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2019-06-20崔翠萍
崔翠萍
●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系统与社会》项目学习课题:《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学情分析
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对硬件的性能参数认识不够,在此基础上活动需要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
● 教学目标
(1)知道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描述其工作原理。
(2)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认识其主要的性能指标。
(3)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类,区分各类软件的主要功能。
●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师:计算机系统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功能越来越丰富,外观越来越多样。但不管计算机系统如何发展,其基本组成都没有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将围绕“探究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项目展开学习。
师:计算机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师:请同学们打开身边的主机箱,一起揭开主机箱内黑匣子的秘密。
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部分。
教师补充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引出项目探究任务一:探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
2.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项目任务一:探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
活动1:匹配数据类型与输入输出设备。
师:依靠多种设备,计算机系统能够将各种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也能将不同类型的数据以不同的方式输出。请同学们根据实际经验思考数据与设备的关系,并填写表1。
学生展示交流: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是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
活动2:比较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
师:我们刚才说到主机箱中有这样两个设备——内存条和硬盘,都具有存储功能,但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内存条我们称为内存,硬盘叫什么?外存。和硬盘功能相似的还有移动硬盘、U盘等,这些都称为外存。内存和外存我们统称为存储器。
师:请同学们查看学习材料“活动2资料”,小组共同讨论并将得到的资料完善到存储器参数资料表(如表2),并查找内外存的特点。
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小结:设备型号是生产厂商指定的,它是一种代号;从存储容量上来说,内存存储容量小,外存存储容量大;从存取速度上来说,内存存取速度快,外存存取速度要小于内存存取速度。(内存>硬盘>移动硬盘>U盘)
过渡: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的记忆装置,那它是不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呢?不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CPU,即中央处理器,其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活动3:调查中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习助手“活动3资料”,找出衡量中央处理器性能的指标,并填写表3(至少两项)。
师:中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很多,主要取决于其主频和工作效率。综合前面所了解的,计算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生:计算机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中央处理器组成,中央处理器分为运算器和控制器。
交流:各部分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輸入设备:输入信息;输出设备:输出信息;存储设备:存储信息;中央处理器:控制和处理信息。
过渡: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的躯体,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你购买计算机后怎样安装、使用软件呢?
项目任务二:体验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成
活动4:确定计算机软件的安装顺序。
确定软件的类别及安装顺序。
师:系统软件是具有通用功能的软件,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软件,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MacOS、Android等;应用软件是为满足不同领域、不同用户需求而设计的软件。下面我将为同学们唱一首歌曲,同时将声音录制到电脑中,我们该如何操作呢?需要使用什么硬件设备?录音时还需要哪些软件?
活动5:用录音机程序录制音频。
录音机程序是Windows系统自带的“附件”中的一个程序。用录音机程序可以将计算机外部的声音录制为音频文件。
思考:在录制声音的过程中,计算机各组成部分是如何配合的?
生:计算机在接受指令后,由控制器指挥,从输入设备头戴麦克采集数据,传送到内存存储器进行存放,再由控制器将需要参与运算的数据传送到运算器,由运算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保存在外存储器中,最后由输出设备音响输出。
师:阅读材料,根据结构图讲解。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冯·诺依曼原理。
3.总结交流,学以致用
知识树——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拓展练习。①要长久保存5TB的视频数据,应选择的存储设备是什么?②要将2GB容量的数据从家里的计算机转移到学校的计算机,应选择什么存储设备?③分析触摸屏为什么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
4.拓展延伸,深入提升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拓展内容。(具体内容略)
● 教学反思
开门见山式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用主机箱的秘密作为活动引入,学生亲自观察主机箱内的零部件,以及主机箱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接口,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真正从平时的课堂中的想一想转到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有自己的感知。
上课活动材料的准备使项目任务的完成更高效。活动2对不同类型的存储器的了解和资料的选择经过加工重新呈现给学生。活动3中中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理解起来有难度,给学生准备的活动材料,目的明确,答案易找,多数的时间放在学生对性能指标含义的理解上,给学生提供两款AMD公司和Intel公司的主流CPU的参数,提升学生对不同信息的敏感度和对有价值信息的选择能力。给学生准备不同类型(如电子版和纸质版)的学习材料,相关的硬件设备准备充分,麦克和主机箱的准备更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师声音风采展示。教师为学生奉献一首歌曲是本节课的一道风景线,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别具趣味。
苍山点题
不论我们怎样认识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正在一步步因此而往前推进,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应积极学习,勇敢尝试,热情地拥抱未来。
第一篇文章,以“实验项目学习”为新的教学策略,综合了实验课、项目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有机地把学习与探究相结合,把“组建传感系统”这种新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根据我本人的观课感受,我认为在学习本节课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教学中涉及的硬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换,并不局限于某种开源主板硬件;第二,教学中宜分组进行不同的实验,降低难度,尤其是实验三可以由较高水准的小组选做。
第二篇文章,以项目、任务、活动的灵活组合为新的教学策略,综合了机箱内的实物观察、表格数据分析、讨论交流以及思维导图总结等方式,对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基于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项目学习,把课堂环节进行了有效分割和有效测试,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在学习本节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计算机系统作为信息系统,其组成结构要对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第二,认识组成的硬件与软件是第一层次,要晋升到认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视角结合实际的过程(如文字输入、加工、打印,或者程序的数据输入、计算与输出)认知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新课堂,一切都是新的,也许并不完美,但是因为创新会带给信息技术课程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