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击阅读教学“好课”的频道

2019-06-20金坤荣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莎莉文凯勒海伦

金坤荣

《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初一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海伦·凯勒回忆了莎莉文老师引导、教育盲聋哑的她的一段经历。本文心理描写细腻,人物感情波澜,内心世界丰富,适合初一学生阅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叩开文本之门,从而师生共享阅读之乐,收获阅读感悟?笔者最近走进一位市教学骨干金老师的课堂,为他清晰的思路、机智的引导所折服,在点击阅读教学“好课”的频道中,笔者逐步把握了好课的一些特点。

一、设计主要问题指导学生研读

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不仅要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其愉快地走进文本;它能捕捉到点滴信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并且善于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课堂上,金老师以马克·吐温的名言“19世纪有两位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人,一位是拿破仑,另一位就是海伦·凯勒”导入,自然而然引出本文的作者海伦·凯勒。随后,金老师没有直接呈现海伦·凯勒的相关背景资料,而是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要从标题入手,并进行自我提问。如《再塑生命的人》这一标题可以引出“谁再塑了谁的生命”“怎么再塑生命”等问题,这些简单的问题既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反馈,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阅读标题后,老师先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莎莉文老师到来前后,“我”的心理状态分别是怎样的?生活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后,老师将较为复杂的“如何再塑生命”问题抛出,作为主干问题。为此,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一,莎莉文老师和“我”是怎样见面的?其二,莎莉文老师是如何教“我”认识具体事物的?问题设置好后,教师引领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在阅读過程中勾画出受教育后“我”的心理感受的句子。待学生感受到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后,老师又进一步追问: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11段并思考,“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直击标题中的“再塑生命”的含义,并把握文章主旨。

这样,课堂由解题入手,到“怎么再塑生命”出发,最后强调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结束,构成一个完满的圆形结构。教学板块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凑,首尾圆和,思路清晰。

二、抓住语言因素引导学生体会

著名特级教师郑晓龙说,阅读教学是既“得意”又“得言”,通过“得言”来“得意”,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不能脱离文本,而应该时时扣住文本,语文课不应是直奔主题的架空分析课,语文课应该通过文本中的词语、句子来理解人物的感情,把握文本的内容。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后,金老师妙抓情感变化词,感悟内心世界。老师巧妙提问:在老师来之前和来之后,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文中的“愤怒”“苦恼”“幸福”“喜悦”等关键词,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脉络。

当学生明确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带给“我”截然不同的感受时,金老师又启发学生:“那么,莎莉文老师到底对‘我做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动作词语,了解主要事件。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一步在文本中搜索思考体会:文中的“抱”“拼写词”“散步”等关键词,使得学生感受到了莎莉文老师充满爱心、富有耐心、拥有丰富教育智慧等高贵品质。

学生把握了莎莉文老师教“我”的主要事件后,金老师又进一步启发:“莎莉文作为一位老师,带给海伦·凯勒的仅仅是知识吗?”这个问题又将学生探究的脚步推向文本的更深处,学生通过在文本中漫步,找到了“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自由”等句,学生对主旨句的理解,直接使文本之门洞开。

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抓住了文本中的词语句子,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莎莉文老师的人物形象,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也使得学生钻研文本,对文本的理解有了凭借和依靠,使得文本的品味领悟水到渠成。

三、采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投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堂上,要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投入文本。

金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朗读,引领学生思考。老师在课堂上充满着激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别样的情境。只见学生很惊奇地看着书本,很兴奋很投入,完全沉浸到文本之中。整堂课通过默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挖掘文字中潜在的感情。通过读,学生找出了重点词语;通过读,学生把握了海伦·凯勒前后的心理变化;通过读,学生领悟了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品质。书声琅琅,方式多样。大声地读书,读出情境,读出味道……老师鼓励学生出声读书,鼓励学生在听课老师面前自信表达。朗读,营造了课堂浓厚的氛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课堂教学渐渐热烈,渐渐进入高潮。在最后一次朗读课文结尾段时,学生已能将情感融入其中,读出了海伦·凯勒在重塑生命之后内心的喜悦、幸福,将海伦·凯勒此时花团锦簇的内心世界展现于眼前。

如果说,深入的朗读能够让学生贴近海伦·凯勒的世界,那么巧妙设置情境更能够让读者聆听海伦·凯勒的心声。海伦·凯勒是盲聋哑残疾人,认字特别困难。金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两人一组,即A组和B组。首先,A组的人闭上眼睛,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生命”,B组的人在A组人手上写,写完后让A组人回答写了什么字。然后两组交换顺序。通过这一小游戏,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海伦·凯勒的艰难。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类比学生的生活。在解读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doll”这个单词时,教师类比平时学习生活中英语老师如何教授学习拼写单词的;在讲到莎莉文老师是如何让“我”明白“水”这个单词时,也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通过对比感悟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研读金老师这节课例,笔者揣摩教学的门道,点击阅读教学“好课”的频道,惊喜地发现:语文课堂上,主要问题是骨干,语言因素是心脏,情境方法是血液,把握了这三个方面,也就能为阅读教学“好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莎莉文凯勒海伦
名人名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爱是黑暗中的光明
——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