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腔内激光术与传统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9-06-20常永
常 永
(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医院,吉林 四平 136100)
在血管外科疾病中,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人数较多,临床上以结扎抽剥术、静脉瓣膜重建与修复术为主要治疗方式。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血管腔内激光术逐步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当中。对此,本院对比血管腔内激光术与传统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治疗时间先后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7例,均经过临床确诊为下肢静脉曲张且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男49例,女45例;年龄41~72岁,平均(52.34±4.1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检验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传统剥脱术: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以侧腹股沟位置为切口,充分暴露大隐静脉根与高位结扎离断,并离断各属支。随后,利用剥离器剥离大隐静脉主干,做好小腿切口有关的结扎交通支。最后,以传统手术方式抽剥大隐静脉主干。
1.2.2 血光腔内激光术:实验组以大腿根部腹股沟位置为手术切口,充分暴露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将大隐静脉开端进行结扎,并对大隐静脉及其属支进行切开处理,再次结扎粗大的属支。定位内踝大隐静脉主干切开并实施远端结扎,将导丝、导管引入其中,逐步顺移到大隐静脉近心端,取出导丝,置入激光纤维并调整纤维位置,即“12 w功率,1 s时间间隔,1 cm/s速度频率”。随后,取出置入导管与激光纤维,闭合大隐静脉主干,以顺沿光线为步骤实施为期10分钟的压迫,达到闭合静脉导管腔的目的。手术结束后,做好止血处理,完善有效闭合。
1.3 效果判定指标
本次研究以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为效果判定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应用的检测软件为SPSS 20.0,将所搜集的数据录入系统当中,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方式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的界限,如果与0.05相比较小,则视为具备统计学意义;相反,则视为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如表1所示,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s),n(%)]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s),n(%)]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 术后疼痛评分 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 47 (14.32±4.86)mL (3.05±0.76)分 2(4.26%)对照组 47 (30.59±5.62)mL (4.83±1.15)分 9(19.15%)
3 讨 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下肢浅表静脉出现弯曲、延长等,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则会导致患者下肢出现溃疡情况,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极易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传统剥脱术虽然可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但是存在术中出血量多、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疼痛感强烈的不足之处。血光腔内激光术实现高位结扎、剥脱术、静脉腔内激光相结合,减少对静脉管壁的灼热损伤,具有安全保障的优势。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以血光腔内激光术为方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因此,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