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献外译过程中译者地位的探讨
2019-06-20代勋勋
摘 要:译者的翻译主体身份随着现代译学的发展而逐步得到确立。文献外译工作是涉及到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工作,其译者地位和作用更是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相关翻译实践,论述了文献外译中译者地位主要是通过选择翻译取向、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实现的。
关键词:文献外译;译者地位;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代勋勋(1990-),女,汉,辽宁沈阳人,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1
1.引言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提出了语境顺应、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性这四个研究维度,其中“意识突显性”是为了解答“语言使用中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心智运作问题”[1],应用到翻译领域就是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意识参与。对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对比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意识参与的过程,因此只有存在对比才能突显人的意识参与,在文献外译过程中亦是如此。本文认为,译者意识对翻译行为的影响体现并确立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译者意识对翻译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选择翻译取向、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实现的。
2.翻译取向的选择
翻译取向是指宏观上对文化立场、语体风格的选择。翻译取向从根本上决定了翻译过程的基调和选择语言资源的总体原则。
第一、文化立场的选择
文献外译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外国读者的兴趣点。选择文化立场要坚持“以我为主、适当顺应”的原则,在涉及到关系国家形象或有关大是大非的文化信息时应当与原文保持绝对一致;在涉及到文化性较强的信息时可在不改变整体意义的前提下对读者做出顺应,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第二、语体风格的选择
文章的语体风格往往需要通过词汇色彩或语法形式来体现。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对语体的选择不是绝对的。虽然我国的外译文献往往是书面形式为主,但其中并非一味地选择书面语体,而是会根据语境的不同适当地使用口语词汇或其他谚语俗语。就文献俄译而言,往往使用书面语居多,因此在构建译文时多使用排比句、被动句、复合句等语言形式来保留原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使用形动词、副动词等语法形式加强译文的书面色彩;在词汇选择上多使用俄语崇高语体词汇和文语词汇,如“向往-чаяние”,“主旋律-квинтэссенция”,“号召-зов”等。这些体现了译者通过选择恰当的语体风格凸显译者的作用;但同时外译文献中还会使用一定的口语词汇或谚语俗语,形成一种亲切良好的交际氛围,拉近听者与说者的心理距离。如:
摸着石头过河[2]
переход через реку вброд
3.翻译策略的选择
任何翻译活动都有一定目的,为实现翻译目的,译者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文献外译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也必须完成翻译目的,这一过程就需要译者意识的主动参与。本文认为,文献外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坚持“以我为主、适当顺应”的总体原则,在涉及到国家主张时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在涉及到文化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秉持“适当顺应”的态度。
总的来讲,选择翻译策略主要是选择归化或异化的总体原则。一般来说,归化翻译往往会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即为目标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又易于理解的译文;而异化翻译往往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突出了原文中的文化色彩,适当引起读者注意而实现对原文化信息的强调[3]。但这两种翻译策略之间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只有灵活综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翻译目的。
4.翻译方法的选择
在确定翻译取向和翻译策略后,需要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翻译方法的选择要力求完整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兼顾原作的形式,求得风格的极似。总体而言,文献俄译过程中可以使用直译、意译、增译、减译、改译等具体的翻译方法。其中直译法适用于翻译相关术语或固定表达;增译法能够对文化语境信息作出补充;减译法能消除读者所难以理解的文化信息从而减少理解难度;而改译法则是充分体现了对读者文化语境的顺应。
5.结语
文献外译过程是我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础性工作,应该对其译者的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一定的实践译例认为文献外译工作中译者意识一般是通过选择翻译取向、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实现的,其中翻译取向主要是选择文化立场、语体风格;翻译策略主要是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则需要在直译、增译、减译、改译等不同方法中选择最适合翻译目的的具体方法。从事文献外译工作的译者也应当主动提升自身素质,为自己的译文负责,充分发挥主动作用,才能为国家整体形象的树立略尽绵薄。
参考文献:
[1]维索尔伦著. 钱冠连, 霍永寿译. 语用学诠释[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关键词(第一辑):俄语/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翻译研究院著;苏跃敏、李英男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77.
[3]贺学耕、陈水平主编. 中西翻译史及理论精编[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