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巧妙融入

2019-06-20苏官凤

教育界·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小学数学

苏官凤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教学要求下,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形式,将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渗透到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当中。因此在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应巧妙运用问题教学法,借助问题引入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数学问题,使得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问题教学

一、科学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纪较小,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感知能力在不断地完善,注意力虽然不稳定,却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轻易地集中注意力。所以该时期可以说是激发低年级学生好奇心以及培养其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最为关键的时期。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感官得到良好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对学生头脑中形成准确、丰富的表象有着一定的帮助。因此在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将问题情境渗透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发现问题是非常愉快的事,不仅能够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挥,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课件、多媒体等来创设问题情境,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乘法应用题“放学路上”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去观察和分析,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如上学路上遇到了几个动物?水中小船上有几只小猫……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非常积极,可以看出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提问中,教师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学生,而且要做到问有所指、问有所思,使得学生能够从问题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

二、注重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索知识时,思维都会从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知学生,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线索,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理解和掌握相应知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其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对于同一事物的观察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求成,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应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大胆的探究,激发其发散思维,使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分析和理解问题,运用不同的形式去解答、分析以及整理,让学生明确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从而发展学生的研究精神。

例如,在讲授应用题“21人过河,每条船可乘5人,需要多少条船?”时,让学生分析用几条船才最合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单单运用21÷5来得到答案。如果不考虑实际背景时,学生就会运用“21÷5= 4(条)……1(人)”的形式去解决问题。实际上,4表示四条船,余下1,表示4条船满后,余下1人也需要1条船,因而必须要运用5条船才能够过河。该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单单是这一种,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比如可以选择“3条船分别乘载5人,其余两船分别乘3人”“一条船乘5人,4条船上分别乘4人”等形式。学生可以结合这一题了解到,计算能够解决该问题,可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止一个。这对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有着一定帮助,而且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意义。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對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可见数学和生活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单靠死搬硬套地讲授如何解决应用题,学生马上想到运用加法、减法或乘法、除法等方式解决问题,却未能意识到应用题是从生活中而来的,未能正确地认识到应用题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教学形式很难让学生清晰地明确问题内容,只会逐渐陷入迷茫中,解决问题的准确率也会降低。因此,在开展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接触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机会,使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中,使得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内容来了解问题的意义;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和解答。

例如,在讲授“元角分”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解决这类应用题时,可以为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购物的情景,明确元角分的意义,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的同时,也能加深记忆,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

学生在自主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后,也要对学过的零散知识进行总结,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到余数除法应用题时,待学生自主探索后,对其进行总结,使得学生明确平均分要用除法,而计算中的余数应比除数要小,由此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学生记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通过“巧设陷阱”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学生在探究中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纠正,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使学生自主找出存在的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知识。如应用题:“小红今年15岁,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如果学生对该问题不进行分析,那么很容易出现错误,甚至有学生回答成“15÷3=5(岁)”。这时教师不应过于严厉,应婉转地说,妈妈难道只有5岁吗?这时学生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答案“15×3= 45(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遇到应用题时多审题,不要马虎,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并在解题后进行总结,更好地掌握相应知识,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

五、结束语

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设问、创设问题情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不同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促进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江桂晏,赖冬香.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研[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2):35.

[2]王晓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研[J].学周刊(下旬), 2015(04):156.

[3]冯杰.论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4):216.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小学数学
问题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