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网络文化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9-06-18边景景谷生然

关键词:网络文化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边景景 谷生然

摘要: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化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运用CiteSpace V软件,对2008年以来CSSCI数据库收录的616篇网络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明确网络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未来趋势。通过绘制年发文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研究趋势等图谱发现:网络文化研究热点有网络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化与文化产业;网络文化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是网络文化全球化发展、网络文化现状及环境分析、网络文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网络文化;知识图谱;热点主题;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05;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9)02-0093-08

网络文化是我国当代学界研究的热点。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4次、第34次和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8700万[1],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2],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788亿[3],网络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微信、微博、支付宝等现代化网络产品的广泛应用,使网络化生活成为常态,它们构筑起一个与现实社会同步运行、相融与共的虚拟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逐步形成带动了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网络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网络文化发展目前表现出以下现象:网民的整体规模较大,城市网民居多,乡村网民增长明显,“网民年轻化、学生化、中低收入居多,在网民数量和网络普及率方面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南方大于北方的布局”[4]。网民群体偏向年轻化,易受大环境影响。基于此,研究中国网络文化发展,探究其发展的规律、特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2018年3月11日,笔者基于CNKI全文数据库,以“网络文化”为主题(精确匹配)进行检索,限定期刊年限为“2008—2017年”,期刊来源类别为新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经过认真筛选共获得616篇文献,并以download_N.txt(N为自然数)为格式将其全部下载,作为 CiteSpace V分析的数据基础。同时,为了更加全面地说明问题,在理论分析中也适当参考了部分其他期刊的与网络文化研究密切相关的论文。

(二)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的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主要用来挖掘某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5]本研究采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 V软件[6]对“网络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将海量的文献转化为知识图谱,绘制国内作者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和研究趋势图谱,以探索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呈现该领域发展新态势,[7]从而促进网络文化研究的科学化发展。

二、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文化研究年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的历时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速度等动态演进过程。[8]基于此,本文统计了2008—2017年网络文化研究年发文量(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8—2017年关于“网络文化”的科研文献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发文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

第一,2008—2012年发文量处于较高水平。其中2008—2009年,发文量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中国网民突破25亿,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同时由于2008年中国互联网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网民对网络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高,网络文化研究发文量在这两年持续上升,达到近10年网络文化研究的第一个小高峰。2011—2012年,发文量再度升高,主要是因为2012年中国网民数量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整合发展以及网络视频等社交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重要影响。

第二,2013—2017年发文量呈现下降趋势,不但高质量文献寥寥无几,而且年发文量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学界對网络文化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探索还不够深入,致使该领域的研究相对分散,基础理论相对薄弱,急需新的理论和实践突破。

从整体而言,该领域相关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探索和研究的力度,进而推动对“网络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

(二)网络文化研究相关作者分析

笔者运用CiteSpace V软件,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8—2017,节点类型选择Author(作者),其余保持默认,运行后得到相关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连线的粗细代表作者合作程度的大小。[9]图2中共产生46个节点和1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2 6,可以看出大部分作者还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但也形成了以“解学芳”“吴克明”“吕福玉”“李文明”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其中“解学芳”居于首位,“吴克明”“吕福玉”“李文明”“臧志彭”位列其后。以“解学芳”为中心的团队较为突出。该学者长期从事网络文化产业研究,自2007年以来,在《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学研究》等杂志上公开发表《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技术创新驱动的缺位与突破》《政府主导的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构的逻辑演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绩效与文化消费生态研究——以上海为例》等学术论文40余篇,在网络文化研究领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为了使网络文化研究全面发展,建议相关作者之间加强合作,以促进对网络文化的长期深入研究。

(三)网络文化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笔者运用CiteSpace V软件,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8—2017,节点类型选择Institution(机构),其余保持默认,运行后得到网络文化研究相关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

由图3可知,我国共有36个机构从事网络文化研究。从研究机构的发文量来看,排名前十的机构分别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10)、“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6)、“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6)、“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5)、“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4)、“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4)、“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3)、“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3)、“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网络文化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且主要以一些高校的政法、人文或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其中“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节点最大,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贡献最为突出,该单位的“吴克明”是最高产的作者。由图3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是网络文化方面的主要研究力量,尤其是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等单位对网络文化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在论文数量、基金项目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总体而言,网络文化研究的核心机构发文量所占比例较低,机构发文主要以单篇发表量为主,发表机构较零散,机构之间联系不紧密且合作不多,不利于网络文化深度研究的开展。

(四)网络文化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笔者对CiteSpace V搜索到的关键词进行了归纳总结,寻找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对高频关键词进行了归纳分析,下载了这一领域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进行阅读,以把握网络文化的相关研究热点。通过对2008—2017年网络文化研究关键词文献的搜索形成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和关键词频次统计表(见表1)。

通过综合分析图4和表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近 10 年网络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理论为基础,构建网络文化时代体系

由表1可知,“网络文化”(386)、“影响”(25)、“建设”(21)、“网络”(21)、“对策”(18)、“文化”(8)、“互联网”(8)等出现频次较多,表现出较高的中心性,构成了网络文化研究的高频基础词群。由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网络文化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对这个高频词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文化研究与时代主题保持一致,网络与文化密切相关,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在网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文化也为网络发展指明了方向。

(1)对网络文化的深度剖析

当前学界主要从文化、技术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概念界定。

如早在1999年匡文波博士就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10]近几年曹学娜主要从网络文化存在的形态角度提出网络文化是数字文化也是信息文化的观点。[11]在对网络文化进行概念界定的同时,也不难发现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王璐从时代特征角度分析了网络文化具有开放的网络文化体系、平等的参与机会、迅速的内容传播、松散的网络制约机制的特征。[12]网络文化自身的特质,必然对人、对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带来双面影响。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弱化了个人对社团的依赖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参与方式,使老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新知识的反向价值导向成为可能,凸显出人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自主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活动形式。[13]周成龙意识到网络文化容易导致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淡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导致认同危机。[14]网络文化理论研究,对当今时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秀萍指出网络文化促进了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促进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拓宽了我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15]

(2)对网络文化的全面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当代网络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境。我国当代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从网络文化内容角度看,网络文化内容参差不齐,虚假信息、低俗文化泛滥。如郁万亮认为色情、暴力等信息泛滥,严重影响了网民的身心健康,扰乱了社会秩序。[16]二从网络文化管理机制角度看,当前网络文化管理主要依靠政府,但并未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并不完善。三从网络法律法规角度看,當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网络犯罪比例逐年攀高,尤其是高学历青年网络犯罪率较高。四从网民角度看,网民受教育程度不同,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低,反动势力的干扰破坏及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网络管理不善或网络管理者不作为的原因,但与一些网民道德素养、民主素养、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的缺失也有莫大的关系。学者在总结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主要应从法律建设、监督管理、预警处置等方面解决当前存在的困境。如任冠庭从法理学角度认为法律的价值在于秩序、公平和自由,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律作保障,网络环境秩序与安全也不例外。[17]葛宁、黄忠伟从畅通机制、保护机制、动力机制、扩散机制、互动机制、引导机制、回应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多学科视角下的网络监督机制。[18]目前,由于网络文化出现时间较短,对它的整体研究还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理论,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过,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相信会有更多的学者加入网络文化的研究中。

2.以教育为根本,促进网络文化与高校的深度融合

由表1可知,“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频次分别为46、33、30,且中心性均居于前列,这表明这些关键词在网络文化的研究中受到党政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大学生是主要的、活跃的、集中的网民群体之一,因此,大学生与网络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网络文化发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4%,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处于高位。[19]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难免会出现误判、盲从现象,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和消极影响,[20]要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当前学术界主要从社会、高校、学生、家庭四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同时学界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网络政治文化的培育;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网络精神文化的培育;三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网络制度文化的培育;四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21]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对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都具有重要影响,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22]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该方面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相关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在部分高校并未受到重视,学校教育仍不能达到与时代发展完全契合,实践效果还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网络文化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网络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者具有共同性,而且相互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更多地传播正能量。

大数据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文化治理的融合,是保障我国网络文化秩序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战略。[23]为了让网络文化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创造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产品;其次提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服务;最后开展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活动。[24]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实施有效的策略以促进网络文化发展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在网络思想道德建设中尤其要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规范大學生意识形态教育。[25]要坚持一元指导、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引领理念,加强舆论引导以及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阵地等。[26]新时代背景下,应从实际出发探究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从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系统分析,促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并且能够健康发展。当前学界对于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仍比较笼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很多层面,而从具体概念出发进行研究的仍比较少,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对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热度不会降低。

4.以网络文化为主导,提升文化产业软实力

网络文化具备娱乐消费的功能,且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必然能带动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网络文化产业日益突出。网络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同时兼具虚拟性与现实性,是网络技术的产物。[27]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两大趋势:第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如传统的新闻、广播等文化产业借用互联网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第二,网络文化产业是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全新文化产业,如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网络信息服务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研究也向多方面发展。目前,学者们大体上从产业结构角度、消费功能角度、经营模式角度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了分类研究。[28]同时与网络文化产业主题相关的研究包括:宏观方面,致力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产业研究,主要着眼于地方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如暨南大学的周轶昆对广东地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微观方面,聚焦于中小企业网络文化产业研究,如对创造可观利润的网络游戏企业的研究,对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应用以及个人网络文化产品的研究等。虽然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赵普光和李凌汉认为,产业结构单一、创意性文化内容开发不足、消费者对网络文化的认知深度不够、网络文化经营和管理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29]网络文化与经济、政治等密切相关,要使网络文化产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对其进行产业管理很重要。

刘雪梅从创新管理制度方面提出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网络人才队伍等,以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30]图4显示“网络文化产业”是节点较大的关键词,由此可知,网络文化产业对网络文化未来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正在悄然崛起,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数字化”产业,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产业的生命,网络文化产业的创新进步必然推动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

(五)网络文化研究趋势分析

运用 CiteSpace V软件绘制前沿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来寻找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有助于捕获该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近10年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网络文化的研究内容和视角也有所创新。图5是近10年网络文化研究趋势分析图。

由图5可以看出网络文化研究变化趋势:

第一,自2008年以来,网络文化研究的时区变化主要围绕“网络文化产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网络文化”等展开。许多学者重视将网络文化研究与经济、政治发展相结合,这为网络文化研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另外,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群体力量,同时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要重点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谐的网络环境、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二,自201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设立到2012年国家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更加重视网络管理,学者们多从“网络文化安全”“网络文化管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领导权”等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研究。

第三,自2014年以来,随着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国家政策更偏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数据的管理使用,“马克思主义”“学校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产业”依旧受到学界关注,对其研究的热度逐步回升。

第四,“网络文化与全球传播”“网络文化区域性特色”以及“网络文化教育改革”等关键词也备受关注。近年来又出现了“一带一路”“孔子学院”以及新时代新问题,“网络文化全球化发展”以及“网络文化教育改革”等是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

第五,前5年的研究“网络文化”研究热度最高,后5年的研究则更加多元化,呈分散的状态。这反映出当前网络文化若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发展,需要相关学者在加大研究深度的同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结语

文章以网络文化为研究对象,以CSSCI 收录的近10年(2008—2017)的筛选文献为来源,对全国范围内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分别从年发文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和未来研究趋势五个角度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网络文化研究的年发文量情况来看,前5年发文量虽处于下降状态,但分别在2009年和2012年出现短暂的小高峰,而后5年的发文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第二,从网络文化研究的核心作者来看,国内网络文化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其中解学芳、吴克明、吕福玉、李文明、臧志彭等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但在网络文化研究方面出现的学科带头人仍然不多,规模较大的研究团队较少。

第三,从网络文化研究机构来看,网络文化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目前网络文化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聞与传播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这说明了这10个研究机构在网络文化研究领域占重要地位。

第四,从搜索到的高频关键词来看,网络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二是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是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网络文化与文化产业。这说明这些方面是大多数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反映了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中人的思想品格形成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从网络文化研究趋势分析来看,该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主题内容较单一、研究基础较薄弱。近10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已达到上千篇,但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等几个方面。不难发现,网络文化全球化发展、网络文化现状及环境分析、网络文化教育改革等方面,将会成为国内网络文化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

总体而言,中国网络文化的研究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化推进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网络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研究网络文化的发展,不仅要认清研究现状,也要加强创新,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发展之路。这要求我们,不仅注重对网络文化自身的概念、特点、规律等的研究,还要注重借鉴国外网络文化研究的经验,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注重与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相联系,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主体相协调,尤其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31],从而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创新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式,推出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化主题活动,以丰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4-07-16)[2018-08-29].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0906/P020120709345360848110.pdf.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4-07-21)[2018-08-29].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2018-08-29].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P020180820630889299840.pdf.

[4] 王树亮.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3.

[5] 刘艳华,华薇娜,袁顺波.全球重要信息计量学家的可视化分析——以作者共被引为视角[J].情报杂志,2012(1): 75-81.

[6]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7] 马楠,官建成.利用引文分析方法识别研究前沿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06(4):110-113.

[8] 陈辉,陈力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39(7):58-89.

[9] 陈悦.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4-85.

[10] 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16-17.

[11] 曹學娜.网络文化研究综述[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2):120-122.

[12] 王璐.浅议新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文化[J].科技信息,2014(3):14.

[13] 苏振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的网络文化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09(8):5-9.

[14] 周成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6):37-39.

[15] 成秀萍.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与应用价值[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85-91.

[16] 郁万亮.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化研究,2015:89-90.

[17] 任冠庭.从法律视角浅析政府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环境管理[J].法制与社会,2014(1):199-200.

[18] 葛宁,黄忠伟.“网络监督专区”助推反腐倡廉[J].党政论坛,2013(10):46-48.

[1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3-05)[2018-08-2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P020180305409870339136.pdf.

[20] 曹毓民.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74-77.

[21] 宋元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80-300.

[22] 严琳.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4):86-90.

[23] 赵建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治理的大数据策略探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11(6):105-106.

[24] 孙英臣.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大众文艺,2014(16):263-264.

[25] 赵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J].高教论坛,2015(12):32-34.

[26] 虢美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5):40-44.

[27] 赵辰光,张雪,夏薇,等.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98-100.

[28] 王晓兵.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综述[J].文化软实力,2009(9):46-49.

[29] 赵普光,李凌汉.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9):44-47.

[30] 刘雪梅.创新管理机制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河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社会科学论坛,2011(3):245-249.

[31] 仝泽民,陈烨琳,魏金婷.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7-101.

责任编辑:赵 玲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