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336”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9-06-20乔雅洁张盉儆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学院财务管理

李 勇,乔雅洁,张盉儆

(安康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安康学院成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确立了实施特色发展,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年开办财务管理本科专业;2009年获批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4年财务管理专业获批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与会计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2015年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财务管理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培养项目。安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经过12年的建设发展,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安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336”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一)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五大突出问题是:(1)教学改革碎片化、整体效应不强,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不足;(2)部分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责任担当等社会责任感淡化或缺失;(3)实践教学薄弱;(4)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5)青年教师数量多,经验能力亟待提升。

(二)“336”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框架

针对教学改革碎片化、整体效应不强以及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不足的问题,安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具有系统性顶层设计的财务管理专业“336”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培养目标、3大支撑体系和6项重点工程。3个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专业应用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3大支撑体系是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软硬实力兼顾的保障体系、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6项重点工程是教师能力提升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工程、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工程、产教融合实施工程、社会责任感培养工程。“336”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框架见下页图1。

图1 财务管理专业“336”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框架

二、三个培养目标的构建与实践

安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围绕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通过调研论证,明确了要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3个培养目标为着力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推动重点工作落实。

(一)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安康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地方,为地方各类中小企业及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非营利机构等单位培养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围绕财务管理专业确立的“会计核算能力”“理财规划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资本市场运作与投融资能力”四大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了教学活动关联矩阵。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强化了实践教学,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达到30%以上。为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学院还实施了教师能力提升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工程、产教融合实施工程和实践教学强化工程。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

针对部分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责任担当等社会责任感淡化或缺失的问题,安康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强化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想是前行的方向,信念是支撑奋斗和努力的力量,理想信念是实现目标和价值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当前,大学生应顺应时代要求,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身追求。其次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忠诚公正、诚实守信”的思想品格。同时在责任担当方面,强化“力行务实、严谨负责”的担当精神。敢担当是人生的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品格。能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衡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为了强化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院实施了六项重点工程之一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工程。

(三)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创新精神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创业精神是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表现为勇于创新、敢当风险、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以让青年一代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为了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学院实施了六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创新创业实践工程。

三、三大支撑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安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期均安排有明确的课外活动项目,类型包括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工作、技能特长等。课内针对专业应用能力和通用能力,构建了课程及教学活动关联矩阵,课程类别有通识通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课、第二课堂课程等,形成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课堂面授和课外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类型。财务管理专业的所有核心课程均被立项为校级以上教学改革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

(二)软硬实力兼顾的保障体系

硬实力主要指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经费投入和师资队伍等,软实力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组织文化、教风、学风和教学管理等。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省级一流培育专业,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保证了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改善,实施了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学院也把软实力建设和硬实力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组织文化和奖励机制等制度为引领,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管理高效,教风和学风优良。

(三)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构建了基于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质量保障闭环,以持续改进为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见图2)。该质量监控体系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及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教学质量相关信息收集,包括对毕业生用人单位信息的调研收集,学生评教、信息员反馈和学生座谈会反馈,督导检查听课,领导和同行听课等。同时还要对财务管理专业进行年度评估、课程评估,对经济与管理学院及其财务与会计系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采用校外专家盲审等办法评价论文质量。此外,学生考取行业证书的通过率也反映了行业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以上收集和评价的信息通过教学会议集体反馈、督导反馈、领导反馈、学生反馈和同行反馈等形式及时传递给相关教学及管理人员。按照“执行—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图2 财务管理专业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六项重点工程的构建与实践

(一)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安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青年教师数量较多,教师整体经验能力不足。为了克服师资队伍的短板,学院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了“三个过硬”+“一个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三个过硬”就是师德师风过硬、实践教学过硬、应用研究过硬,“一个热心”就是热心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安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师风是评价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标准,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学院强化价值观引领,要求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强化党建引领,把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与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2016年9月,经济与管理学院荣获“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2.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学院通过三种方式提升教师实践水平:一是外派学习。学院每年安排40人次左右参加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教育协会、学术组织、兄弟院校等不同主体主办的各类业务研讨与培训,通过学习改变观念提升能力。二是实施“出校门、到地方、进企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学院结合学校暑期挂职锻炼安排,动员落实了财务管理专业11名青年教师到地方和行业企业进行暑期实践锻炼,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校企联合培训。按照“合作企业为平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念,结合学院获批的2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师资培训项目,对教师进行重点培训,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提升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学院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提升教师应用研究能力:一是组建研究团队,明确研究方向。学院积极引进博士,通过博士和教授组建研究团队。学院坚持地方需求和问题导向,以学院所在的省级人文社科基地为基础,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研究特色,形成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研究积极性。学院通过绩效分配等办法鼓励教师报考博士,对教授、博士实行教学工作量减免,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在绩效分配办法中明确了科研工作分配的比例和分配项目,调动教师从事应用研究的积极性。三是积极组织申报纵向课题,并主动联系行业企业,争取横向课题。学院通过项目研究锻炼提升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均取得了零的突破,横向项目逐年提高,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在CSSCI核心库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论文5篇。

(二)课程教学改革工程

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专业建设必须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中,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贯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方式及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学院按照教育部关于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政策倡导,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积极探索推进财务管理专业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将“雨课堂”“问卷星”“优慕课”等引入课堂,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实现双师同堂。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主干课程中有省级精品资源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示范课)11门,其中3门在校级示范课课程评比中获奖;有11门课程参与混合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建设期满有3门课程获得B级以上评价;先后有23门课程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立项双师课程2门,教材建设项目6项。同时,通过各类培训、教学比赛、教学作品大赛等,层层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校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中3人获奖,在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2项,在校级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3项。乔雅洁老师在陕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中获“三等奖”。

(三)实践教学强化工程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应用性特点,更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院在校内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包括财税一体化综合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实验室、模拟企业运营实验室等;在校外,与长德联合会计师事务所、陕西阳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正保会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

2.推动双师实践教学。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课堂,用真实案例指导学生实习、实验、实训等,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

3.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重要的实践训练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全部来自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真实问题,通过调查、财务数据分析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在毕业论文管理上注重过程控制,通过导师指导、论文查重、过程检查、论文答辩和校外盲审等环节,保证了毕业论文对学生综合实践训练的目的。

4.强化学科竞赛。学院建立了院、校、省、国家四级联动的学科竞赛体系,成立了专业社团,给每一名学生都配有学业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财务管理专业的郑雪文、白雪等获第三届“福斯特杯”大学生会计税务应用技能竞赛“二等奖”;白雪获中华会计网校第八届财会大赛“三等奖”;张婉莹、缑莹钰、白雪、江露、李栋、滕瑶等获第十二届“新道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总决赛(陕宁区总决赛)“三等奖”。

(四)创新创业实践工程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了“创业基础”和“创业案例”课程。学院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学生社团等项目及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熟悉国情,了解社会,深入地方,构建起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面向地方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学院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小企业管理为主题,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探索解决地方和中小企业实际问题中,促进学生了解地方、熟悉地方、热爱地方、留在地方。

学院还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其成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平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通过社团活动,活跃学生学习氛围,丰富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人数比例超过了10%,其中李鸣睿、张航、熊宇航主持获批国家级项目3项,薛刚卫、潘翔宇、彭晓飞、鲁月异、张萌、张璐、李娇娇、吴雄华、王旭超、张培波主持获批省级项目10项;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人数比例超过了15%;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创建公司1个。

(五)产教融合实施工程

学院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行业企业资源,推进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共有10个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获批立项,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财务管理专业按照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分别与北京正保会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审计定向班、与上海高顿财经合作签订了ACCA订单班,与中新教育合作签订了CMA订单班。通过产教融合,有效解决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问题,开拓了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的视野,探索和实践了以“合作企业为平台、能力培养为导向、学生就业为目标”的校企合作理念,促进了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社会责任感培养工程

大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息息相关。学院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责任担当三个重点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提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院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统一起来,让大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见、亲身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认识,升华思想境界,并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

2.文化引领。学院树立了“争创一流,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带动担当,纪律严明”的组织文化,文化建设既为学院发展起到了凝聚、导向、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又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起到了身教和带动引领作用。学院长期开展的“健康成长,走向阳光”的团体辅导,被认定为校园文化“一院一品”品牌。此外,学院注重利用地域优质教育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如组织学生到白河县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黄庭坚的当地后裔修建留存的黄家大院,感悟黄氏家风;赴汉阴县参观为纪念新文化巨匠、北大著名教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修建的“三沈纪念馆”,感悟“一门三杰”的传奇。

3.榜样示范。学院注重树立身边的榜样。如创业方面的榜样——2007级财务管理专业的周亚转同学,她在校期间获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在创业实践上,她大一大二期间兼职做小买卖、电信校园代理,大三大四期间在电信营业厅、学海乐舟辅导中心实践,毕业后创办培训机构,是学院树立的创业典型;高尚品德的榜样——高欢同学,2013年12月,他在学校湖边捡到一个钱包,内有现金五千多元及身份证等,毫不犹豫立即交给保卫处,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考取研究生的榜样——王露、陈璐、陈璐、张盟、薛飞等同学,其中,王露被四川大学录取、陈璐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录取、张盟被新西兰商学院录取、薛飞被郑州大学录取。身边的榜样示范,学生接受度高,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4.实践践行。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每学年均安排有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确保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二是注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通过点滴小事、班级和学院的各项活动,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三是丰富社会实践内容,积极开展专业见习、校外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红色之旅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巩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应用型学院财务管理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财务管理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