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
2019-06-18叶新美
叶新美
摘 要: 自历史新课标实施以来,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本文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尝试与探索,提出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历史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老师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与探索,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促使学生从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
所谓“直接兴趣”,指的是学生对事物本身或活动本身感兴趣;“间接兴趣”指的是不仅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而且对与某种事物或活动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首先要用趣味性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比如:历史故事、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对历史本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形成间接兴趣的基础。其次,逐渐引导学生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只有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才能保持兴趣的持久性,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间接兴趣时,不能单纯理解为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而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历史知识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产生的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分析历史学科对于其他学科产生的渗透作用,说明历史在学生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要让学生明白,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历史学科知识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没有学好历史知识,其他学科难以顺利进行;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说明历史知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历史教师应将历史知识的意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从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促使学生从暂时兴趣转化为稳定兴趣
所谓“暂时兴趣”指的是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但是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的一种情绪表现;“稳定兴趣”指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当活动结束时,依然浓厚的一种情绪表现。有的学生仅仅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活跃,课下对历史知识丧失兴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兴趣倾向,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从暂时兴趣转化为稳定兴趣,促使学生对课后学习活动充满欲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实际上,课堂教学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也有无穷无尽的特色,能够产生一定的“余味”,让学生课后情不自禁地想要继续探究、继续分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课堂;二要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延伸和补充,最好在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内容之后,就给学生介绍与这一阶段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书籍,让学生课下阅读和品味,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后讨论与研究;三要在历史教学中贯彻生活知识,比如:纸的发明、灯的发明、服饰的变化、交通工具的进步等,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生活常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短暂兴趣转化为稳定兴趣。
二、精心设置教学悬疑,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锻炼问题意识,训练问题教学思维。设置问题要注意激疑促思,在重点处、关键处设置悬疑,让教学内容跌宕起伏,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脚步探究问题的奥秘。亚里士多德认为:“创新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创造性、启发性,不能无故放失,要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释放思维,发表见解和想法,启迪心灵、升华认识,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质的飞跃。例如,在《南京条约》这一课中,对《南京条约》的评价是重中之重,以往教学过程多是一锤子定音,标准答案一锤子砸死,其实很多学生有着自己的看法。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客观分析,在答题过程中常常言之有理即可。在评价《南京条约》时,我们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突破框条,矛盾激发思维,让学生对历史有客观的评价和深刻的认识。有些学生认为《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是在列强的逼迫下签署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割地开放港口损害了中国主权利益,破坏领土完整,税收的重定影响了中国财政收入,便于列强商品倾销,让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道路。但有的同学生分析世界政治形势与经济走向,认为《南京條约》的签订是中国政府的屈辱,民族的荣辱感激励了一批又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救国的奋斗历程,让中国由故步自封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探讨开放性学术问题,为学生创设讨论、争辩的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例如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及发挥的作用?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中国该何去何从呢?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展现的魅力历史,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将历史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对现下热点话题进行分析,从历史中追根溯源,探讨并寻求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以古论今”“鉴古知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
三、鼓励学生角色扮演,再现历史事件情境
初中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参与课本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知识体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如果你是历史中的人物,面对这样的情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接触历史事件,不再感觉历史事件离自己非常遥远,而是以一种亲切愉悦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历史情景的模拟,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与历史人物一起思考和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让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例如,教学“赤壁之战”时,就可以根据“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与“群儒”,双方就联合抗曹的问题进行辩论与争辩,辩论的结果就是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角色,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人物的所见所想,并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点和论据。
四、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激活学生想象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真实的历史情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设计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问题为载体,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实施教学。如,用历史想象图还原历史生活场景。“借助历史想象图还原历史生活场景”指的是通过想象图推测历史生活场景,以分析其中包含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实际上,还原的过程也给我们展示了过去的历史和事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再如,用疑难情境再现历史生活样式。有些历史问题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为这些历史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联想当时的具体情况,此时可以设计疑难问题进行引导,以还原当时的历史生活样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联想水平。
五、现代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现代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法和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运用挂图、模型、幻灯片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精心制作历史课件准备教学方案,改变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此外,过去性是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可以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或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生动再现历史事件,将学生瞬间带入相应的历史情境中,促使学生充分调动各个感官,并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如:井冈山会师,其中描述的人物栩栩如生;如:红军飞夺泸定桥,其中的景象活灵活现;如:四羊方尊,其形态结构精致美观;又如:清明上河图,其场面渲染热闹非凡。这些栩栩如生、独具匠心的图片有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这一辅助手段,更加生动直观地给学生们展现,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借助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历史古迹、纪念馆和博物馆,拉近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历史近距离接触,从而了解历史原貌,深入解读历史背后的真相。其次,我们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网络搜索,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实施历史教学,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多样化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学会用历史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历史课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积金,黄兆刚.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9):91.
[2]张文燕.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课设计与实施[J].歷史教学问题,2003(01):73-74.
[3]张桂芳.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当代重大政治历史问题怎样引导学习”课例之一[J].北京教育,2002(07):37-38.
[4]张桂芳,旷江蓉,徐雁.反思历史 明理启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历史教学,2003(06):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