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风貌今犹在
2019-06-20朱洪涛
编书的人总希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有益的书。至少我是这样想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书没有翻看的欲望,原因大概是编者或作者或多或少放弃了责任意识。如今轮到我来编书了。我的一个小愿望是让读者有翻下去的兴趣。
这部民国湖北游记,所选标准并非是才情文字俱佳的优美篇章,而是注重史料性。举凡对民国时期湖北区域的社会、风俗、人情、自然等有所记录的文字首先被纳入考察。换言之,纯粹抒发一己情感的文人雅兴文章基本不选,要的是平实、素朴、拧干水分的文字。该书所选文字都是来自民国时期的老报刊。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大的遗漏,首先是看到的报纸期刊有限,在有限的来源里面披沙拣金,或许在我看来的“金”就是他人眼中的“沙”,因此呈现出来的模样就是编者的眼光与视野。其次,湖北还是太大,不均衡性很明显。无论是现在还是民国,作者们的眼光依然集中在大地方,譬如武汉、宜昌。小县小城关注较少,正因如此,编者便想尽力找寻不为人注意的山陬小隅,这样才有丰富和色彩。读者朋友在阅读过程中不可不注意此一事项。全书所选内容尽量包容、全面,这对认识民国湖北也许有一定的价值。所谓认识无非是细部与整體。今天的人们对民国的认识差异太大,离真实太远,尤其是脑海中残留的细节经不起推敲,却往往作为认识的基础与前提,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我是一个喜欢寻找过去的人,可能是天性使然。看到小时候与我一起成长的建筑、树木,如今已是面目全非甚至消失了,心中会黯然,无力感油然而生。我想有能力的话,真愿意为它们做些什么,而不是一点感慨。我希望它们长长久久,但又知道不可能。更莫说于我而言更为久远的民国,岂非更是如此。唯一的办法还是借助文字。文章中描述的民生实况、城市形态,如今早已不存在了。我以为我挖掘的目的,并非剑走偏锋,往大了说,文字中的人事情感,曾经真实存在过,这里有其呼吸与心跳,寻找是为了靠近,是为了丰富我们过于单薄的人生形态;往小了说,这对今天炽热的旅游建设也是一个借鉴,执事者恢复历史旧貌,或可参考一下书中的图像与文字,这也是一种文化建设。
最后,衷心感谢张元卿师兄,没有他,就没有本书的出现。
(朱洪涛编:《极目楚天》,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