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肠内排列术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6-21邵亚伟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肠管肠梗阻胃肠功能

邵亚伟

粘连性肠梗阻为消化系统多发病症,多为腹部手术后粘连致使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所致,且病情变化较快,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外科手术为临床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但传统肠粘连松解术整体效果与临床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且术后再次发生粘连性肠梗阻风险较高,不利于术后机体功能康复及疾病良好转归[1]。小肠内排列术为近些年临床用于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新型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76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探讨小肠内排列术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9~66岁,平均年龄 (47.08±12.02)岁。研究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87±11.91)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传统肠梗阻手术,全身麻醉,参照影像学检查结果行切口,进入腹腔,明确梗阻位置,避免对肠壁浆膜层及腹膜造成重度损伤,粘连松解处理,若粘连过于广泛则实施局部切除对端吻合,经手钝性分离粘连,分离小肠,尽量减少对肠管造成的损伤;若患者伴有坏死肠管或血运障碍,则实施减压处理,若肠绞窄、坏死较严重,难以实施修复,则行肠切除及吻合处理,尽量保留肠管,修补浆肌层。

1.2.2 研究组 采取小肠内排列术,全身麻醉,小肠游离处理,针对存在粘连成团或血运障碍者,松解粘连,于距阑尾根处约1 cm盲肠壁行荷包缝合,常规切除阑尾,以M-A管于残端开口实施肠内支撑,经过阑尾根处,再通过回盲瓣逆行插至小肠内,距离屈氏韧带15~25 cm,对小肠行每段16~20 cm折叠排列,肠袢盘状排列,阑尾残端予以结扎,荷包缝合,M-A管腹外固定,腹腔引流;术后15 d,待戳孔腹壁和造口间形成隧道,则送入残端、包埋处理,撤出M-A管,从右下腹穿刺口引出,于腹腔及腹壁处予以固定。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胃肠功能恢复用时、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②生活质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依据SF-36量表予以评估,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表1)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用时、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长/min 术中失血量/mL 胃肠功能恢复用时/d 腹胀消失时间/d 住院时间/d研究组 38 120.32±8.13 151.56±21.27 2.38±0.49 4.01±0.97 7.15±1.31对照组 38 118.23±8.02 149.61±22.26 3.21±0.52 6.12±1.04 9.54±2.02 t值 1.128 0.390 7.161 9.146 6.119 P值 0.263 0.697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表2) 术前两组患者SF-36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SF-36分值较术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t值 P值研究组 38 70.26±6.13 89.57±5.58 14.360 0.000对照组 38 69.76±5.85 81.02±6.06 8.241 0.000 t值 0.364 6.398 P值 0.717 0.000

3 讨论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为腹部手术后多发并发症类型,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可取得良好效果,但针对严重粘连及发生绞窄性肠梗阻者,则仍需采取手术治疗。传统肠梗阻手术虽可清除粘连、取得一定效果,但创伤较大,且术后康复较慢,极易引发再次梗阻[4-7]。

小肠内排列术为广泛粘连性肠梗阻重要治疗措施,其主要是在松解全部小肠基础上,顺行或逆行将M-A管插至小肠,并对小肠按序进行折叠排列,通过导管弹性把肠管塑为大弧度半环形,以此将粘连维持于不易梗阻位置,还可有效避免传统手术后粘连所致肠管折角、粘连带卡压肠管等发生,利于保证手术治疗安全性[8-10]。由本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用时、腹胀消失时间等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取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利于促进患者机体功能及早康复,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小肠内排列术中通过M-A管实施肠道减压,可加速肠蠕动功能恢复,且肠管排列利于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以此减少肠外营养液用量,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产生一定维护作用,进而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此外,本研究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予以探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术后1个月SF-36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小肠内排列术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小肠内排列术利于缩短患者机体功能康复时间,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综上所述,采取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可缩短患者胃肠功能康复时间,促使其及早康复出院,且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肠管肠梗阻胃肠功能
马属动物腹股沟阴囊疝的辨证施治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