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绿色印刷不停歇
2019-06-19冯晶
2010 年,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签署了《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印刷行业内绿色发展战略的大幕。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印刷行业的绿色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从国家层面到行业协会、企业,对于环保治理的理解愈发深刻与理性,且围绕绿色印刷这一主题碰撞的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着眼未来,绿色印刷发展的步伐,会更加笃定与沉稳。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提出些许建议。
1.建立开放式合作平台,凝聚全产业链力量
在绿色印刷推进初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之于绿色原料,印刷企业的需求和供应商供给之间的矛盾。印刷耗材是绿色印刷实施的关键,在2010 年前后,与印刷耗材相关的环保要求仅有《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胶印油墨》(HJ/T 370-2007)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凹印油墨和柔印油墨》(HJ/T 371-2007),很多印刷人对于如何判断润版液、洗车水、版材等耗材是否环保完全没有概念。绿色印刷的推进间接地促成了之于胶印油墨、凹印油墨和柔印油墨环境的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的修订。
修订期间进一步发现,油墨生产企业为了适应新需求而研发的环保产品,往往因试用效果不佳而被扼杀在量产前,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良及推广。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印刷是设备、承印物、油墨、辅料,以及技术人员等共同作用配合的过程,原有的油墨与设备等元素已是经多年磨合而构建的最简单高效的搭配,但以往的生产并未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当绿色化发展的需求显现,作为VOCs 主要贡献方的油墨理所应当地先行一步,然而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了油墨而不改变其他元素,效果自然不好。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印刷行业已意识到产业链合作的重要性,于是印刷企业、原辅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甚至品牌客户越来越多地进行交流,上下游多方合作,共同攻关。
2.形成差异化竞争模式,采取差异化减排方式
传统的印刷行业是加工行业,业务完全依赖于下游客户的需求,而上游设备及原料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力,故印刷企业受制于上下两端,利润本就单薄。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一次性投入的设备改造及加装环保治理设施的费用或许还可接受,但一些大型环保设施长期运行造成的成本及安全隐患的增加,就使得其难以为继,应对措施无非就是:关停并转、环保设施“不检查不开启”、提价三种。针对此,建议形成差异化竞争模式:部分印刷企业可寻找定制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高附加值业务领域,提高自身竞争力,争取价格上的话语权;部分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印刷企业应尽快转换工艺和原料,从源头上改变,尽量避免大型环保治理设施的加装和使用。与此同时,还建议企业对于自身转型及减排的关键点开展精细化管理,比对前后绩效,对减排效果进行量化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企业提升社会责任的成果,有可能用于支持政府报告而获得奖励。
3.推进行业标准化进程,鼓励绿色化技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则,在绿色印刷方面也不例外。近年来,除了专注于各领域的环保设备、原料及技术不断推出以外,部分企业还提出了一体化的绿色印刷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标准跟不上,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无序竞争,使得创新成果被扼杀在摇篮里。以往的“水性油墨”在推广时困难重重,有很大的原因在于标准不明确概念不清晰。因此,应发挥不同标准的作用,一方面推进约束淘汰落后产能的强制性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印刷行业绿色领跑者的推荐性标准,指导创新发展。
4.宣传绿色理念,共享绿色产品信息
由于印刷行业主要受制于下游客户的需求,因此客户的绿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印刷行业的绿色化发展进程。例如去年发布的《快递封装用品 第1 部分封套》(GB/T 16606.1-2018),将“印刷面积不应超过表面总面积的50%”写入其中,这改变了以往为追求美观动辄满版印刷的习惯,同时,过去人们追求色彩鲜艳的食品包装的喜好也在逐渐淡化。印刷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宣传绿色印刷的理念,使客户将绿色印刷产品作为一种需求,并学会进行辨别。
回望过去,绿色印刷在中国已然走过了近十年的路程;展望未来,印刷行业的绿色化发展步伐不会停止,甚而要更加坚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条路会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