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学科地位及建构论略

2019-06-18王书亭吴易曦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学科建设大学英语教学

王书亭 吴易曦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标示着中国语言教育战略的重要调整和转向,不仅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英语学科地位研究带来新契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吸收了前期大学英语学科地位研究的相关成果,赋予新时期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新属性,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内部建构与人类学科建构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学科建设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学科构建成为可能。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教育;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9)02-0087-06

一、引言

中国大学英语学科地位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引起广泛关注,既有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屋建瓴,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有学术界的百家争鸣,据“知网”不完全统计,全国就相关主题发表研究论文270余篇。但时至今日,相关问题的研究仍不尽如人意,相对于全国不断推进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外语教学学科的缺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乃至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1]

“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是该考虑建立自己学科的时候了。”[2]

“大学英语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必须解决学科属性和地位的根本问题。”[3]16

前期大学英语学科地位研究主要围绕3个热点:第一,大学英语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主要涉及大学英语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问题;第二,大学英语的学科归属问题,主要涉及大学英语教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合法地位”,比如所属学科门类和级别等;第三,大学英语学科地位的本体论问题,主要涉及大学英语作为独立学科的内部理论建设问题,包括基本属性、理论范畴、基本概念、逻辑体系与内部架构等。

大学英语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仍然是中国大学英语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界至今尚没有统一认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时代特征和崭新属性,教学内容上正在超出英语语言内部体系,社会功能上正在突破英语语言教学的基本范畴。大学英语教学所发生的结构性、系统性变化已影响到大学英语的传统定位,大学英语学科地位的理论研究亟待推进。

对于大学英语学科归属的探究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从未中断过。应用语言学、教学法、外语教学论、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外语教育语言学、外语教育学等都曾经作为大学英语学科归属的理论依托。由此看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浓厚的语言学情结”[3]17。但实践证明,语言学的理论支撑似乎没能很好地解决大学英语的学科地位和归属问题。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超越了语言学范畴而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以大学英语的教育功能拓展为切入点,从教育学的范畴探求答案。

对于大学英语学科地位的本体论研究是目前理论研究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对大学英语的学科定位、学科归属,甚至对“大学英语”概念本身等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直接影响从本体论角度对大学英语内部进行学科层面上的探究与界定。目前,一些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如命题、概念、属性、范畴、逻辑关系、理论架构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大学英语“学科建设理论层面尚有层层迷雾,操作上还存在摇摆”[4]。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本体论探究,进而剖析大学英语的基本理论命题、根本属性,并以此为基础重新科学定位大学英语教学,对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也大有益处。

面对大学英语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落后的局面,《大学英语教学指南》①(以下简称《指南》)作为国家语言战略和语言教育政策调整的标志性文件,它的推出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指南》吸收了中国大学英语20多年改革理论和实践上的成果,阐释了新时期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属性,承载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使命,明确了新时期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功能,对下一步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引领和规范作用,也为深入开展大学英语理论研究提供了宽广平台和有力支撑。

二、大学英语教学新属性与“中国大学英语教育(CEEC)”概念的提出

(一)《指南》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新属性

《指南》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键时刻推出的一个标志性文件。它战略性、纲领性地规定了未来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的基本走向,回应了长期以来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界所出现的各种争论、质疑和迷茫,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规范、标准,打造了宽广的平台,使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回归本元,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重新定位,并根据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属性、新特点,确定新的大学英语内容体系、组织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指南》赋予大学英语的新属性主要有六个方面。

① 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1.首次将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有“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5]的表述。而《指南》则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提升和突破,首次明确指出“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到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高度,并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重新审视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把为高校大學生提供优质的外语教育上升到了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把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上升到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高度。“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6]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大学英语改革重要的目标和现实依托,对巩固提高大学英语的学科地位大有裨益。

2.首次拓展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社会功能

《指南》另一重大突破就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大学外语教育”的理念,把大学英语首次从“教学”上升到了“教育”的高度,赋予大学英语崭新的教育功能,是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变革,意义深远。

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拓展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多元化趋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然体现,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实现新的拓展功能,仅依靠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和现有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很难从内部完成,需要有理论和实践多个层面的提升和突破,取得更广泛的学科理论支撑和实践成果。

将大学英语教学上升到“大学英语教育”的高度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契机。因为这个提升扩大了英语教学的范畴,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为实现大学英语新功能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和空间,使大学英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人类教育学的范畴,得到丰富的教育学理论支持,并最终作为一个分支进入“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轨道。因此,实现从“大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育”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7]也使大学英语具备了自然的教育属性,“大学英语教育”概念的提出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3.首次把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传统的课程建设规范性文件,其关注点基本围绕课程本身,很少涉及课程以外的东西。而《指南》则有了很大突破,其关注点不仅涵盖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还涉及大学英语教学的行为主体——高校、学生和大学英语教师,触及“大学英语非学科地位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8]及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

将教学管理、学生教育和教师发展摆到了《指南》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体系化新要求。这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次重大结构调整,使大学英语具备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崭新思想内涵和宽阔视角,为实现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4.首次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用于指导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用于指导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指南》的又一理论和实践创新。《指南》强调:“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这一要求的提出,

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的过渡,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元,提供了理据;从实践上丰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使英语“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可能,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拓展有了很好的机制保证。

5.首次明确了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

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学界早有共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都有明确描述,《指南》中也延续了这个观点。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征虽然多年受到关注,但真正被系统性地写进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将其与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相提并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南》却是首次。这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一次重要提升。《指南》指出,“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跨文化教育”,“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指南》还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些内容体现了《指南》对大学教育本质属性、基本功能和基本规律的尊重,是一个全面的、深刻的科学认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实现跨文化教育功能,标志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思想和理念有了很大的更新和转变,对完善大学英语教育功能、丰富大学英语教育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6.强化了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满足个性化需求和特色化教学的思想

三级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已经被提出,在《指南》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分级目标的安排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其中,第三级“发展目标”的设定有了重大调整,引人关注:一是要满足“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要”,二是要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多元需求”,三是要落脚在学术英语上。《指南》既考虑到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差异化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又体现出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思想,实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的一次重要突破。

(二)“中国大学英语教育(CEEC)”概念的提出

由上述六个方面新属性可以看出,《指南》视阈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将呈现三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构成“中国大学英语教育(CEEC——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概念的主要理据。

1.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新高度

《指南》突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教育政策须和国家语言战略的整体目标一致。”[9]79《指南》视阈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被上升到空前的国家语言战略历史新高度。大学英语被用于“积极构建国家语言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9]77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涉及的人数众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影响广泛,史上罕见,产生了重要社会价值,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最大的“外语学习共同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象”。这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大规模外语学习行为本身就具备了显著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新跨度

《指南》体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转变和拓展。

根据《指南》的相关要求,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将完成新的历史拓展與跨越。主要表现在大学英语从“教学”到“教育”的社会功能的拓展上。功能变化要求教学内容也发生相应变化,在大学英语教学框架内将完成从语言到文化、语言到专业的跨越,实现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学生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渡、衔接、交叉与融合。在当今大数据网络时代,

随着大学英语社会功能的拓展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会引起相关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应改变。

要实现如此重大的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必须有更宽广的平台、更系统的理论、更完善的机制。

3.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新维度

《指南》突破了大学英语的存在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英语处于以四、六级统考为主导的单维模式,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单维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指南》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在体系上呈现良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过程上呈现良好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为大学英语多模态发展创造了空间,符合学科的基本属性和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符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普遍规律。

同时,多维度、多模态的发展模式也为大学英语实现新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模式和机制很难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随着《指南》的颁布,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功能、内容、理念、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变需要更广阔的平台和理论支撑,加强大学英语学科建设势在必行,是否可以将“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提出已引起学界关注。如果能够在学科高度上对未来大学英语进行研究,不仅对深化我国大学英语改革有帮助,而且也是积极响应习近平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10]15的号召,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10]22大有帮助。

三、“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学科建构

(一)“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学科建构的基本条件

人类获得的科学知识要想发展成为学科,必须达到有关学科的基本要求,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明确的建构,且建构体系的内部要有严密的逻辑。总体上来说,“学科是知识体系、规训体系和组织体系相结合的产物。就知识体系而言,学科是由概念、判断、命题、理论等组成的符号系统;就规训体系而言,学科是规限知识生产和训导学科新人的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的集合;就组织体系而言,学科是社会支持和认可的特定的建制形式。”[11]1以上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学科三维框架图(如图1)。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需要有成为学科的充分理据和现实必要,还必须满足学科构建的内部框架要求,有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组织体系和规训体系。

(二)“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学科建构的契合

1.“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知识体系

知识的产生、验证、积累、发展构成了人类学科产生、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角度看,学科首先是知识体系,是由概念、判断、命题、理论组成的符号系统。”[11]2依据《指南》,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导向的“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知识体系的基本构建是十分明确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基础性通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过渡性学术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综合性通识教育知识与技能。

在学科层面上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通常,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有两个模式,一个遵循经典的学科范式,另一个崇尚现代的学科理念。经典的学科范式是“将学科分为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通常由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知识元素构成”[12]。注重的是知識体系之间的界限和研究对象的特定性与排他性,要求有研究方法的独立性,致力于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和完整性。而现代学科理念则根据学科发展的动态属性,承认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交融性,允许研究对象的交叉和研究方法的共享,认为知识体系的复杂化和理论范式的多元化是现代学科发展的新特点,不再以独特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学科成熟和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而是以社会需要作为学科演化和发展的动力,以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综合性主题为研究对象,广泛利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学科划分的标准主要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实践目的所决定。[13]

结合上面的论述和中国大学英语改革实践可以看出,“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更符合现代的学科理念,不苛求研究对象的独立性、排他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不断探求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新知识、新方法,推动学科内部的知识创新和方法改进。现代学科理念不仅为“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也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规训体系

从学科内在属性看,“规训”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规训”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学科的角度提供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高度制度化的知识生产形式,通过学术组织和大专院校依据排他性的方式,与其他机构组成各种学术社群,掌握着各种资源和权力,左右着学科发展的方向,这其实是社会控制和规调方式的一部分”[14]。建设学科规训体系的目的就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为学科发展提供一种“规范化”的保障,让学科按照一种应该有的状态和方向发展。“作为规训体系的学科,其本质上是一种规限知识生产和训导学科新人的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的集合。”[11]2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科的规训体系具有一定的引导性、约束性和强制性。学科规训体系的建设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安排,一个是教育实践。制度安排是顶层设计,是主导意识的具体体现,可以是政治的、行政的,也可以是学术的、权威的,既可以来自于学科内部,也可以来自于学科外部,总体上是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变化的体现。教育实践是操作层面,是制度安排整体框架下规训体系持续发挥作用的具体操作过程。它的整体运作是在学科内部进行的,是学科为保证自身发展而进行的学科内部规整与约束,其核心作用是通过教育实践不断规训学科新人,实现学科传承与发展。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在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形成了良好的积累与规范,促使大学英语教学不断发展、成熟、壮大。其过程中始终蕴含不断发展完善的规训元素,为“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学科规训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使“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学科建设变得科学、可能。

从制度安排角度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多年来一直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部署不断调整和展开,是国家高等教育战略方案的具体落实。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是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内设的教育研究专家咨询机构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在落实层面上主要是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主要标志和规范,通过确立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设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约定课程设置框架、规范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改革评价机制等手段,对全国范围内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的规范,制度安排的规训作用得到了良好的发挥。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较为丰硕。在国家系列文件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及其改革工作20多年来蓬勃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围绕国家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要求,积极投身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深入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造就了一支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和奉献精神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保证了大学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从学科建构来说,“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学科规训体系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其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规训作用。

3.“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组织体系

学科组织体系的建制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学科的外在建制,也就是学科的社会建制;二是学科的内在建制,也就是学科的观念建制。学科的社会建制大体上包括各级管理部门、学会、专业研究机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及相关院、系、专业等。学科的观念建制主要指学科内在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11]2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科组织体系的社会建制发展是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其组织规模、系统化程度、组织影响力、组织行为效度等方面的成就在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领域都是不多见的。有效的社会建制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不断取得进步的基本保证,也是今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进一步成效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英语学科内在建制的发展,目前尚薄弱,业已建立起来的部分标准和规则还停留在教学层面上,尚未全面提升到学科的高度,其系统性、完整性、约束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些缺失和不足并不影响组织体系正常发挥作用,因为作为学科的本质属性,学术标准和规则的产生较之于实践总是呈现一定的滞后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行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年已经形成了合理成熟的行为架构,此架构符合人类学科的基本架构,是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上升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学科高度的科学理据。

四、结语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其规模和影响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呈现明显的“中国特色”。《指南》赋予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社会功能和时代特征,使得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上升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学科高度变为可能,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走上学科建设的轨道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指南》视阈下我国大学英语新属性、基本架构与人类学科基本属性、架构的契合意味著,在强大的社会需求下,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上升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学科层面,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作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育学”学科皈依已经可行。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改革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3-20.

[2] 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46

[3] 辛广勤.大学英语是不是一门学科——大学英语学科属性的宏观思考及其他[J].外语界,2006(4).

[4] 赵文华.论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2):29-35.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

[6] 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学刊,2013(6):90-96.

[7] 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37-144.

[8] 张艳,许竹君.论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4-128.

[9] 谢倩.当代英国语言战略探析及借鉴[J].外语界,2015(4).

[10]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 赵军,方子帆,何伟军.学科危机与学科突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

[12] 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8.

[13] 张应强.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49-61.

[14] 华勒斯坦,儒玛,凯勒,等.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1.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育学科建设大学英语教学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