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建构
2019-06-20范立贞
范立贞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人们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也是越来越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这也是实现生成教学的重要环节。所谓生成性教学就是超过预设的一种教学行为,这些内容往往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思维的脉搏。生成性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的追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推动课堂生成。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推动生成性课堂建构,让课堂生成如约而至。
一、弄清生成性资源的内涵
1.什么是生成性资源。“生成”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最新的认知。“生成”性资源的内涵非常的丰富,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理解。宏观上看凡是能够促使学生认知学习教学或利于学生认知学习的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或者叫“生成性课程资源”。 “生成性资源”从微观上可理解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学习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中临时出现的、超出备课时预期没想到的、新生成的一切新的问题、出现的新的情况等。
2.生成性资源的突出特点和类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往往还会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开放性;三是生活性;四是审美性。
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有很多种类型。第一种是差异型资源。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语文课上的生成性资源多是差异型资源。第二种是过错型资源。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是有限的,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往往会有错觉和偏差,甚至是失误。这往往是最有益的生成性课堂资源。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种过错型资源,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还有一种叫突发型资源。突发型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预料到的、突发的、教学中偶然出现的,这种课程生成性教学资源也是非常珍贵的,更是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一种考验,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善于随机应变,才能很好地利用这种生成性教学资源。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的生成性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单方面地进行生字和生词教学。在这样习以为常的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感性,这样的课堂可谓是“波澜不惊,平铺直叙”。虽然有的老师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课堂节奏也显得明快而流畅,但是其效率不是很高,很少出现生成性的素材。此种课堂虽有助于教师按照教学进度正常进行课时安排,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课的任务,却很难兼顾到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然也就无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高层次的提升。
我们提倡的生成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结合学生的认知和体会进行延展和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对话。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倾向和思维的闪光点,并由此作为组织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平等对话、合作探究、沟通交流,使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让这些闪光点最终点燃学生的智慧,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以全方位地提升。
平等对话的关键是缩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二者能够站在相同高度的同一平台上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有了这样平等对话的平台和氛围,学生才会放下心理上的戒备,将自己具有创造性的认识与观点主动提出来,和同学,与老师一起分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聆听,对他人不够成熟的观点应该充满耐心,并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对话将促成对彼此观点的完善,进而推动学生的认知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语文课堂平等对话的基本建构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独特的交际行为,它具有高度的互惠性,而对话应该是促使这一特性发挥实效的关键载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发现,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结合某一话题进行交流,由于各自研究的角度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最终对话将促使灵感的碰撞,由此催生出各种生成性教学资源。
要建构平等课堂,教师首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在思想上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动态化成长,并及时发现学生在活动发展中的多种可能,并由此发现课堂上的生成性素材。其次,教师还要关注教学问题的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彻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自发表达自己的观点,真诚面对他人的评价和修改。最后,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以谦和的态度来参与学生沟通,以积极的姿态来聆听学生的疑惑,及时发现学生的进展情况,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四、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案例简析
下面我们就以《生命 生命》一课教学环节片段为例,探讨一下以平等对话来催生生成性课堂的基本思路。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常常把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句话中的“跃动”读成“跳动”。出现这种错误在所难免。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不注意,误把“跃动”读成“跳动”;也可能是学生把“跃动”的意思直接理解成“跳动”的意思,而一时读错。不论哪种情形,都是难以避免的。此时,本想打断学生的阅读,顺势给予正音。但不如借助这一错误的意外生成性课堂资源来引导学生对话?于是,在学生读完后,我抓住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词“跃动”,让学生来深入品味“跃动”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从而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师:这句话中的“跃动”能不能换成“跳动”,并说出理由。
生(异口同声):不行。书中写的是“跃动”。
师:请你们把“跃动”和“跳动”分别带进句子,多读两遍,细心品味一下,然后说说两个词语用到句子里的不同感受,并说说“跃动”不能换成“跳动”的理由。
生1:“跳动”就是简单的蹦蹦跳跳。而从“跃动”能体会到飞蛾被握在手里,总想挣扎着摆脱这种束缚的感觉。
生2:“跃动”是跳跃的意思,但是从“跃动”能体会出飞蛾用尽浑身力气,拼命挣扎地摆脱束缚,始终不放弃,总想飞出去重获自由的意思。有挣脱、挣扎的意思。所以“跃动”比“跳动”要更恰当。
生3:用“跃动”能体会出飞蛾的强烈求生本能,而“跳动”就没有这种感受。
在小学语文课上,常常会遇到这种错误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遇到这种情形,我们要巧妙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通过倾听、交流、沟通,通过反复诵读来深刻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妙,从而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总之,积极开发课堂生成性资源与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需要我们树立生成意识,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并利用好生成性课程资源。要树立改革意识,深刻钻研语文课程资源生成的各种类型,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语文课堂资源的生成。要重视备课过程中预设的研究,备满课,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教材,熟悉教法,尽可能地预见各种突发可能。要加大专业化能力的提高力度,切实提高专业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好地利用各种课堂生成性资源。
作者簡介: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建桥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