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计转型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整理分区与潜力研究

2019-06-20郝晋珉陈爱琪

农业工程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潜力宅基地县域

王 楠,郝晋珉,李 牧,陈爱琪

(1.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 2. 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0 引 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中迁移,生计非农化成为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典型特征[1]。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脱离农村土地的过程中,农村土地利用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农村宅基—地作为农户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以及农村建设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农收入增加、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粗放低效的用地现状。

农村宅基地整理作为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相关研究多采取直接将闲置和废弃宅基地计为来源[2-4],或以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基础[5-6]等方法对宅基地整理潜力进行计算,但其忽略了一定区域范围内各地区间发展差异或不便于统计,从而造成所制定的整理目标不够准确。也有部分学者以建设用地城乡结构调整为目标进行宅基地整理分区[7-8],或以宅基地用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对宅基地整理潜力类型进行划分[9-10],却忽视了农户行为在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相关研究发现,农户生计转型过程中,其对于宅基地的功能需求的改变造成宅基地内部用地类型配置及其规模随之变化[11-13],农村宅基地将会逐渐摆脱粗放低效的利用方式[14-15]。因此,本研究以河北省为例,结合农村社会经济转型背景,对农村宅基地整理分区与潜力开展分区研究,以期为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地处东经 113°27′-119°50′,北纬 36°05′-42°40′之间,辖区总面积为 18.88万平方千米,包括11个地级市、168个县(市、区)。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各占河北省总面积的8.5%、48.1%和43.4%。由于农村土地管理及农民建房习惯相对松散,河北省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严重且利用效率低下。参考《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中宅基地面积执行标准可知,2016年,97%以上的县域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半数以上县域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程度达1倍以上,85%以上的县域宅基地容积率小于0.45。同时,县域缺少宅基地面积标准实施细则,其自行制定导致区域差异不大的地方宅基地面积标准有较大差别且划定依据大都忽视了农户层面因素。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农户生计与农村宅基地利用耦合模型

2.1.1 理论框架

在区域一系列条件的制约下,随着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农户宅基地用地需求及扩张能力的改变对于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是基于社会经济转型并为了实现某些利于自身发展的生计结果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生计非农化;制约农村宅基地利用的条件主要包括,体现农户生产、生活需求的主观条件,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等外部客观条件,以及某些非理性因素(图1)。

2.1.2 模型构建

图1 基于农户生计的农村宅基地利用研究理论框架Fig.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housing l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farmers’ livelihood

首先,选取户均宅基地面积为被解释变量,体现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解释变量的选取从农户生计及影响农户宅基地用地需求和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等方面进行考虑(表1)。

表1 模型所涉及的变量Table 1 Variables involved in model

农户生计:随着农户非农就业程度的提高,其宅基地用地需求和扩张能力发生相应变化。同时,引入其二次项以验证非农就业程度与户均宅基地面积间是否存在U型关系。

用地需求:农村人口增多是宅基地居住需求扩大的直接原因,选择家庭人口和城镇化率体现农户宅基地居住需求;农户生产方式转变是宅基地生产需求变化的直接原因,河北省作为中国重要粮棉产区,以人均耕地面积衡量农户农业生产规模,以农业分区体现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农户宅基地使用习惯是影响宅基地面积的重要因素,以宅基地容积率反映住房习惯不同所带来的宅基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

扩张能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农户具有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宅基地进行扩张,选择人均 GDP、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地形和城市区位反映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利用难度及政府管理水平等方面对农户宅基地扩张能力的制约。其中,地形和城市区位因素属于多分类变量,仅用一个回归系数解释多分类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及其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并不合理,因而本文将二者均转化为哑变量进行量化,以直观反映解释变量的不同属性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准确度。

然后,借助 OpenGeoDa软件,基于共边或共点的Queen空间邻接矩阵,采取全局空间自相关[16]和局部空间自相关[17]方法对县域户均宅基地面积在整个河北省和邻域空间的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SPSS 20.0构建OLS模型,检验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关系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程度的显著性。

最后,借助ArcGIS 10.3,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18]将数据的空间位置引入到回归系数中,利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在每个地理位置给出函数的局部估计量。由于GWR模型要求数据具有空间度量指标,因而较全局回归模型而言,其能够灵活地局域调整优化权重,使每个研究样点都对应一个系数值,从而使估计结果更能真实反映每一点的具体情况[19]。模型结构为

式中yi为第i个县域的户均宅基地面积,m2;(ui,vi)为该县域质心所在的地理坐标。βk(ui,vi)是第i个县域第k个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εi为随机误差项。从而,基于上述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采用ADAPTIVE类型的高斯核函数,以AIC准则决定最佳带宽,构建GWR模型。

2.2 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

2.2.1 生计潜力

宅基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期望户均宅基地面积尽量符合农户实际用地需求。因此将生计潜力定义为:由于农户的宅基地实际用地面积超过其现有生计水平下的最大用地需求,从而形成的可通过宅基地整理腾退出来的面积。

2.2.2 标准潜力

宅基地整理的理论潜力主要源于户均宅基地实际用地面积超过省域相关标准的差值。同时,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中心任务是为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0],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土地本身自然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超标的农村宅基地都可以复垦为耕地。因此将标准潜力定义为:在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下,由于农户的宅基地实际用地面积超过相关宅基地面积标准,从而形成的可通过宅基地整理腾退而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

采取逐级订正的方法[21]对标准潜力进行估算,公式如下式中P(R)为自然经济社会潜力;P(T)为理论潜力,S为宅基地现状面积,H为乡村总户数,B为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f(N)为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f(E)为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f(S)为社会限制性修正系数。

基于已有相关研究及数据的可获取性原则,三类修正系数的测算方法如下:

1)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主要考虑区域地形和土地利用结构对耕作适宜性的影响[22],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p为大于25°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其越大说明区域地形条件越复杂,耕作适宜性越低;kylc为园地、林地、草地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其越大说明区域适宜发展园林草地,不适宜发展为耕地。

2)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主要体现宅基地整理过程中投资能力及投资回报对宅基地整理潜力的限制性。投资能力因素选择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以体现国家、地方和个人的经济实力;由于河北省为中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因而投资回报因素选择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指标以体现宅基地整理所带来的耕地生产回报。5个指标对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的影响效应全部为正。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表2),采取Min-max标准化法对各县域所有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并利用下式计算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23]

式中Wi为各评价因素权重;fi为各评价因素得分;Wij为各评价指标权重;Xij为各评价指标标准化值,若指标影响效应为正则标准化值为正;反之则反。

3)社会限制性修正系数:主要体现政府及农户对宅基地整理工作的接受程度。政府可接受性因素选择人均耕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指标以体现人地矛盾突出程度和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程度对地方政府实施耕地数量保护及占补平衡工作紧迫性的影响;农户可接受性因素选择农户非农就业程度、乡村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60岁及以上乡村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重指标以反映农户由于生计非农化、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的不同所导致的宅基地整理可接受程度的差异。其中,农户非农就业程度、乡村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对社会限制性修正系数的影响效应为正,其余为负。各评价因子权重如表 2所示,社会限制性修正系数计算方法与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相同。

表2 农村宅基地整理经济和社会限制性评价指标及其权重Table 2 Economic and social restrictiv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eir weights for rural housing land consolidation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河北省土地利用数据时间序列较短,难以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因而本文采取横向比较研究法,以空间差异替代时间演变,通过对比分析县域宅基地利用现状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探讨宅基地集约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区域战略[24]。

本文涉及2016年前后河北省所有县域。矢量数据、DEM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2016年《河北省土地调查统计年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来源于2003-2006年、2008-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对2016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进行推测;60岁及以上乡村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来源于201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乡村总户数、乡村人口等其他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17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其中,少数社会经济数据未统计至县域层面,采用所在地级市的均值予以替代。

由于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并未全面展开,宅基地面积统计数据缺乏,因此本文利用村庄面积和村庄中宅基地用地比例数据对其进行估算。估算公式如下

其中,村庄居住建筑用地比例依照《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1993)相关内容,主要与村庄的地位和职能有关,县域之间相对均质,取中心村居住建筑用地比例的下限,一般镇居住建筑用地比例的上限,为 55%[25]。原因是一般镇居住建筑用地较紧凑,中心村居住建筑用地较宽泛,基层村用地取决于村民宅基地标准控制而未作具体规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宅基地整理分区

3.1.1 农户生计与农村宅基地利用耦合特征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可得,I=0.090 0>0,并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LISA图显示,自身及其周边户均宅基地面积均显著较高的县域约有 6个,集中分布于廊坊市和石家庄市,其皆处于平原地区且为地位重要的市辖区或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组成部分;自身及其周边户均宅基地面积均显著较低的县域约有 7个,集中分布于承德市、张家口市和邢台市,其几乎全部位于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的坝上和山地地区。而自身及其周边户均宅基地面积空间差异较大的县域约有 9个,其余为不显著区域。因此,河北省县域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作用,且模型构建过程中有必要将空间效应纳入考虑范围。

表3 OLS模型计算结果Table 3 Calculation results of OLS model

另外,X1和X12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X12系数为正,表明非农就业程度与户均宅基地面积间的确存在U型关系,且随着农户非农就业程度的提升,户均宅基地面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主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中所存在的户籍壁垒,使得土地成为农民最主要的生活保障,这种依赖性导致农户在宅基地实际利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无序扩张现象。农户非农就业程度未到达非农就业拐点(X*)前,虽然其宅基地扩张能力(S)低于用地需求(D),但农户依旧依赖于各类信贷手段,为满足自身需求、超出自身能力进行宅基地扩张;农户非农就业程度超过X*后,虽然其宅基地用地需求低于扩张能力,但农户依旧会源于攀比、炫耀或是未雨绸缪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超出自身需求进行宅基地扩张(图2)。

图2 农户非农就业程度与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的关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level and average area per household of rural housing land

GWR模型构建过程中,X2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聚类现象,导致了局部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河北省各县域家庭人口差异相对较小,对户均宅基地面积影响不大,因而将其从模型中移除。所构建的 GWR模型调整后的R2为0.586,局部空间拟合度相对较好。

3.1.2 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影响因素

1)非农就业程度

根据GWR模型计算结果,基于二次函数图像的轴对称性质,求取图2所示抛物线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即为非农就业拐点所对应的非农就业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为非农就业程度的二次项系数,b为非农就业程度的一次项系数。由于对二次项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因而β′1为实际回归方程二次项系数,β1为实际回归方程一次项系数,为非农就业程度的平均值。

可知,各县域非农就业拐点在 0.496~0.564间,并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图 3a)。沿海发达地区较内陆地区而言,可就地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户非农就业主要集中在本区域内,导致小规模普遍兼业现象突出,农户分化不充分[26],因此在非农就业程度较高的同时,依旧保有农村宅基地用地需求。

2)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与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由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这一部分人群,通过在城镇买房、租房解决了居住需求,但由于宅基地限制流转、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且自身经济水平较高,所以依然占有原有农村宅基地并进行扩建[27]。因而随着人口非农化转移进程的推进,宅基地面积不减反增。

图3 非农就业拐点分布情况Fig.3 Distribution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flection points

同时,由于内陆地区农户最终能够在城镇落户的较少,因此他们会选择利用较高的非农收入对其所拥有的农村宅基地进行扩张,从而导致城镇化率回归系数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图 4a),人口非农化转移对西部地区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的扩张作用较强。

3)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与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提高,农户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其宅基地中所需要的生产性用地规模也在扩大,从而导致户均宅基地面积增加。

同时,河北省南部位于中国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的中部区域,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宅基地生产功能提升的要求更为明显,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回归系数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图4b)。

4)农业分区

农业分区与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长期以来,农牧交错带地区因历史、政策和技术等方面原因,加之人口的膨胀压力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土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及草地退化问题十分突出,农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28],农村宅基地中生产性用地规模相对较小。因而农牧交错带较农区而言,户均宅基地面积较小。

5)宅基地容积率

宅基地容积率与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农户在宅基地扩张过程中以非住房用地为主,住宅面积扩张并不明显甚至有所缩减,从而产生了超出常理的非住宅用地要求。因而宅基地容积率越小,户均宅基地面积越大。

同时,西北部地区尤其是农牧交错带地区农户生计较为多样化,农户对于生产和生产辅助性用地较为重视[29],且宅基地管控相对松懈,宅基地低效利用现象严重,因而宅基地容积率回归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图4c),不合理的非住房用地扩张对西北部地区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扩张的影响较为明显。

6)人均GDP

人均GDP与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发展态势更为均衡,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民具有了扩大宅基地规模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水平要求。

同时,人均GDP回归系数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图4d),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扩张的影响更为明显,其影响机制与城镇化率相似。

3.1.3 农村宅基地整理分区调控

1)整理时序分区

基于农户生计视角,若现有非农就业程度未到达非农就业拐点,宅基地利用主要源于刚性需求,整理难度大;若超过非农就业拐点,宅基地扩张主要依靠农户自身能力,整理难度小。同时,参考河北省宅基地面积执行标准,若现有户均宅基地规模超标,则理论上拥有一定整理潜力;若未超标,则理论上不具备整理潜力。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并重点关注农户层面用地需求(图 5),将河北省县域划分为整理时序由近至远的四类区域,即优先整理区、适度整理区、适度挖潜区、限制整理区(图6a)。

图5 农村宅基地整理时序分区依据Fig.5 Basis of timing zone for rural housing land consolidation

优先整理区:共涉及92个县域,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区。户均宅基地面积为455.04 m2,超过用地需求和面积标准,实际用地面积过大,整理难度小、理论潜力大,应优先进行考虑。

适度整理区:共涉及 3个市辖区。户均宅基地面积为124.93 m2,超过用地需求、但未超过面积标准,虽理论上不具备整理潜力,但农户宅基地用地需求较低、整理难度小,应次先适度进行整理。

适度挖潜区:共涉及71个县域,主要分布于河北省西北部和东部地区。户均宅基地面积为455.38 m2,主要源于用地需求、但超过面积标准,虽宅基地用地需求较高,但理论上拥有一定整理潜力,需通过合理引导农户宅基地用地需求降低,对农村宅基地用地适时适度进行挖潜。

限制整理区:共涉及 2个县,分布于河北省西北部坝上地区。户均宅基地面积为451.84 m2,主要源于用地需求且未超过面积标准,近期不宜大规模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

2)整理模式分区

采用自然断点法将不同县域的某一影响因素(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宅基地容积率、人均 GDP)的回归系数分为五级,影响程度最高一级的县域识别为此影响因素的主导影响区域,所有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不包含在最高一级中的县域将继续识别第二级回归系数,以此类推。各县域主导影响因素有1个至3个不等,共包含8类。

通过识别县域户均宅基地面积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并基于对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不同区域可采取不同类型的宅基地整理模式,科学引导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降低。城镇化率和宅基地容积率主导区应着重考虑以宅基地制度改革抓手,力争破解人口的流动性与宅基地的区位固定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逐步削减农户不法占用宅基地的热情[30];人均耕地面积主导区应采取农业结构优化手段,适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以促进宅基地中生产性用地的集约化利用,促使农业增收以提升农户深化存量宅基地利用的能力;人均GDP主导区应深化农村土地管理水平,遏制农户的无序建房行为。

最终将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分为 5类。宅改试点区涉及河北省中部67个县域,农业结构优化区涉及河北省南部、东部 53个县域,宅改试点+农业结构优化区涉及河北省中南部、中东部 25个县域,宅改试点+农业结构优化+深化管理区涉及河北省西部 12个县域,宅改试点+深化管理区涉及河北省西北部11个县域(图6b)。整体来看,宅基地制度改革将作为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整理的重要抓手。

图6 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整理时序及模式分区Fig.6 Timing and pattern zone of rural housing land in Hebei Province

3.2 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与面积标准

3.2.1 优先整理区

根据 GWR模型计算结果,以县域非农就业拐点X*求取 Y*,作为现有非农就业程度超过非农就业拐点后的农户宅基地最高用地需求,从而以宅基地实际用地面积与最高用地需求的差值,测算农村宅基地整理生计潜力。

优先整理区中,户均宅基地实际用地面积大于最高用地需求的50个县域生计潜力为26 996.70 hm2。潜力核减后,优先整理区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422.93 hm2,低于户均宅基地实际用地面积32.11 hm2。

理论标准潜力经自然、经济、社会限制性修正后为45 429.70 hm2,潜力核减后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401.01 hm2,低于户均宅基地实际用地面积 54.03 hm2。潜力值衰减较大,经济条件是限制宅基地整理的最大阻力(图7)。

图7 优先整理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及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Fig.7 Potential of rural hous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average area standard per household of rural housing land in priority consolidation zone

生计潜力较标准潜力较小,但其测算是基于最高用地需求,所以仍具有一定提升空间。因此,将标准潜力核减后所对应的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401 m2作为户均宅基地面积整理目标较为合适。其与现有此区域宅基地面积执行标准200、233 m2相比较大,说明优先整理区在宅基地整理过程中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性较大。

3.2.2 适度整理区

适度整理区中,张家口市桥西区户均宅基地实际用地面积小于最高用地需求。其余两县域中,石家庄市桥西区最高用地需求接近于 0,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甚至为负,因而理论上两地对农村宅基地的用地需求很小。适度整理区生计潜力为446.32 hm2,潜力核减后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只有 26 m2,低于户均宅基地实际用地面积98.73 hm2。其与现有此区域宅基地面积执行标准 200 m2相比较小,说明适度整理区现有宅基地面积执行标准未能及时与农户生计转型阶段相衔接。

3.2.3 适度挖潜区

理论标准潜力经自然、经济、社会限制性修正后为33 471.92 hm2,潜力核减后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406.71 hm2,低于户均宅基地现状用地面积 48.67 hm2。潜力值衰减较大,经济条件是限制宅基地整理的最大阻力,但与优先整理区相比,其社会限制性较小,但自然、经济限制性较大(图8)。将标准潜力核减后所对应的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407 m2作为现阶段户均宅基地面积整理目标较为合适。其中,多数县域与现有宅基地面积执行标准200、233 m2相比较大,说明其在宅基地整理过程中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性较大;少数县域由于地处坝上地区,其与现有宅基地面积执行标准467 m2相比较小,说明此区域宅基地整理过程中受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正在逐步减小。

图8 适度挖潜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及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Fig.8 Potential of rural hous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average area standard per household of rural housing land in moderate potential tapping zone

4 结论与讨论

1)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非理性决策,导致河北省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随农户非农就业程度的提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各县域非农就业拐点在 0.496~0.564间;宅基地限制流转及经济水平的提升,导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提升对宅基地面积扩张具有促进作用;农户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宅基地中生产性用地需求增大,因而人均耕地面积的提升对宅基地面积扩张具有促进作用;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宅基地中生产性用地的缺乏导致其宅基地规模较小;超出常理的非住宅用地扩张导致宅基地容积率与户均宅基地面积呈负相关。

2)依据农户生计及户均宅基地规模,将农村宅基地整理时序划分为优先整理、适度整理、适度挖潜、限制整理 4类区域;基于户均宅基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认为采取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结构优化、深化农村土地管理水平等整理模式可有效引导宅基地面积降低,从而通过识别县域户均宅基地面积变化主导影响因素将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划分为宅改试点、农业结构优化、宅改试点+农业结构优化、宅改试点+农业结构优化+深化管理区、宅改试点+深化管理5类区域。

3)优先整理区宅基地整理潜力为45 429.70 hm2,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401 m2,经济条件是限制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因素;适度整理区宅基地整理潜力为446.32 hm2,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26 m2,农村宅基地用地需求较小;适度挖潜区宅基地整理潜力为33 471.92 hm2,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 407 m2,自然、经济条件是限制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因素。

目前,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所提供的主要功能为农业生产与农户居住两方面。然而,随着农村三产融合的不断推进,农村宅基地利用将会逐步融入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的发展。因而,随着今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诞生,在农村宅基地整理研究过程中逐步考虑宅基地多元复合功能将对于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潜力宅基地县域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农村宅基地动态变化监测技术研究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艺术的纯真潜力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农村宅基地改革“春雷乍响”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学习潜力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