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内涵、理论品格及价值特色

2019-06-18郝儒杰

理论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时代内涵

郝儒杰

摘 要:精准扶贫政策是在我国推进扶贫开发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决胜全面小康的使命担当以及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其理论品格主要体现为问题导向、理论贡献、内容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价值特色主要体现为方向精准、普惠广泛、操作规范等,为世界了解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就和前景打开了一扇“思想之窗”。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时代内涵;理论品格;价值特色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5-003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多次就贫困治理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1]。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这五年来,我国有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2]3,在贫困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当前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内生动力不强、深度贫困堡垒没有完全攻克等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实现“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3]83的奋斗目标,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加强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内涵、理论品格和价值特色的阐释和研究。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

人民群众是精准扶贫政策价值选择的“动力源”和“度量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需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全会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2]19,要从人民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精准脱贫的动力源泉,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力度,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是“全面”,关键在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评判和检验精准扶贫成效的度量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全面。”[3]7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3]63。人民群众永远是“考官”,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合格。在各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考核验收中,把“满意度”全部纳入了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习近平强调,“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3]85所以,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就是全面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价值选择的全过程。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需要。

(二)决胜全面小康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幸福,决胜全面小康作为使命担当,十八大以来,先后到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等革命老区考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突出强调每一位党员干部决胜全面小康的使命担当。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3]79,要精准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在实践中,将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和贫困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帮扶单位与贫困地区、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东部地区与贫困地区三对关系的相互作用、有效互动、协调统一。既有宏观领域的把握,又有空间地区的联动;既有微观组织的集体帮扶,又有贫困个体的个别结对,方向一致、环环相扣、有机统一,确保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推进。

(三)加强党组织在脱贫一线的核心力量

加强党组织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的核心力量,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4]159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20。再一次将党组织的力量、地位和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通过向贫困地区下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量,进一步夯实了党的基层基础,锻炼了队伍,凝聚了人心。事实证明,没有一个过硬的党组织,脱贫攻坚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加强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并不是让贫困村党支部一枝独秀、孤军奋战,而是重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各方社会组织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力量,增强党员队伍凝聚力和对基层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号召力,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有个好支部”。实践表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是接近,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领导地位就越需要强化;深度贫困堡垒越是“牢固”,基层一线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就越需要增强。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论品质

(一)问题导向的实践性

精准扶贫政策精准回应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原始要素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异化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事实上,这些不平衡性的特征与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性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我国绝大部分贫困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缓慢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才导致了同一时期内各个地区在发展程度上的不平衡性。这些“不平衡不充分”因素,决定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主体、实践导向和实践路径的特殊性。对此,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回应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方式和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准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二)理论贡献的原创性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既包括劳动力水平低和内生动力不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难度大等问题,也包括在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不到位不精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效破解,需要创造性的政策理论指导,“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3]84精准扶贫政策能够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着强大的时代感号力、理论引领力和理论指导力。精准扶贫政策从新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發,开启了带领全国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伟大实践,实现了精准扶贫政策顶层设计创新和脱贫攻坚实践创新的重大飞跃。精准扶贫政策这一原创性理论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研究中国扶贫课题、创造中国扶贫开发理论的光辉典范。

(三)内容方法的系统性

精准扶贫政策包含的内容方法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强大系统。首先,“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相统一。精准扶贫是帮扶主体见之于帮扶客体的实践活动,将帮扶的主体、客体和桥梁有机统一起来。其中“扶持谁”是精准扶贫的客体(对象),“谁来扶”是精准扶贫的主体,“怎么扶”则是联系精准扶贫主体与客体(对象)的中间纽带,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为“三个明确”:一是明确了帮扶的客体(对象),成功解决了“帮扶谁”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第一步,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3]84,精准识别帮扶客体(对象)的基本情况,帮扶客体(对象)精准明确,实现了帮扶的客体精准、对象明确。精准锁定帮扶的客体(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精准扶贫的方向和目标能否精准对应和精准实现。二是明确了帮扶的主体,精准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帮扶主体在整个帮扶过程中起着原动力的作用,明确主体、精准发力,把帮扶的主体(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党员干部)的责任、范围、事项精准明确,事关精准扶贫成败。三是明确了帮扶的桥梁和纽带问题,精准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也就是“实施‘五个一批工程”[3]85。“怎么扶”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作用,是精准扶贫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整个精准扶贫实施过程的润滑剂,这个润滑剂就是“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具体来讲就是“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3]84。这样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帮扶的主体、客体和桥梁的精准对应,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协调、有效互动的统一系统,形成了精准扶贫各系统要素之间的有机统一。其次,物质投入与精神激励相统一。精准扶贫的物质投入,主要就是人、财、物等有形的扶贫要素的投入,充分发挥人、财、物等物质要素的积极作用,形成帮扶合力。从人的要素投入上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从财和物的要素投入上看,就是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3]88,构建有效作用的物质要素投入系统,最后形成强大合力。精准扶贫的精神投入,主要就是人的意识方面的投入,也就是“智”和“志”等无形的扶贫要素的投入,起着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3]85旨在发挥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授人以渔”[5]217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意识、致富意识、发展意识,让贫困群众逐步增强开放发展的动力活力,有更多的“获得感”。最后,全局统筹部署与具体规划模式相统一。精准扶贫政策,既有全局谋划,科学部署,又有精准帮扶环节的具体规划,都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效统一的体系。在全局上,具体体现为精准扶贫的整体统筹和全面部署,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全面联动工作机制,确定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整体目标。在具体规划上,则更加注重帮扶模式的优化与设计,提出“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重点,把贫困老年人、残疾人等作为群体攻坚重点”[5]5等具体模式和目标。正是精准扶贫的全局统筹部署和具体规划模式的有效运行,形成系统合力效应、整体推进。

三、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特色

(一)方向精准,有很强的针对性

精准扶贫政策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价值特色之一,就是方向精准,针对性强。从精准帮扶的对象来看,明确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作为帮扶对象,而不是不明对象的“大水漫灌”,通过摘帽的方式来销户设卡,确定哪些人和哪些地区是扶贫的对象。从精准帮扶目标来看,不是只搞蓝图式的模式描述,而是明确了每年的脱贫任务,明确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从帮扶的手段来看,因地制宜,施行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等方式,通过“五个一批”“六个精准”①的扶贫方式,切实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中,尤其注重理论、方向,注重从精神领域、认知水平方面来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动力、脱贫信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方向精准、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一价值特色贯穿于精准扶贫政策发展的全过程。“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3]90不仅对精准扶贫的领导干部在理论水平上有要求,而且还关注到了精准扶贫的对象,尤其是注意到精准扶贫对象的思想认识状况。习近平特别指出,“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3]90为了确保精准扶贫的方向精准,精准扶贫更有针对性,研究精准扶贫对象尤为重要。推进精准扶贫,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也不只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事情,更加“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3]90。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突破,就是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神力量激发起来,壮大和凝聚了精准脱贫的物质能力和思想动力。

(二)普惠广泛,有很大的覆盖面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精准扶贫、扶贫开发放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全国各地都把精准扶贫政策贯彻到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全过程,集中表现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覆盖面。首先,涉及地域宽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了精准扶贫的脱贫目标和要求,重点是深度贫困地区,进而有步骤、有战略地在全国范围内逐渐铺开。习近平先后调研了全国11个特困连片地区,分别在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等地主持召开了座谈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批示,确保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实惠。其次,涉及行业领域广。实践中,将精准扶贫的任务、目标、对象和方法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结合起来,理念上精准贯彻,方法上综合推进,实现在扶贫与教育、扶贫与医疗、扶贫与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与党建、扶贫与生态、扶贫与社会保障、扶贫与社会力量、扶贫与文化、扶贫与干部教育培训、扶贫与企业、扶贫与单位等多领域的结合,“举全党全社会之力”[5]2探索和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精准扶贫经验和成果。最后,涉及的人群广。精准扶贫政策高度概括融合了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各个人群,广泛参与。从职业身份上来看,有教师、学生、医生、农民、企业家、公务员等人群;从政治身份来看,有党员干部、党外人士、国际友人等群体;从社会参与方面来看,有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群体,这些主体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把自身的优势同精准扶贫的对象(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特点、致贫原因、帮扶措施以及帮扶力度等进行了有效地衔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帮扶的人群的角度来讲,他们更加了解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体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际,提升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早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三)责任明确,有很高的可靠度

精准扶贫政策把可靠度放在了突出位置,把明确责任放到了重要位置,把统一思想认识作为首要前提。实践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務,始终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全程,不断夯实脱贫攻坚战的政治基础。首先,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考核监督评估机制。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倒逼干部作风的转变,切实提高考核评估质量和水平,切实解决基层疲于迎评迎检问题。其次,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强调加大督查巡查力度,集中力量解决扶贫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再此,在精准扶贫实践中突出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健全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完善阳光扶贫、廉洁扶贫机制。坚决依纪依法惩治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行为。最后,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强化制度执行和考核结果的应用。尤其是对于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严肃问责,确保精准扶贫实绩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四)操作规范,有很好的示范性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一个都不落下,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精准扶贫政策在实践中就理论意识、方式方法、帮扶态度等都做了要求,各地也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首先,重点突出精准扶贫政策的一个总的要求,就是“全程精准”。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全过程都要精准”[6]。从脱贫攻坚的提出,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再到干部考察、脱贫验收的各个环节,涉及政府、社会组织、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帮扶队伍、国有企业等多个主体,突出强调政策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帮扶责任精准、脱贫方法精准、原因分析精准、帮扶内容精准、脱贫时限精准、考核方式精准等多个维度,实现全程精准、又贯彻始终。其次,突出强调精准扶贫的操作方法,具体可行,操作规范。从精确识别看,各地都是根据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先由村民填申请表,然后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评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选、公示,最后确定。从精确帮扶看,具体操作也非常规范,要求做到 “六个到村到户”②帮扶措施。从精确管理看,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扶贫项目库、扶贫专家库,明确省、市、县三级分别该承担什么任务和权责。最后,更加注重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应用。精准扶贫政策非常重视人的思想认识对精准扶贫实践的指导作用。比如1988年习近平曾调研了闽东九个县和相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针对“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艰难”[4]159等问题,注重精准扶贫的政策适用,将就业政策、医疗政策、教育政策等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在当前的精准扶贫过程中,这种由点到面、解剖麻雀、典型带动的做法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总任务、总目标,在推进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方向、涉及面、可靠度和示范性方面,进一步彰显了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特色。无论在方案的设计,还是具体的实践环节,都彰显了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系统,为世界了解我国的扶贫开发成就和前景打开了一扇“思想之窗”,也为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注释:

① 六个精准,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② 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EB/[JP2]OL].中国青年网. http://news.youth.cn/jsxw/201806/t20180614_11644072.htm.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摆脱贫困 [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

[5] 高选民,刘永福,时玉宝,苏国霞,黄承伟.新发展理念案例选 脱贫攻坚 [M].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6] [JP3]习近平.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 [EB/OL].新华社. ttp://www.gdfp.gov.cn/fpyw/jdxw/201703/t20170309_[KG-1mm]826047.htm.

【责任编辑:梁 钧】

猜你喜欢

时代内涵
我国体育文化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影响因素
论儒家“自强不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及其时代内涵
“中国梦”的时代内涵解读
魏晋风流的时代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