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中华经典 培育民族精神
——浅谈尚美教育理念在中国、菲律宾诵读教学中的体现

2019-06-19郭春晓

读与写 2019年18期
关键词:朗诵者菲律宾美的

郭春晓

(广西南宁市高新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美学历来是个庞大的命题,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暮年之作《谈美书简》中曾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做过回顾和整理,通过阅读,我将其理解为——美源于生活。

在我接触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因为过度强调“语用”的实用价值而忽略了汉字之美、文学之美、精神之美乃至语文教学艺术之美,这种把美学与人类活动割裂开来的做法是有悖于逻辑的,没有美,语文也是空无一物。所以我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醒,将“尚美”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实际,以美育人,育美的人。而这一运用反映在我的教学中便是对学生的经典诵读指导。

我曾经有幸指导过菲律宾学生和国内小学生的诵读比赛,根据自己的浅薄经验,做了以下对比分析,因为指导诵读的客观对象不同,展现出来的审美主体的评价也各有千秋。

1.从诵读文本看朗诵教学中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直观体现

我在菲律宾指导的诵读对象为怡朗中山中学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以英语为交流用语,汉语水平相对低,给学生选择诵读的文本首先要浅显易懂并且相对好表达校庆主题,因为这所华校为纪念孙中山而建,所以我给学生选择了《我们的孙中山》作为诵读内容:

Our Sun Yat Sen

How many roads have we walked, the road called Zhongshan.

All Zhongshan Roads leading to four corners of the world.

Flying over the sea, linking all Chinese hearts.

World famous Sun Yat Sen is also our Sun Yat Sen.

I’m proud, I’m bold and unrestrained,free thinking, independent and strong.

I’m singing, my heart flies, echoes through heaven and earth, our Sun Yat Sen.

菲律宾学生生性好动活跃,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学习语言因为没有作为考评科目所以学生对其重视程度有所欠缺,为了激发低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快速记住诵读篇目,我找到了与之匹配的歌曲并进行英文翻译,然后给整首诗配上对应汉语拼音,这样整首诗相对具备内容美、形式美和音乐美的效果。排练的场景犹在眼前,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作为华人子孙,流淌着华人血脉的民族自豪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我想,这也是汉语教学中的美的体现和感悟。

在国内指导的诵读,当时是为“2015年南宁市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做准备,我所带的学生小学二年级,是参加比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根据学生诵读特点和表现风格,经过反复斟酌将朗诵篇目定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是清末梁启超所做散文,所选诵读内容节选自《饮冰室合集》第5卷,文言形式的诵读把握对低龄学生来说相对有难度,但此文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比较适合学生的情感表达。我们所指导的学生王禄玉因为先天具备普通话语言优势,加上他古灵精怪的性格特点,他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儿童化语言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所以在整个经典诵读的表达上,他能表现出该文本的内容之美和诗歌表现出的层层递进之气势之美。

2.从音乐、舞美、服装看朗诵指导过程其对受众视听美的影响

艺术家常常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中,听众就可以从音调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共鸣。在诵读指导中也一样,正确的朗读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朗诵配乐或变化多姿,或细腻缠绵,或高昂开阔,或反复荡漾,这种听觉上的感受和诵读文本结合后的“起承转合”,很容易让审美主体产生移情作用,达到物我合一的效果。所以在诵读比赛指导中,音乐的选择尤为重要。

在《我们的孙中山》中,我选择了童声合唱的匹配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学生在二次诵读后,在音乐声中完成《我们的孙中山》的轻唱,将诵读之美和歌唱之美完好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诵读的乐趣和美感。而在《少年中国说》中,我选择了气势激昂的红色旋律《红旗颂》,此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痕迹,既有如歌如泣的舒缓旋律,又有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的激昂乐意,和诵读文本结合在一起,加上学生的自然演绎,听众不再是单纯的审美欣赏者,而会不由自主地形成共鸣,和着音乐,带着少年中国梦,勇往直前。

在诵读表演中,观众除注重听觉上美的感受之外,最直观的还是可视性美的感受。所以在服装和舞台布局上还需要花费心思去衬托朗诵者,从而营造一种与诵读内容相匹配的氛围,使观众更易于产生同情共鸣。在《我们的孙中山》中,给朗诵者设置的是民国时代衣服,男生着黑色中山装、女生着民国学生蓝色布衣黑裙,舞台布置当时由菲律宾本地老师设置,基本达到跟诵读主题“辛亥革命”相切合,诵读过程中,朗诵者一登台,舞台布置和诵读者着装先声夺人眼目,一下子把观众带到了特定时代,为之后朗诵做好了铺垫。而在《少年中国说》中,当时选择了一件宝蓝色书生大褂袍子,黑色白底布鞋,因为学生本身剃的小萝卜头,一身装扮精气神十足,又不失孩子本身的精灵可爱,十分讨喜。另外在舞台布置和舞美效果上,选择的是现代化设备和中国书法的结合,达到了大气磅礴的效果。另外在舞美上,朗诵者打了束光、面光,加上舞台红光照应,朗诵者在光束中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澎湃,在追光中表现少年“与天不老”“与国无疆”的坚定志向,运用舞美和舞台布景更好地衬托朗诵的美,从而让观众享受视听美的盛宴。

3.经典诵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精神美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可见人文教育无论是在国内语文教学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有其重要性。中华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和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每一个诵读作品都有其灵魂,在诵读指导过程中不能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体会和把握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作品,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和享受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偏向低龄化,要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感染熏陶他们。在我所指导的菲律宾小学生中,他们中文基础薄弱,学习汉语或许只是作为一种兴趣或者是与世界交流的语言工具,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华裔后代,让他们在学习汉语中不忘自己的中国根我觉得是作为汉语教师的一个使命。所以在日常口语课堂,我都会选择性教学一些唐诗宋词,这些诗词大部分耳熟能详、简单易懂,比如《春晓》《咏鹅》《静夜思》等等,教学过程中标注拼音,翻译成英文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并且找到与之相应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朗诵读,熟记于心。当坚持了一个多学期,发现菲律宾的孩子们已经能掌握相对多的中国经典诵读篇目,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解读中华传统之下的各种美,并将其美在他们所生活的地域发扬光大,这种主动性的探索在他们寻根之旅的路上实在是不可轻易忽视,催生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而对于国内小学生来说,中华经典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其思想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指向作用。少儿时期是孩子最单纯美好的阶段,通过经典文化的熏陶学习,在古今对话中懂礼仪、讲文明、知美丑、明善恶、辨真假,有利于孩子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目标,培养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经典诵读的文本皆是美心美文,其传递出来的思想还能催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诠释文本时候的姿态和气势就是学生精神美的最好体现。当菲律宾华裔学生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奏乐声中肃然起敬,眼含泪光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当国内二年级的小男孩面对权威评委侃侃而谈他眼中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时候,我相信经典诵读对于美育民族精神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4.中国、菲律宾经典诵读教学中的“共美”

任何事物都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使是在中国和菲律宾两个不同国度的经典诵读指导中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在这个过程中,“尚美教育”理念无处不在,处处尽显。菲律宾崇尚资本主义,中国走社会主义路线,两种不一样的社会制度,却丝毫不妨碍两国小学生在学习中华经典诵读中的审美,文化艺术的美无国界,即使指导诵读的对象不同,反映出来的对审美主体的评价也各有千秋,但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以学生为本、以美为基础的理念却不谋而合。

知识无国界,教育有共性。在尚美理念的贯穿下,中华经典诵读传承了中华之美,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理念教育人。各美其美,实现共美。

猜你喜欢

朗诵者菲律宾美的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