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与传统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比较分析
2019-06-20张海伟
张海伟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在临床上,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病,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人群的发病率大约为百分之二十,女性居多,主要包括单纯性与继发性这两种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在下肢静脉曲张病患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此,文中重点分析了微创与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为观察与对照,各35例;其中,观察组中的男17例,女18例;年龄20~77岁;对照组中的男19例,女16例;年龄21~76岁。基于对两组病患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对比,存在的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病患传统手术治疗措施,主要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削法为主,另外,为了避免病患发生感染,还采用了抗生素。
针对观察组病患采用了微创手术治疗措施。首先,在硬膜外注射麻醉药,然后再实施静脉腔内激光术。在病患的腹股沟韧带下面大约两厘米的位置切一个长度为2 cm的口,并在大隐静脉胶静脉以下的1.5 cm处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具体方法体现如下:对大隐静脉进行穿刺,激光导管插入前,将一定量的保护液注射到大隐静脉主干四周,接着,使用自制电凝设备,功率设定为20瓦,烧灼血管壁,在脉冲间隔将光纤退出,结合治疗效果对速度加以控制,一直等到全部光纤均退出为止,采取透皮缝扎的方法对较粗的血管加以处理,手术结束后,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病患的患肢。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项数据,采用卡方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当P<0.05时,两组病患之间存在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症状
手术结束后的七天内,观察组中有7例病患出现了下肢无力症状、9例出现了下肢酸痛症状、6例出现了下肢肿痛症状、11例出现了皮肤色素沉着症状;对照组中有11例出现了下肢无力症状,12例出现了下肢酸痛症状、7例出现了下肢肿痛症状、13例出现了皮肤色素沉着症状;术后一个月,观察组病患无下肢无力、酸痛、肿痛症状,只有3例病患出现了皮肤色素沉着症状;对照组中有1例病患出现了下肢乏力症状、1例出现了下肢酸痛症状、无病患出现下肢肿痛症状、6例出现了皮肤色素沉着症状。由此可见,观察组病患的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患,因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病患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当中的病患未见皮肤灼伤。见表1。
表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n,%)
3 讨 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硬化剂注射压迫治疗、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激光直视旋切术、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等是几种比较常用的微创疗法[1]。
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下肢静脉曲张病患采用微创疗法,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的病患,而且手术并发症出现率也低于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的病患。由此可见,微创疗法不仅能够使病患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病患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安全系数较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