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语言,阅读鉴赏须细读细解
2019-06-20俞淑琴
俞淑琴
明朝学者杨慎认为,陶渊明所说的那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其实是在两汉训诂风盛行的情况下提出的有针对性的看法,而并不是说读书就真的要不求甚解。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认为读书应該细读细解,如美国学者约翰·米德马就提出了慢阅读的看法,认为要通过细读的方式拉近读者和所阅读的信息之间的距离。
一、看似寻常的,品析意蕴
在指导学生展开文本咀嚼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先找到文章中那些看似寻常的词句展开品读,尝试挖掘其中的深层意蕴。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发现,作者所表达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文字表面。如果要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还要透过文字的面纱,挖掘隐藏在文字作品中的深意。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品味作品。
在指导学生阅读《背影》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尝试抓住文章中一些看似寻常的词句,展开深入探究,重点探究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我首先鼓励学生说说“聪明”这个词,作者真的是想要说自己聪明吗?学生发现很明显并非如此,这里的“聪明”带有讽刺的意思,作者发现父亲如此细心地对待自己,但是自己却认为其做法不符合年轻人的想法,因此否定父亲的爱,现在作者感到十分愧疚。我鼓励学生说说:“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让人感受到愧疚的意思呢?”学生提出:“作者使用了‘非……不可这个强调句型,作者现在静下心来想想,觉得十分懊悔,所以才用强调的词句来加强语气。”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从看似简单的词句中感受到了深刻的寓意。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提问。例如在《背影》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所描绘的形象,进而促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主动提出“作者描写的父亲形象为什么看起来有些可笑”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尝试引导学生自主挖掘作品中有深意的地方,并尝试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想一下作者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更为敏锐,提高阅读能力。
二、不合情理的,剖析矛盾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还常常会发现一些看似不合情理的矛盾之处。这些矛盾的地方其实就是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发展思维的地方。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围绕这些不合情理的地方展开讨论,尝试剖析作品中的矛盾处。
在阅读了《社戏》后,我鼓励学生提出在文章中是否有一些看似不合情理的地方。如有学生提出:“在文章中,六一公公发现了孩子们偷了豆子,本来应该是生气的啊,但是他却并没有生气,反而还送了豆子。他这样对待偷东西的人,是不是太客气了一点呢?”我鼓励学生围绕这个部分展开讨论,说说这段描写是否合乎情理。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六一公公原本肯定是会生气的,但是知道了这豆子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所以才不生气了。”“那么,他为何会不生气呢?招待客人就那么重要吗?”“家乡的人比较纯朴,认为要好好地招待客人,所以我觉得这个细节正好展现了六一公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展现了乡土风情。”学生发现了原本的矛盾处其实正是能展现主题的地方。
我常常组织学生围绕文章中的矛盾点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各自说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辩论,看看谁能说服对方。为了让学生提高辨析的能力,我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阅读的资料,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能促使学生相互交流,进而提高欣赏能力。
三、变化句式的,体味内涵
如果学生能细细品味文章的话,还可能发现文章中有一些句子被作者故意变化了句式。如果匆匆阅读的话,很可能会忽略这些地方,但是如果细细品味的话,可能就会发现,这些句子往往会隐藏着深刻的内涵,起到了暗示人物心理、性格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独特的句式,并尝试慢慢品味其中展现出的内涵。
在阅读《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就鼓励学生尝试找出文章中与众不同的句式,并品味其中的内涵。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我鼓励学生先将其转换成标准的句式,学生发现应该是:“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此后我组织学生展开思考,说说作者为何要将“像我”拿出来,单独提出去,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学生提出:“在使用了这样的句式后,让人觉得句子结构更为松散,这样似乎更像是在聊天的样子,让人产生亲切感。”还有学生提出:“我觉得作者强调了‘我,表达了自己对于济南的情感十分深厚。他特别强调了自己,证明自己对于济南确实是很有感情。”通过这样的细读,学生发现文章中的变换句式很可能隐藏着特殊的情感或意味。
我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句式转变为普通的句式,然后将两个句子都放在文章特定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在对比探究中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差异,进而更好地感悟作品的独特创作风格。
美国学者托马斯·纽柯克认为慢阅读能让读者从文字阅读中找到意义和乐趣。在细嚼慢咽的过程中,可以促使读者更好地对文本进行独立领会和理解,能获得高深的理解。通过分析文章中那些看似寻常的、不合情理的或者是富于变化的地方,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本的内容,进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