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轴群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2019-06-20贺有利
一、点轴群理论概述
点轴群理论是以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的发展极理论和中国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的点轴理论为基础,在极点开发、点轴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点轴群城市建设的理论。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美国、日本发展的证实。
点轴群理论提出了“群”这个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新形态。点轴群理论认为,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呈现点—点轴—点轴群的发展特点,生产力的发展呈现点—点轴—点轴群的发展规律,即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和经济发展首先呈现“点”的发展状态,然后呈现点、点轴的发展状态,最后呈现点、点轴、点轴群的综合发展状态。
点轴群理论的点轴群面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在点—轴—群—面中,点轴群是生产力空间分布形态不同的三种增长极。在点轴群三种形态的增长极中,由于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群”往往成为最主要的增长极,成为主要的发展力量;“群”往往增长速度更快,发展潜力更大,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全球增长和发展的“引擎”。群—城市群巨大的人口规模、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枢纽功能”和创新的“孵化器”功能,代表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集约利用的方式,预示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
按照点轴群面的模式,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构成了一个面,“群”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城市群;“轴”主要是沿海(湖)地带、沿江(河)地带、沿铁路公路地带;“点”主要是区域的集聚点,是带动区域的中心城镇甚至村。点轴群互相之间、点轴群与面之间形成的交通运输网和信息网络,促进着点轴群的集聚和辐射。点轴群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模式。中国应按照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规律,科学处理点轴群面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点轴群,特别是“群”的增长极作用,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城市建设亟需补齐的短板
(一)城市公共资源供求严重失衡
1.城市水资源极度短缺
中国属于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中心的大型城市,人口数量均在2000万以上(2016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城市用水量。以北京市為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1.60立方米,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在全国660个城市中,有110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缺水的情况。大城市建设过度的人口规模,无疑增加了城市用水的负担。同时,中国很多大城市地处内陆,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供水能力较弱,人口相对集中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不仅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反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表1)。
2.城市电力供应不足
城市电力供应充足是人民物质生活品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表现在特大、大型城市中,生产生活用电量不断增加,加重了城市电力供应的负担。一方面,家用电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2000年,在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中,家用电器主要包括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和洗衣机;2016年,在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中,除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之外,增加了热水器、空调、微波炉等用电频繁、耗电量较大的家用电器。2000年,城市居民生活用电为1452亿千瓦小时,而到了2015年增加到7565亿千瓦小时,增加5.27倍。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产业聚集化效应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生活服务性产业的增加,城市用电量已占到电力供应的90%以上,电力供应的负担越来越重(表2)。
(二)城市拥堵愈加严重
1.城市人口密度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渐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17年的58.52%,城镇人口已占总人口量的57.35%。2016年,中国城市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深圳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人口密度5963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不仅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给公共服务行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导致公共服务供给远远小于城市人口发展的需求,而且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加重了大气污染。
2.道路交通严重拥堵
城市交通拥堵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因素:一个是城市道路建设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相矛盾的则是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无法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造成城市道路严重拥堵。另一个因素是,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衍生出大量工业制成品,汽车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其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28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与2015年相比,私家车增加2208万辆,增长15.08%,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6辆私家车。私家车的增加必定导致城市道路供给不足,进而造成城市交通拥堵。
(三)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空气污染成为近年来中国大中城市共性的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产业聚集、能源消耗等原因,造成城市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不断增加。雾霾现象较为严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到了冬季,雾霾现象更为严重。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居民区 PM2.5 年平均浓度不超过 35 微克/立方米来衡量,中国385 个城市中仅有 114 个城市达标,达标城市仅占全国城市的29.6%。可见,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是城市规模扩容的必然结果。
三、点轴群理论对城市建设的启示
点轴群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大城市建设辐射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进而由经济发展点连成发展轴,带动经济发展轴聯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有效遏制缓解城市建设规模过大导致的“大城市病”。
世界各国解决“大城市病”的方案主要是选地新建,其中比较成功的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亚。选地新建是尊重城市建设规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点睛之笔。
(一)城市建设要避免形成一个“大”点
城市建设,特别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不能持续“摊大饼”。“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一方面会使城市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忽视了城市扩张后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造成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打破环形格局需要依靠多个散射出口,建立四面八方的立体交叉系统,如此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城市用地,还会破坏城市的人文、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因此,城市建设需要结合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容量等客观因素,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模,避免城市的核心区域建设规模超过城市最大容量。
(二)城市建设需形成一个“长”轴
城市建设具有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通过城市建设“点”的形成,联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经济交往,形成城市发展的长轴。2017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批准设立,成为环京津冀经济发展的核心点。通过雄安新区的建设,形成北京—雄安—天津—保定—石家庄—沧州—衡水—张家口—廊坊—邢台等新的发展“轴”。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北京人口过于密集的城市压力,减轻北京能源消耗,有利于缓解北京城区的环境污染,而且会随着雄安新区的崛起,带动周边保定、石家庄、沧州等城市发展与建设,形成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
(三)城市建设要注重发挥“群”的作用
城市群是建立在城市建设形成的“点”和“轴”的基础上,通过大城市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建设,进而形成城市发展群,最终实现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培育了超大城市的发展“点”,重视发挥大城市建设对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的辐射“轴”。但是,城市发展群的培育还存在较大空缺。城市发展群,就是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共有的地理特征,结合区域内各个城市“点”的具体发展优势,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生产要素流动等经济措施,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城市建设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发展“群”,优势互补,缓解大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同时,通过合理、有效利用大城市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的溢出效应,加快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扩容城市发展的地理空间,整合城市发展资源。
四、应对大城市建设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舒缓大城市建设发展压力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全面统筹规划,树立并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位一体” 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通过对大城市周边城镇化建设和最美乡村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营造宜居生态环境,将大城市人口向城市周边疏解,缓解城市中心的人口压力。
(二)形成以点带面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根据点轴群理论,大城市建设发展是带动连片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通过对大城市“点”的建设,形成区域内多个“点”的建设,进而形成城市经济发展“轴”,联动“轴”附近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形成经济发展“群”,实现组团发展。科学的规划是推进城市化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在新型城市化发展中,要坚持规划先行,创新规划思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对城市化发展的综合引导作用,促进城镇形态优化布局,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发展有力支撑,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形成城乡规划先导机制,引导城市化科学发展。二是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要打破各地区、各行业规划“各自为战”的局面,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增强规划的全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加强城市群协同治理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以城市群作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以大都市圈为特征的城镇发展战略,通过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结构,明确城市群、都市圈中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高效运作的城市分工体系,是一种较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结合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体,促进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城市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体系。从一个大的区域、大的地域范围来讲,其诸多的中小城市会组成一个共享的城市群网络,内部的所有城市可以共同享用城市群的正外部性,通过城市之间“正”的创新等方面的溢出效应,抵消环境污染等“负”的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城市产业群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最终形成“同城化”发展战略,提升每个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河北雄安新区设立[N].人民日报,2017年4月2日
[2]贺有利,张仁陟.点轴群理论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
[3]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贺有利.试行“农地出让”新土改的理论探讨[J].开发研究,2016年5月
[5]雄安新区筹委会:雄安新区启动区30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将向全球招标[N].经济参考报,2017年4月26日
(责任编辑:李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