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口大县”的教育突围
2019-06-19欧金昌原桂才莫斌蔡秋实
欧金昌 原桂才 莫斌 蔡秋实
2018年10月17日,自治区政府在贵港桂平市召开2018年全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自治区政府选择在桂平市召开现场推进会,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做得较为出色,能够起到示范、借鉴的作用。
近年来,桂平市奋力突破“人口大县”辖区广、校点多、教育发展底子薄等各种困难,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教育均衡资源配置,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一个“人口大县”的教育突围。
今年3月底,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我区共有43个县(市、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桂平名列其中。
下定决心,提前两年实现均衡目标
“现在村里的学校建得比城里的还好。”桂平市南木镇合山村村民全德强说。他的孙女在小学一年级时送到城里的一所民办学校就读,后来看到村里的小学越建越好,在孙女读三年级时,他果断让她转学回来。
全德强口中“村里的学校”,是桂平市合山中心小学白竹分校(以下简称白竹分校),这只是一个农村教学点。近年来,该教学点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坚固的围墙、精美的校门,还按照特色化办学要求,提练了校园“竹”文化。徜徉其中,能感受到较为浓厚的育人氛围。
白竹分校的改变,在桂平市并非个案。在当地采访时,记者获得很多这样的反馈:学校过去脏乱差,现在变得宽敞漂亮,“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校园”。
建几所漂亮学校不难,难的是建一大批漂亮学校。对于桂平这样一个“人口大县”来说,要建好750多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让近2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好学、读好书,绝非易事。
作为一个县级市,桂平近年来本级财政收入在15亿元左右,这对于较小的县份来说还算可观,但对一个“人口大县”来说就显得微薄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供均衡、优质的义务教育服务,任务的艰巨可想而知。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桂平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发展教育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在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经费保障、培训指导、安全措施和宣传工作七个方面做到“七个到位”,坚决打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战。
贵港市委副书记、桂平市委书记钟畅姿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投入,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建立完善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努力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桂平市长陈锦秀更是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次进行调研,经常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相关工作问题。
近年来,桂平市通过开源节流、盘活存量、调整预算等多种途径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每年县(市)本级财政支出的85%以上用于保障民生。2015年以来,该市本级财政共计投入11.23亿元用于发展义务教育,为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在2018年全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上,自治区副主席黄俊华对桂平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黄俊华指出:“桂平市作为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水平较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难多、问题大,但通过不懈努力,能够提前两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桂平市委书记、市长等主要领导多次到学校、项目工地实地调研、现场办公,着力解决学校规划布局、资金筹措、项目推进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有力推动了既定目标的加快实现。”
多管齐下,全力解决“大班额”问题
“现在一个班是50人左右,班额小了,比较好教。”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校长刘明松说。班级人数降下来,既减小了教师的管理压力,也有利于开展分组教学,老师能关注到更多学生,课堂效率提高了。
“大班额”“超大班额”问题,是桂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桂平市人口超过200万,城区人口就有30多万,而城区中小学的容量有限,“大班额”“超大额班”问题十分突出。
桂平市教育局局长黄建全告诉记者,2013年、2014年时,桂平城区的小学中有一些班级的人数多达75人,少的也有60人左右,远远超过一个班45人的标准,“大班额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问题摆在那里,解决思路也很明晰,就是必须要给城区学校扩容增量,调整学校布局。”黄建全说。桂平市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市(县)本级财政配套落实建设资金,自2012年以来,该市在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投入13.57亿元,新增教育用地约20万平方米,新建学校6所,迁建学校1所,改扩建学校500所(含教学点226個),共新增校舍面积76.84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2 100个。
上文提到的西山镇中心小学位于桂平市老城区,一度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大班额”问题严峻。近年来,该校新建了一栋教学楼,一下子增设了20个班级,使原来65人以上的班额降到了50人左右。“市里新建的几所小学陆续启用招生,也有效分流了我校服务区的生源,班额控制在45人以内的目标指日可待。”刘明松说。
解决问题过程中,桂平市在兼顾总体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为靠近城区的几个乡镇初中扩容增量,为分流城区生源创造空间。南木三中作为靠近城区的初中之一,近年来就承担了分流城区小学毕业生的重要任务。校长钟鹏程告诉记者,该校2014年的在校生只有500多人,在市里统筹安排下,学校不断改扩建,如今在校生已超过1 300人。
黄建全说,以南木三中为代表的几所靠近城区的乡镇初中,在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大通铺”工作中“功不可没”,真正起到了“分水渠”的作用,每年都能吸纳城区五六百名小学毕业生,有效减轻了城区初中的招生压力。
当然,为城区学校及靠近城区的学校扩容增量,仅是桂平市解决“大班额”问题的其中一步棋;该市的另一步棋,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按照有利于满足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桂平市把农村学校规模较小、条件较差、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不高的178所村完小进行调整,有效盘活了教育资源。
农村小学办学质量提高了,同样也能为城区学校分流一些生源。上文提到的白竹小学如今建设得越来越漂亮,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近年来吸引了30多名学生回流,目前该校学生已达到110多人,这对于一所农村教学点来说已算“庞大”。
思路正确,举措得力,桂平市“大班额”问题逐步缓解:2015—2018年三年间,城区公办小学平均班额从56人下降到50.5人;初中平均班额从75.2人下降到52.5人,有效消除大班额2 133个。
“大班额”这块硬骨头,就这样被桂平市啃了下来。
改善条件,为学生圆梦打好基础
“我还真想造一架飞机来玩玩。”南木三中学生徐文健向记者开玩笑说。不过记者很快发现,他的这一“玩笑”是有“来头”的,因为南木三中这两年建设了一个创客实验室,徐文健在里面找到了发展兴趣爱好的平台,科技素养得到了培养。
“农村学校也建起了创客实验室,配备了机器人、航模、3D打印机等各类先进设施设备,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南木三中校长钟鹏程说,“不要小看这些设施设备,学生在这里获得培养和熏陶,说不定哪天就能成为一个发明家、科学家。”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桂平市按标准配备各类教学仪器装备、图书、体育器材等,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2.45亿元,添置多媒体设备2 718套、教学用电脑10 593台,装备教学录播室41间,购置图书451万册,绝大多数学校功能室配备齐全,为学生求学、圆梦打下了坚实基础。
桂平市寻旺乡东塔小学(以下简称东塔小学)是一所较为偏远的农村学校。得益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该校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记者来到该校采访时,走过任何一间教室,都能看到教师正在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走到音乐室时,只见20多名学生围坐在老师身旁,跟随老师弹奏的钢琴乐声学唱歌。
“现在,我们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比城里学校的差。”东塔小学校长甘敬杰告诉记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许多农村小学“翻了身”,该校近年来增设了功能室12间,拥有各种科学、教学和实验仪器700多件,每一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必将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甘敬杰信心十足地说。
在桂平市寻旺乡南津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正成为该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该校教师杨惠君已有近20年教龄,从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如今用上教学一体机,她深切感受到科技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她给记者举了一个小例子:在教学生讲解字理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某个字的字体演变过程,还能配上解说、音乐等,这是传统教学做不到的。
“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没有理由不把课上好。”杨惠君说。近年来,该校有多位教师获得“一师一优课”自治区级以上荣誉,她就是其中之一。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给师生的工作、學习、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为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当记者问及日后的梦想时,南木三中学生梁楚欣的答案是当律师,作为学校广播小主持人的她这样解释:“现在学校环境好、条件好、老师好,开展的活动这么多,有这么好的平台可以发挥,我相信我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提升质量,让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条件是基础,提升质量是核心,而要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桂平市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公开招聘、加强培训、轮岗交流等多种方式,致力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近年来,桂平市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多种渠道补充教师,2015—2018年,共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2 878人,绝大多数补充到乡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问题。
“这些年,我们获得培训的机会还是挺多的。”南木三中英语教师陈美玲告诉记者。从学校、市(县)里的培训,到全市、自治区和国家级的培训,一线教师每学期基本都能参加其中的几项。她最近参加的是2018年秋季学期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参加各种培训,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这些培训都很有针对性,对学科教学有很强的指导帮助作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陈美玲说。
桂平市认真落实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区培”计划,2015—2018年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培训共33 404人次。同时,该市针对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举办了小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的“转岗教师培训班”,共培训教师2 174人。
此外,桂平市还建立健全了促进县域内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交流教师1 608人、1 619人、1 448人,占比为17.2%、17.6%、15.4%,均高于国家规定的10%的标准。
桂平市白沙镇景乐中心小学教师陈敏樱从教还不到一年。2018年9月入职以来,她感受到学校对新教师的关爱,不但安排了较为宽敞的教师周转宿舍给她住,还开展几次新教师岗位培训,让她能很快适应工作。陈敏樱说:“学校安排得这么好,让我们能有更多心思用在教学上。”
从2015年起,桂平市为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300元的乡镇工作补助,给在农村教学点工作的教师每人每月发放250元生活补助。此外,桂平市还大力实施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2015—2018年共投入1.47亿元建设教师公租房、周转房2 619套,进一步改善了教师的居住条件,让农村教师能够安居乐业。
为了深化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桂平市充分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着力推动“一校一品”办学特色建设,大批学校形成了有主题、有特色、有载体支撑的校园文化。
走进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记者被该校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所吸引。据校长陈冬寒介绍,该校着力打造“崇文尚武”文化,通过建设学校“六园”(和光园、博雅园、树人园、滴翠园、拾趣园、桃李园),实施“六艺”课程(礼、乐、书、数、射、御),营造校园“六韵”(书、墨、武、绿、乐、趣),培养师生“六品”(仁、义、礼、智、信、乐),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自然人、信仰法则的文明人、乐善好学的文化人、多才多艺的幸福人”。
“我们学校的活动很丰富!”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罗焱文说。在学校里,她和小伙伴们可以学书法、绘画,还能到滴翠园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在学校里,我感觉每一天都是美好时光”。
如今的桂平市,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方位改善,“大班额”“大通铺”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学生、“三残”儿童少年等都得到了悉心关爱,当地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桂平教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