人们的审美素材多取自生活,如图2、3。

这时的陶器大多是由于定居需要制造和使用有功能性而制造。夏商周时期由于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专门生产随葬用的明器,在装饰方面流行拍印几何印纹。到了秦汉以后,生活稳定,随着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瓷器的工艺越来越纯熟,并且在造型设计方面,越来越丰富多样,在造型上出现了许多经典器物造型,这为以后的陶艺造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图5、6。

图1

图2

图3

图5

不同时代的器物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手法都有各自特色。人们在创作学习的同时,应当首先掌握时代的特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色去学习借鉴,不可失去时代应有的特色。再者,中国与西方的设计表现也有很大区别,现代西方的器物线条大多明快简约,在学习模仿时应当遵循应有的地方时代特色,首先继承,其次创新。由此了解学习不同的时代风格特征,对于日后的创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我们需要以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为灵感作积累。

1.3 灵感创作来源于勤奋

无论是仰韶时期人民创作的陶器,还是明清时期工匠们创作的精致彩瓷,都显示出了人民在创造性的手工艺活动中,对生活认识的飞跃和升华,更体现出了人民的勤劳智慧。同样,现代创作灵感也离不开勤奋,大画家列宾曾经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所以说没有勤奋作为支撑,不论人们有多么发达的头脑也难以创作出令人震撼的优秀作品。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少不了的就是勤奋。创作的基础是掌握泥土的特性,釉的特性,装饰的多样性和不同,甚至很多时候要记录每次釉的颜色,施釉手法,最适宜的烧制温度等。需要经常思考关于陶瓷艺术创作方面的问题。再比如说画花之前,要花时间观察花的形态,画动物,要仔细观察动物的各种神情形态,给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灵感来临时便会有充分的创作基础。

1.4 灵感源于人的独立思考

创作者所作作品一定是对自己所见所想事物的加以凝练概括最后用作品来实现自我表达。作者在思考后所创作出的作品包含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也大多是自己的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现代感的设计虽然跳出了具象的表达,但它依然源于人们的生活,并且是由生活延伸而来的设计师的独立思考,是设计者的一种自我抒发倾诉。而不同的设计者,产生作品不同的特性,因此才会有不同的作品出现,造就丰富的艺术风格。当然现代有许多设计除了表现作者自己,也时常会考虑反映使用者的感受或者反映社会的当代时事。设计者也需站在使用者角度考虑使用者的感觉,使使用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以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设计作品。如图7、8。有人喜欢精致的装饰,有人喜欢简约的风格。设计者除了自己喜欢,也要多方面考虑使用参观者的心理感受。好的设计作品--参观者使用者与作品产生情感的互动或引发思考,这才是更高层次的设计。

2 陶艺和现代设计元素的审美交融之处

现代设计元素所运用的美学原理和古代的美学原理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艺术表现形式:节奏韵律对称平衡等。以往的设计美感是从具体的视觉形象中抽离出来的,而现在的艺术设计美感,更多的是将概念形象化,物体抽象化以达到美感,这在陶艺创作中也常会用到。

2.1 节奏与韵律的审美表现

节奏和韵律要按照有一定的顺序规律来进行排列,形成一种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的形式感,在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中,就有节奏与韵律的应用。有时我们可以运用线的等列排布,图形的大小等等来构成。可以通过图形文字各要素之间的大小,轻重等来表现关系。那么同样在进行陶瓷的创作时,也可以用到节奏和韵律这一原理。比如在进行图形的绘制装饰陶瓷时便可以运用到这样的原理。尤其是在施釉方面,我们需要对釉色进行一定的区分,有时需要上全部,有时需要上部分,都需要根据我们想要作品呈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来上釉。不同的位置、颜色和上色面积,形状大小都可能会导致整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同时我们在进行设计系列的陶瓷作品时,不同个体之间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大小、高低、形态差异来表现作品的节奏特点。或者是通过对各个图形色彩之间的大小和明暗来体现节奏的变化,即便是绘制最简单的青花也会有不同的浓淡表示。如图9、10。

2.2 对称、对比的审美 表现

古代的时候就讲求对称原则,对称的图形是最基本的美的视觉感受。古代也多用对称来表示当时的审美,如瓦当,建筑物天坛,器型的规整。但是在现代的设计应用中,除了对称依旧常用外,不对称的合作关系应用的也非常广泛:利用对称的基本原则,而刻意打破对称原则,以求美感。在陶瓷中,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上的不对称和图形设计上的不对称。不对称可以使人感觉到新奇独特,当然也有部分设计是特定造型需要,造型的不对称并不只是单单为打破对称而不对称,更多的是设计的理念和想法,或要达到某种视觉效果。如图11、12。

其次就是对比。对比用的最广泛但最容易被忽略。不管是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还是海报字体等设计,对比绝对是最好用的一种方式。突出重点就是每一次设计的目的所在。在陶艺中,对比的通常表现方式有图形的面积大小、元素分布的多少和位置上和造型上的体量对比,都是以此来突出重点。如图13、14。

现代的图形装饰如果以简单抽象图形作为设计元素的话,经常会出现以面积多少来体现对比,增加作品视觉冲击力和吸引注意力。在古代的美学原理中,虚实、留白是就是用的对比的手法。方法就是突出主体,处理虚实关系,将其次要的地方留白,或者可以通过不同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来决定它的主次,再者通过疏密、有无色彩来对比突出。

其实古代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在现代设计里将其继承又发展概括。很多时候都涉及到了现代设计的一些美学原理,只是没有形成理论性的规律,但在审美上是共通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二者加以创新和融合,使作品更有韵味。

3 现代陶艺的新创想

我国传统元素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源泉,它是不可忽视的一块沃土。因此,设计师在平时的设计实践中,将传统文化理解吸收到现代设计当中去,使传统文陶艺与现代设计元素符号相互沟通和互补,把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完美结合,实现传承历史,创新发展。

3.1 从材质特性的角度创想

陶瓷从总体上大致分为两大类,陶器和瓷器。我们可以根据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来进行新的创想。陶器,它的原料多选用粗糙,含沙,量多的泥土,温度一般在1000度以下,这时的陶器具有渗水功能。因此在进行创意时可以将一些精致的,具有柔和感的图案,与其相粗犷的材质互对比交融,表达出作品的另一种语言。在造型上,也可与其粗糙的肌理形成对比呼应。而且当烧制温度在九百度以下时就代表着有很多中高温的釉料不能着色,我们可采用一些色泽亮丽的低温釉料来帮助上色,同时可以依据陶器的渗水性,将一些奇异的类似流水状的图形或造型结合设计在陶器上面以增加趣味性,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瓷器的选料多细腻少沙石,烧制温度在1200度以上,表面气孔少,因此,在造型上可以追求简单的流畅自然的线条感,更好的利用材质本身,或以同样的方式给予相反的粗放肌理。都可以使作品本身具有生动性。如图15、16。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3.2 从制作手法的角度创想

陶艺的创作方法有基本的三种,拉坯,手塑,注浆。基于这三种最基本的制作方式,我们可以在成型方式上创新杂糅。在拉坯成型的作品基础上用手塑或盘泥条的方法加以变现部分,赋予作品另一种视觉触觉效果。如图17、18。

而且随着制作设备的多功 能化,我们可以结 合新的材料和方式,用新的工艺和表现手法制作出新的产品。泥条机,泥板机,吹釉机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更加精确的作品。并且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现在陶艺制作越来越方便和多样化。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也要大胆利用现代科技,利用计算机的精确度,精工细致地表现陶艺作品和效果。

3.2 从陶瓷装饰的角度创想

陶瓷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构图方式和色彩上。构图和装饰的色彩常表现在对肌理的刻画以及对釉色的选择上。在肌理上面,可以选择雕刻、镂空、填充、刮、划等一系列手法技艺。如图19、20、21。

在釉料的选择上,基本分为单色釉和多色釉。在肌理的装饰方面,可以更多样大胆些,过去常常是一些绳纹、手纹居多,单调具象,现在随着审美的多样,肌理方面可以更多的进行发现创意,具象抽象,自然精巧,粗犷粗放的肌理,都可以进行肌理化多变的设计。例如自然景物的树纹,云纹,到抽象的几何纹,人体纹等,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尝试新的肌理效果。釉也可以产生特定的肌理效果。对于釉料的选择,最常见的通体上釉,前几年景德镇流行的蘸釉装饰如图23也受大家喜爱。这说明釉色不见得一定要挂满,有意无意的遮挡一些部分,或可以“留白”,也是一种创意。釉料中还有色剂,色剂主要用以绘制图案,正如古代常画的花鸟鱼虫,神话人物,已不能全面的代表现代陶艺风格了。现代陶艺的图案选择异常丰富,哪怕是简单的点线面,不规则,无规律的图形都可以绘制在作品上如图24、25、26。

图27

图28

图29

所以大多数的作品不必追求繁复的图形,反而更偏向于简单化。这也是现代的流行趋势之一。因此,我们在图形的选择和创意设计上可以学习借鉴原有的优秀部分,对于不太受欢迎的图形元素可以摒弃,或者加以创作,最常见的化繁为简的方式就是抽象化图形,或“断章取义”。如图中的几组陶瓷作品,图饰选择都以简单抽象为标准。

3.4 从用途需求的角度创想

现代设计更多的是追求人性化的设计。新石器时期开始出现的陶器就是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明。到了后来,更是发明了很多器物,茶具、酒具、洗具、餐具等都是生活需要。但在今天看来,这其中有许多物件设计的并不如意,没有结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制作或呈现出人体需求 的更完美的作品。现代的陶瓷设计应当更注意人性化设计,更科学,更艺术,是科学与人性的一种结合。比如我们在设计陶瓷茶具时,首先就要考虑到所设计的陶瓷茶具产品是否与人体的使用状态,用力大小等有出入,茶具的结构特点与使用者是否协调一致,在这里需要考虑的除了形式美 还要人的生理结构。再比如,茶具的把手必须与对象的手型特征相一致。需要考虑到,茶具的接触位置、着力点等因素,所设计的产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方便使用。有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某类产品的清洁卫生问题,现代茶具中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茶具本身的清洁卫生,这也是人的需求之一,上升到了人性化设计中的情感需求。而随着生活的进步和发展,情感需求是现代人追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很多时候,一件令人舒适的作品就是满足了情感追求,引起了审美愉悦,因此,现代更多消费者数量考虑作品本身的实用性也会在意产品带来的心理美感。例如家庭室内使用的现代陶瓷茶具造型风格简约,装饰色彩淡雅,可以随意摆放,整体的风格适合家居主人的性格特点和居室环境,摆放起来使人感到心情愉悦。由此可见新时代的陶瓷,在现代化的陶瓷设计中,必须做到形式和功能的双重组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的进步,陶瓷的设计艺术已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甚至说是和大众一起,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因此陶瓷设计,除了要学习以往传承下来的优秀技法、装饰方法以外,更要贴近现代大众的生活,设计出更多符合现代需求的陶瓷 作品,而我们的装饰艺术不应该再单单的追求悦目的造型或色彩,而更多的是传达出生活的理念,表达设计者自身的情感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设计者的生命体态的体现,因此传达出的更多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如图27、28、29。

相比较于西方的陶瓷艺术,他们的发展更立足现代化风格,因此中国的陶瓷艺术在扎根于本民族陶瓷艺术文化的土壤之时,也应适当借鉴西方的现代设计方式,正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的传统继承、发展、创新,带动文化产业的进步,是我们义不容辞要去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充分发扬民族陶瓷艺术,更多地为其不断融入新鲜元素,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自由个性的新时代陶瓷艺术,亦是我们对传统陶瓷艺术的一种热爱和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

肌理陶艺陶瓷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疯狂”的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