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一单项检测不能准确作出肿瘤诊断

2019-06-20潘锋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15期
关键词:标志物传染癌症

潘锋

3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将今年宣传周的主题确定为“科学抗癌,预防先行”。4月23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办,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单位举办的“2019全国肿瘤防治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当天正式确认了“一滴血可以测癌”等8大最热门的有关癌症的谣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杜鹏现场就一些公众关注度较高的谣言进行了“辟谣”。他指出,肿瘤发病机制复杂,肿瘤诊断有着严格的程序,不能只靠某一单项检测就作出诊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防癌至关重要。

一滴血不可测癌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受癌症困扰的家庭以千万计,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开展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通知》印发后,各地、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立即行动起来,在提高群众对癌症预防筛查、早诊早治认知和接受度等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介绍,今年宣传周期间,中心组织专家并会同各协办单位一起,致力于传播癌症防治科学知识,以期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癌症防控意识。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与腾讯较真、腾讯指数合作,通过网络大数据检索和网民调查,整理出了具有迷惑性和广受关注的八大癌症谣言,这些谣言分别是:一滴血可以测癌;咖啡会致癌;酸性体质更易患癌;癌症会传染;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得癌了;疟原虫可以治疗癌症;美国FDA上市“广谱”抗癌药,治愈率达75%;糖会喂养癌细胞,癌症患者不能吃甜食。其中“一滴血可以测癌”舆论热度高达215167,高居第一位,杜鹏对此做了解读。

杜鹏说,一滴血可以检测癌症近几年被炒得很热。“一滴血测癌”源于美国一个名叫伊丽莎白·霍姆斯的总裁,她成立了一个公司,主要业务就是一滴血检测癌症,依靠大规模宣传,一时间吸引了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众多名人的关注,公司市值一度达到600亿元人民币。但后来该公司的员工揭发她为客户提供的所有的检测数据都是造假的,随后公司倒闭,霍姆斯也被捕入狱。

“一滴血是否可以检测癌症,结论是否定的,一滴血不能测癌。“杜鹏说,用一滴血可以检测一些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或进行基因检测,但不能仅凭一个数据就判断受检者是不是患了肿瘤,或预测其将来是否一定患肿瘤。就现有的技术来说,肿瘤诊断一定需要多种综合检查方法,需要结合临床检查,结合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病理学检查可以准确地告诉医生是不是腫瘤,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因此肿瘤诊断有着一个严格的程序和流程,不是靠检测一滴血就可以做出诊断的。

杜鹏说,40~50岁以后,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50岁以后要特别重视健康体检,一定要参加单位组织的在正规医疗机构的体检和肿瘤早期筛查,才能有助早期发现癌症。杜鹏提醒道,现在各种各样的肿瘤检测新技术不断出现,但人们要擦亮眼睛,要鉴别肿瘤诊断技术是真是假,只要登陆国家癌症防治中心或公立医院的官网检索一下即可。如果官网上没有这项技术那就千万不要相信。另外,网络上一些个人推荐的这样那样的肿瘤检测方法更不可信,肿瘤诊断一定要依靠多种手段来综合判断。

肿瘤标志物≠癌症

“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得了癌症”的舆论热度达20278。杜鹏首先对肿瘤标志物做了解释: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所产生的,或者机体对于肿瘤细胞进行反应所产生的一种物质。肿瘤标志物通常是蛋白质或者多糖,常在肿瘤患者体内异常增高。但杜鹏强调,肿瘤标志物与癌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肿瘤患者才能检测到肿瘤标志物,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引起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如吸烟酗酒、服用某些药物等,此外怀孕、发烧、炎性疾病、感染等状态也会引起一些肿瘤标志物升高。甲胎蛋白是诊断肝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但也并不是甲胎蛋白升高的人就一定是肝癌,如睾丸肿瘤的部分患者也会存在甲胎蛋白升高的情况。

杜鹏还说,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临床首先只是初步的病因筛查。一个人如果罹患了肿瘤,肿瘤标志物水平会大幅度升高,而酗酒、感染或其他良性病变引起的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幅度不会很高,并且随着感染的消除,肿瘤标志物水平是下降的。第二个临床意义是辅助早期诊断,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发现肿瘤的一种手段,如果发现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就提示要高度怀疑肿瘤,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做进一步的深入检查。如发现与消化道肿瘤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就应建议尽早进行胃镜和肠镜检查以获得明确诊断。如发现与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就应该及时做一个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以及时发现或排除胸部肿瘤。如果发现与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应结合乳腺超声和钼靶进一步确诊。如果发现一个长期慢性乙肝患者持续性甲胎蛋白升高,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患肝癌,核磁影像学是诊断肝癌的最有效手段。肿瘤标志物第三个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指导肿瘤治疗,用于疗效的评价。如前列腺癌绝大部分患者PSA肿瘤标志物会大幅度升高,治疗后PSA水平如果降低了,就说明治疗是有效的。同时,通过对肿瘤标志物的定期复查,还能监测肿瘤是否复发,如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PSA降到很低的水平,三个月复查后又突然大幅度升高了,就表明肿瘤又复发了。

杜鹏再次强调,肿瘤标志物与癌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肿瘤标志物正常也并非意味着没有肿瘤。因为某些肿瘤本身并不分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血液中无法检测到,或者少部分患者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不敏感,如前列腺癌患者70%~80%都有PSA升高,但仍有20%的患者PSA并不升高。因此,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需要专业医生结合临床、影像、病理等作出综合判断,而不能仅凭肿瘤标志物单项的增高与否来诊断癌症。

肿瘤不会传染

“癌症会传染”的舆论热度达59089。肿瘤会不会传染?家里有癌症患者是否需要隔离?这也是杜鹏经常被朋友们问到的问题。

“不需要隔离,肿瘤是不会传染的,这个是肯定的。”杜鹏说。

他接着解释道,疾病的传染有三个要素。以传染病为例,一是外部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二是易感人群;三是空气、飞沫、血液、体液等传播途径。如结核病传染是结核杆菌通过飞沫和空气,传递到了另外一个生物个体上,然后在新的生物体上繁殖和致病。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的传染同样如此,只不过是传染的途径不同而已。但大量研究发现,肿瘤是由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间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肿瘤的自我繁殖需要来自机体的供养。如果把一个切除的肿瘤移入另外一个生物体内,肿瘤失去了原有的生长环境和养分供应,肿瘤是不可能生长的,同时还会激发免疫排斥反应造成肿瘤细胞死亡,因此肿瘤是不传染的。

杜鹏说,经常有人会问道这样一个问题,丈夫患了一种癌症,妻子也在同时或先后患上类似的癌症,或者一家人都患上类似的癌症,是不是肿瘤传染造成的?对此杜鹏解释说,“家庭癌”或“夫妻癌”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是肿瘤传染。肿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和基因等。遗传因素方面,由于基因和个体的差异,有一些人自身就带有肿瘤易感基因,如前列腺癌遗传倾向很高,这种家庭父亲患了前列腺癌,儿子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将明显高出正常人群。环境因素方面,在不良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长期共同作用下促进了肿瘤发生。如河南林县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通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林县地区的人更喜欢吃一些腌制食品,喜欢吃烫的食物,喝粥的时候一定要喝烫的才觉得好,这种饮食习惯很不好。而存在不良饮食习惯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庭,一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居住环境基本是相同的,长期暴露在相同的致癌因素或诱因下,就可能导致同一种肿瘤在一个家庭中发生机率明显增高。另外夫妻双方男的长期吸烟,妻子与他生活在一起吸二手烟,就很容易出现夫妻相继患肺癌的情况,这实际上并不是肿瘤传染,而是由于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长期共处在相同的致癌因素下所造成的。

杜鹏指出,虽然肿瘤不会传染,但引起肿瘤的一些病因如病毒是会传染的。我国绝大部分肝癌是由乙肝或丙肝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传播造成肝炎、肝硬化,并最终发展成肝癌。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有关,EB病毒与鼻咽烟癌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关,因此预防和阻断病毒感染对减少癌症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杜鹏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步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习惯,接种乙肝疫苗可使肝癌发病率下降,发现细菌感染要及时治疗,如检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一定要服用抗菌素治疗。

从一级预防开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陈万青主任在会上作了题为《防控23种致癌因素》的主题发言。陈万青介绍说,cancer (癌症) 来源于拉丁语的“crab (螃蟹)”,肿瘤向周边脏器或者组织侵袭是其一个重要特性。“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发现人体内有一种肿物能在体内迅速生长,并在扩散的过程中会伸出像手指一样的触角,形似螃蟹,因此描述这些肿物为蟹状(crab-like),在英文中逐渐演变成了cancer。近年来,我国癌症负担越来越重,最新肿瘤登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癌症392.9万例,死亡233.8万例。随着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这一數字可能将呈上升趋势,癌症患者将继续增加。2005年后我国陆续启动了多个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有效改善了某些癌种的发病率,降低了死亡率。

陈万青表示,肿瘤早诊早治属于肿瘤二级预防,也就是通过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实现治愈肿瘤或给肿瘤患者更好的生存机会。但要从根本上降低我国人群的癌症负担,必须将肿瘤防控重点“落点”在一级预防,即肿瘤的病因预防上。通过避免肿瘤危险因素,如戒除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通过有效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避免。既然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那么提高人民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降低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就是预防癌症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陈万青主任将23种可预防性致癌因素分为五大类。一是行为因素,包括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二是饮食因素,包括摄入水果不足和摄入蔬菜不足,饮食中纤维含量较少,钙摄入偏少,红肉、加工肉制品和腌菜食用过多;三是代谢因素,包括超重和糖尿病;四是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和紫外线暴露;五是感染性因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HPV、EB病毒(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 8 型(HHV-8)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研究发现男女主要致癌因素明显不同,且男性肿瘤负担比女性高。男性中主动吸烟占归因死亡人数35.9%,其次是乙肝病毒感染和水果摄入不足。女性中水果摄入不足占归因死亡人数15.6%,其次是乙肝病毒感染和主动吸烟。

陈万青主任介绍,通过对各癌种的可归因致癌因素分析发现,男性中可归因比例超过70%的癌种依次为,卡波氏肉瘤、鼻咽癌、肛门癌、口咽癌、肝癌、喉癌和肺癌。女性中可归因比例超过70%的癌种依次为,卡波氏肉瘤、宫颈癌、鼻咽癌、肛门癌和阴道癌。我国不同地区的归因比例差异也十分明显,例如青海省肝癌的归因比例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91.3%和85.0%,而这一比例在江苏的男性中仅为52.8%,女性中仅为37.3%。

就生活中如何防控好23种常见致癌因素,陈万青主任给出了五个具体建议。

一是戒烟限酒。国际癌症协会早已把吸烟、饮酒归为一级致癌物。研究表明,20%~30%的癌症发生与吸烟有关,其次是饮酒。二是控制病毒感染,已经研制出的HBV疫苗和HPV疫苗可有效预防肝癌和宫颈癌发生。实际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个人卫生,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条件可实行分餐制,以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三是预防日晒,晒太阳可补充维生素D,但过度暴晒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晒太阳以阳光和煦的上午和下午为宜,避免正午暴晒。四是保持健康体重。大量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肥胖是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还是导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运动是维持良好体重的最佳选择。

第五个方面,陈万青主任特别强调了膳食平衡的重要性。加工肉制品如热狗(香肠)、火腿、肉类罐头等,以及腌制过的蔬菜中含有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进而生成亚硝胺,这些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此外,现代膳食中食物过细,消化过慢,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过久,与肠壁接触时间延长,无形中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因此,饮食中需有意识地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少吃烧烤腌制类食品,尽量达到平衡饮食,合理膳食。陈万青表示,性别、年龄、家族遗传史属不可控致癌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是可控致癌因素。只要充分认清各种致癌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积极预防,一定能降低癌症发病风险。如能有效防控23种致癌危险因素,我国将减少45.2%的癌症死亡人数。

专家简介

杜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长期从事泌尿系统肿瘤发生及转移等方面研究,擅长泌尿肿瘤外科各种微创手术。兼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编委等。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

猜你喜欢

标志物传染癌症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肿瘤标志物,你该知道这些事儿
放疗
中国癌症分布图
传染
主动出击:将癌症消灭在萌芽状态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