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角度下的《庖丁解牛》的“四道”教学

2019-06-20高洪伟

职业·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用教学庖丁解牛

高洪伟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通过《庖丁解牛》一文的教学,结合语用理论,开展养生之道、治国之道、学习之道、文章之道四道课堂教学研究。

关键词:语用教学 养生之道 治国之道 学习之道 文章之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通过《庖丁解牛》一文的教学,结合语用理论,通过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等方式,逐层分析,形成本文的四道教学探究。

在日常教学《庖丁解牛》时,笔者初步作出如下教学设计:在梳理文意后指导,分析庖丁是如何解牛的,然后思考解牛的启示,了解“养生之道”。后来又进行教学反思,总感到学生对本文并未学深、学透、学到位。那么如何改进教学,充分发挥文本的功用呢?笔者又进行了如下的二次备课与实践,在语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四道”教学。所谓的“语用”,來源于北师大二附中王元化老师的“语用教学”。王老师把“语用教学”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提出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很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通过语用教学,实现语用体验,从语用角度阐释此文的四道,进而了解文章的人文、人生及社会境界,实现听说读写的关联。

一、养生之道,表层理解

首先生成两个问题:庖丁是怎么解牛的?作者为什么要讲庖丁解牛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采取情境体验的方式,从具体文句进行分析,找到关键词,然后模仿解牛过程,让静态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最后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进行概括——庖丁解牛为什么这么娴熟呢?从而找到“臣之所好者,道也”这一句,进而抓住“道”这个字,理解“道”的含义——原则、规律。

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本身进行剖析,明确这是分析本文的中心。此时教给学生分析中心的方法,即一篇文章的中心多出现在开头、结尾,有时在中间。学生用这种学习思路与方法,从文本中找依据,用一句话解决第二个问题——课文的最后依据——“养生之道”。

此时理解的两个问题是理解本文的表层意思,明确了“养生之道”——顺其自然,即遵从自然规律。

这一步了解了文本的字面意思,是解决“讲了什么”的问题,但学生对此理解并不深刻。具体地说,“顺其自然”是遵从自然规律,是一种上位概念的抽象内容,虽然有了庖丁解牛的形象说法,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未充分解读,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需要进行具体化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章。

同时,还有个问题,本文仅仅是讲“养生”的吗?是不是有深层内容呢?

二、治国之道,深层理解

《庖丁解牛》是有深层内容的,并不局限于“养生之道”。那么本文还有什么深层内容?

这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给文惠王讲,而不是给其他人讲呢?从“王”的角度看,含蓄地表达了治国之道,形象生动。

怎么让学生感到文惠王的感悟呢?需要学生将庖丁解释对应的部分进行诵读分析,思考对应部分应该怎么读才能够让文惠王有所感悟。

如此理解,这篇文章不仅仅有“养生之道”,更是有“治国之道”的深层内涵。而联系背景,相当于结合了历史事实,印证了“遵从自然规律”是治国之道,而“治国的规律”是什么?本文并未直接说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刚才“找对应”的方式进行思维拓展,请学生自主思考,并与解牛过程中的细节相互印证,以此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借助互联网或者其他史实材料共同分析研读,了解文惠王其人、其国,侧面分析治国理念与庖丁解牛的相同之处,并思考是否是本文或者庖丁解牛的深意所在,是否值得学生好好深究探讨一番。几番下来,学生自然收获了知识的丰富、思维的缜密、逻辑推理的方法等。

三、学习之道,类推理解

以上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当事人文惠王等因素进行理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思考现代社会,也是要有“道”的,也能从《庖丁解牛》中感悟到。或者说,“道”是否可以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呢?比如学习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学习之道。

此时问题演化为:我们能否将庖丁解牛的过程与学习之道相结合,形象地揭示学习之道呢?或者说要学好,需要遵循哪些学习规律?庖丁解牛的行为能形象地表现出其中的哪些规律呢?

其次以庖丁陈述的语段为抓手品析具体语句,进行与学习之道有关的对应分析。比如“始……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这些时间词的递进可以与“学习要进行反复实践、层层递进”这一学习规律相对应,“以无厚入有间”这一感悟可以与“学习要讲究方法,才能不做无用功,才能有效率”相对应,“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这一行为可以与“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细心、小心、全心应对”相对应,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感悟到“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傲,因为后面还有高山”等。最后,可以让学生将庖丁解牛的过程与学习之道相结合的专题感悟形成一段小文字,实现读写结合。

思考“解牛是不是与学习相关”这一问题,类推理解,实现文章内容层面的拓展运用,对“道”的理解贴近学生实际,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挖掘了文本的实用价值,从而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由理解到运用,也起到用“道”来进行文化育人的作用。

四、文章之道,拓展运用

所谓“文章之道”就是文章所显示的文体特点与文本个性特点。《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含蓄地表达一些观点。《庖丁解牛》这一则寓言故事又与其他寓言故事不太一样。其他寓言故事的主体多是以叙述的方式讲一个故事,寓言故事本身的道理要读者自己体悟。而《庖丁解牛》则采取“叙述解牛过程——评说解牛经历——感悟养生之道”这一过程展开,其中的评说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此时生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向文惠王说养生之道,而是用庖丁解牛这个现象表达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寓言这一文体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劝谏技巧等方面知识进行解读。上面已经说了这些符合寓言委婉表达的特点,此处不赘述。

那么将此文作为一种表达观点的范式,从表达范式的角度如何让学生解读、感悟呢?可以将此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种树郭橐驼传》《卖油翁》进行比较阅读,理解通过讲一个生活故事或细节等,实现要表达的观点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变,体现出“简述故事及结果—自评经历—得到感悟”的构思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这种构思特点能否更好地表达观点。可以将上面的构思与“叙述故事—作者评说”这一构思方式进行比较,体会其中“故事中的人物自评经历”的妙处,理解“由现象到自评到作者感悟”的层级逻辑表达之美。

最后,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们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阐释学习之道。在这一任务驱动的活动中,提供一个支架:利用“地方的特产大蒜的种植过程”这一学生熟悉的资源来形象地阐述学习之道,实现选材工作。接着将大蒜种植过程与学习之道进行对比,实现内隐性组材;按照“蒜农简述种蒜结果—自评种蒜经历—得到学习之道感悟”的路径,重在表现蒜农的自评种蒜经历,实现结构布局工作。剩下的是语言表达,让学生在文中能够引申出学习之道。

在这个阶段,通过比较归纳本文及上面几篇文章的文章之道结构布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支架,能够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抽象表达,实现“抽象与形象”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用教学在于培养学生母语情感,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语用教学,学生活用知识,使语文课堂回归本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面展开的“四道”教学,学习养生之道是表层理解,是常规的字面分析的结果,学生通过朗读、识记、释义等方式梳理文章大意,进而形成初步理解,是知识的初步概括和积累;学习治国之道,是深层理解,是动态地深入分析结果,学生通过时代背景、借助辅助手段,知人论世,将文章整合分析,进而有所写、有所说;学习学习之道,是类推理解,是自主化辐射的结果,反过来也使学生更加自如地对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化理解;学习文章之道,是拓展运用的结果,帮助学生实现由理解到运用的跨越,是学习文章表达的特色,学习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形象地表达观点。

“四道”教学使得学生以问题引领,活动驱动,依据文本,比较分析,学思结合,层层深化,多样理解,从而欣赏语言文字表达中的深蕴;结合实际,由理解到运用,实现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用“四道”的方式展开语用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決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实现双赢教育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冯国华.语境通观,随便适会——在语境中把握意义[J]中国翻译,2002(1).

(作者单位: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语用教学庖丁解牛
对《庖丁解牛》一文几处细节的解读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走出“语用教学”认识误区
让语用教学在课堂中闪烁光芒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
庄子《庖丁解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