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情”流露,“心”“新”相印

2019-06-20唐芬娜

教育界·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爆米花选材材料

唐芬娜

【摘要】作者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学生习作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探究出了优化初中生作文选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小”“情”“心”“新”四字原则。“小”:材料力求典型。“情”:材料力求有情的真实。“心”:材料力求紧扣中心。“新”:材料力求新颖,为作文教学中的选材指导建言献策。

【关键词】小;情;心;新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要先认真审题,再定文章的中心,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所选定的中心内容书写文章。这是常用的写作步骤,但是学生总是写不好作文,写作时总是愁眉苦脸,无从下笔。从教以来,笔者常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根据班级学生平时作文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归纳,探究出了作文选材时应遵循的“小”“情”“心”“新”四个原则,为作文教学中的选材指导建言献策。

一、 概念辨析

(一)选材

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

(二)选材四原则:心、新、小、情

“心”即所选材料要紧扣中心。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材时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恰当的素材。

“新”即所选材料力求新颖。通过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中选出体现自己独特感受和认识的素材。

“小”即所选题材要小。能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题材来表现深刻主题或道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也可以说,生活中的小题材才是我们要找的典型。

“情”即所选材料是真材,要有实情,是有我、有生活、有真情的,即选择心灵深处感受最深最真的写出来。但要注意的是,不只是简单客观地表达一种真实的画面,而是要能够艺术化地描写客观真实的人或物,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去表达最动人的情。

二、作文教学中的选材指导策略

一篇文章,如果说立意是灵魂,结构是框架,那材料便是血肉。要写好文章,就必须选好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就像做饭一样,没有丰富的材料之“米”,是无法做出作文之“炊”的。笔者以为,要想选出好的材料,应该做到“小”“情”流露,“心”“新”相印。

(一)“心”“新”相印——紧扣中心,力求新颖

文章中心,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文中所有的表达都要为它服务,选材也不例外。

1.“心”——紧扣中心。对材料的取舍,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为主题服务,如果與中心无关,那么这个材料即使再好也应该坚决舍弃。其实,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很多可作为范例的文章。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说过、做过的事应该不计其数,但作者还是能够从众多事例中筛选出合适的材料来体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以及作为革命家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

作为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强调审题,强调立意的鲜明与准确,更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材料[1]。我们要告诉学生,主旨就是导航指令,选择材料行文就是航行,偏离或违背导航指令,作文就会发生“危险”。如何选择材料,准确反映文章的主旨,直接关系着文章的质量。因为好材料成就好文章!

案例:示范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

“爆米花——”

路边的小摊贩的一声吆喝声勾起了我内心对爆米花的一次深刻的回忆。

回想那天,妈妈来接我放学,正值放学高峰,就算是汽车也慢得如同是蚂蚁。

“爆米花——”

“妈妈,我要吃爆米花。”我和正在前排开车的妈妈说。

“嘀!”妈妈半个好字都还没说出口,后面的车子已经不停地摁喇叭了。“下次吧,这儿没法停。”

“噢。”我习以为常地用一个“噢”字回答,其实心思早就飞到别处去了。这家的烤番薯看起来挺香的,那家的冰糖葫芦看起来挺大个的,那儿的奶茶看起来挺好喝的……我左顾右盼地竟也到了家。

回到家没多久,妈妈就要出去,我又习惯性地“噢”了一声作为回答。

不一会儿,就听见妈妈在楼下喊我:“快下来,看看我给你买了什么好东西!”

我走下楼,看到妈妈手中拿着一袋黄黄的东西,说:“这什么呀?”

“爆米花——”

我兴奋地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袋子直奔楼上,好一会儿,妈妈才上来,只听见她又在那儿唠叨:“你刚刚不是说想吃嘛,出去办事就顺便买了,本来想开车去,又怕没处停,就走着去,结果那家店关门了,只好去菜场附近买,现在天冷了,吃东西要趁热,就赶忙打的回来,你尝尝看,好吃不?我怕机器做的没手工的好吃……”

我听后,愣住了,妈妈为了她的宝贝女儿竟然付出那么多,我却……

从此 ,我一听到“爆米花”的吆喝声,就不禁回想起这段往事,更让我深印在脑海里的是妈妈的那句:

“爆米花——”

这背后,隐藏着一份浓浓的母爱。

点评:文章的中心为表现母爱的伟大,选取的是母亲不辞辛苦帮我买爆米花的素材。自己随意一说的话,母亲却深记在心里,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满足“我”的愿望,虽是朴实的素材,因其紧扣文章中心而成为最有力的材料。

2.“新”——力求新颖。写文章,忌讳材料老套庸俗。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写关于亲情的文章还是像小学生一样选择一些陈旧的素材。写自己半夜发烧,亲人不顾一切送自己上医院;或者写放学时下着雨,亲人冒着大雨为自己送来雨具;写助人为乐的文章时,还选择公交车上的让座;写诚实的文章,选择打破了家里的花瓶,后来向大人承认错误;写同学之情,选择考砸了安慰,或者生日送礼物当惊喜;等等。这种俗套且不真实的材料很难吸引阅卷者,作文也难以得到高分。假如这些事情确实发生且影响自己的生活,那么也应当写出其中的与众不同之处。

案例:示范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

久违了这样清澈的心意,无依无求,只希望在雨中将这善良质朴的声音,一再迭唱。                          ——题记

出租车殷红的尾灯,渐渐融入厚重的雨幕中,头顶上雨声嘶叫,把我最后一点希望淋灭,我不禁低声叹了一口气——拦了已经不下五辆车,每辆车拒绝我的理由都如出一辙:赶着换班。真实的原因,应该是雨大路难走吧。这样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这样一个阴晦的日子,我又能奢望多早打到车呢?

一阵嘈杂越过黑暗,只见一辆老态龙钟的三轮车喘息着出现在我面前,抱着又将遭拒的心态,我扣响了破旧的车门,没想到,这个衣衫破烂、瘦弱黝黑的老头竟答应了:“上车吧。”

车内温暖,雨在车顶上倾泻下鼓点。

车子没入黑暗,微弱的车灯在水汽中射出十几米远,颠簸在泥泞的路上,车子发出哼哼的叫声,就像巨大的风浪中一艘苟延残喘的破船。老头努力地向前佝偻着身躯,眼睛都快凑到挡风玻璃上了,小心地控制着脚下的轻急缓重,出乎意料地,车停下了,引擎无数次哀鸣,车卡住了。“等着,我下车看看。”他的语气中有着命令,着实让我无法接下他的话。

雨势依然,滴滴载着寒意。

他一下车即被风雨吞噬,一个踉跄差点摔倒,然后他扶着车身走到车尾,枯槁的手掌贴在车尾窗上,埋下头,开始发力,雨打湿了他的脖颈,洗刷了他斑白稀疏的白发,纵横在他布满沟壑的脸上,妄图削弱他的耐心……

暖暖的氛围,蒸干了四周的冰雨。

那晚的最后,他成功了。当我问他为什么不等雨小点了再去时,他说:“这有什么不对呢?”竟是一脸灿烂。

有这样一种声音,在无助时悄然响起,在寒意中倾泻温暖;那份理所当然的付出带给人难忘的回忆。

别无所求,只求将这种声音,再次迭唱。

这种,善良质朴的,声音…….

点评:在其他人都只关注家庭、学校的同时,作者视线转到了大社会,难以打到车的雨天,连连遭拒,对社会失去信心的时候,老人朴实的话语给了他希望和温暖,也给了他很强烈的震撼与感动。这善良质朴的声音让读者不由得给老人点赞,也不得不从心底反思当今社会的现状——人心疏离,自私冷漠。看,与众不同的材料,会让我们的文章脱颖而出。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先定中心,再打开积累仓库,认真回味生活,并在回忆中寻找新颖个性的材料[2]。有的学生说他的生活中缺少新颖典型的素材。这其实是不对的,不是没有,而是没有用心发现。作家洁然说:“别人没有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的;别人看到了,但没想到的,你看到了,想到了,这是新的;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但没有写出来的,你看到了,并写了出来,这是新的。”生活固然平平淡淡,但总有“闪光之点”。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新的素材将会源源不断。就像罗丹所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像这样的选材,微小却充满真情,也总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二)“小”“情”流露——力求典型

选择材料,并不能只是选择不偏题,虽然不偏题是首选,但典型性也很重要。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应当选择典型性材料,吸引阅卷者的注意力。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中心。我以为,材料的典型体现在两个方面。

1.“小”——典型材料体现于以小见大。能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题材来表现深刻主题或道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样的材料也可以算为典型题材[3]。比如,通过写一棵小草表现顽强的生命力量;写一片落叶,可以反映自然规律不可违背;写一座桥,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借小事物,揭示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

如写关于父爱的文章,有位同学写的是《拐角处的父爱》,文中写他的父亲平日不善言辞,每次送他到学校也是在拐角处就停下来,小作者常常觉得他的父亲并不爱他,直到有一天在他父亲送他到拐角处后,他进了学校才发现自己父亲的摩托车上有他的作业,当他转身去找父亲的时候,却发现他的父亲依旧在拐角处默默地看着他。作者通过一件小事,用拐角处的父爱打动了阅卷者。

还比如前面所展示的两篇《有这样一种声音》,都是借用生活中的小事,一篇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另一篇则不仅体现了温暖人心的善良、质朴,也隐隐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状——人心疏离,自私冷漠。

2.“情”——典型材料体现于真材实情。作为语文老师,笔者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写出真情实感的内容,也就是要求学生选择真实的材料,挖掘其中的内涵,但实际教学中却很少发现学生所选取的材料是真实的。

学生不是没有真材实情,而是他们对生活不够敏感。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总会有值得铭记的时刻,但是他们缺少感受,因此难以写出感人的文章。前面说过缺少感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但也并不是写不好作文的学生都是无心于生活的,有时候是他们太在意结果,舍真求秀。总是过于希望得到高分,然后就一直在脑子里捕捉可以得到高分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却与他们所要书写的文章极为不搭[4]。就像有的學生在听了老师所念的范文后,认定了范文就是高分之作,然后就有意无意地“仿”起来,跳不出范文的框架,只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一篇写亲情的佳作《三个芒果》,材料是家里的冰箱放着三个芒果,一家人互相关爱,互相推让着吃,结果三个芒果依然完好地在冰箱里。于是学生看好这个材料,在一次考试中,就出现了三个鸡蛋、三个苹果、三个汉堡等故事,弄巧成拙,全部都受到了低分的“处置”。

其实,真实很简单,选择心灵深处感受最深的写出来就会很有特色,也不会与别人的故事相似,因为你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的见闻感受也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真实地写出来。比如2017年第五届新少年作文大赛的决赛话题“房子”和“我是谁”,许多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后纷纷胆怯了,因为这两个题目似乎很难写。高中组选手申屠佳颖看到命题要求后,一时间百感交集。由于车祸,她的母亲进了重症监护室,被送到杭州的医院抢救。如今虽已醒来,却因脑部缺氧,不记得亲人,甚至连自己是谁都答不上来。在申屠佳颖眼里,母亲就像喝了孟婆汤,忘记了一切。于是,这次的比赛作文成了这个高中女生回忆母女关系、倾诉思念的地方。她的作文题目是“孟婆汤”,文章里她写出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情:“妈妈,你还记得吗?你是我的母亲,你叫陈学慧,你最爱的是绿萝和富贵竹。我是你的女儿,我叫申屠佳颖,我最爱的,是你。”作者的文章打动了作家余华、毕飞宇、叶兆言等人,获得高中组一等奖。

还有前面所展示的两篇《有这样一种声音》,都是选用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所见所遇,用真材和实情写出了动人的篇章。

可能有同学会有这样的困惑,他写的也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但作文就是无法拿到高分,这样理解的真实其实并不到位。打一个比方,同样描绘一处风景,照相机“咔嚓”一声,通过镜头所看见的东西一丝不落地全进了画面,这叫客观的真实风景。可画家就不同,他们在描绘那个风景时,会思考他们对这个风景的感觉,这道风景哪里打动了他们,是云或者是烟?是树或者是草?是石头的精神和气势?抑或是山的风骨和魅力?……一旦想清楚了,他们就会通过画笔展示他们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主观的感情,也就画得出最有感染力的“真实风景”了,我们把它们叫作主观的真实或艺术的真实。写作文就如同画家画画一样,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带到画中,将这种感情呈现给赏画的人,而不只是简单客观地表达一种真实的画面。如果能够艺术化地描写客观真实的人或物,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使用恰当合理的语言去书写作文,那么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章肯定更能打动阅卷者。

三、结语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并引导学生发现选材的重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通过文字表达生活的美好。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表达,学会书写,值得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在未来的工作中,笔者也将继续引导学生,与他们一道发现美,书写美,畅谈一切美好的事物,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磊.生活处处可入文——作文选材策略研究[J].湖南教育(B版),2018(02):37-39.

[2]佚名.高考大作文[J].中学语文,2017(34):38.

[3]赵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J].写作(下旬刊),2017(11):43.

[4]刘红梅.走出教条囹圄,作文教学当“新新”向荣[J].写作(下旬刊),2017(11):31-32.

猜你喜欢

爆米花选材材料
长出我的爆米花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可爱的小瓢虫
为什么不能多吃爆米花
乱跳的爆米花
材料
摇摇鹅
选材“碰头”好热闹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