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城镇利益主体适应性问题分析——以宏村镇、汤口镇为例
2019-06-18银马华杨万明
银马华,王 群,杨万明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0 引言
当前,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14年12月安徽省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2015年安徽省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新时期多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旅游小城镇因其在产业、就业、生态、文化、形象等方面的综合效应,以旅游产业的植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着旅游小城镇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对小城镇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产生多重扰动且不断加深,从而增加了系统的脆弱性和复杂性。面对旅游对小城镇的外部扰动,探讨小城镇各利益主体对这种扰动是如何响应和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适应性起源于自然科学中的进化生态学研究[2]。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是描述系统对干扰的关键术语[3,4]。国际恢复力联盟发起的社会—生态系统整合研究理论强调增强系统的适应性,降低脆弱性是保持系统可持续的关键[5-9]。目前关于适应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脆弱性理论和社会—生态恢复力理论,脆弱性理论框架下适应性偏向于强调系统提前应对压力或者变化的能力,以及做出的调整和响应,更强调行为主体或行动者的行为过程或行为动态[10];社会—生态恢复力视角下的适应性则将其作为调控系统中人类要素和环境要素关系的主要途径,更强调系统应对变化和协调要素之间关系的能力[11-13]。基于以上阐述,在借鉴相关研究基础上[9],论文将适应性理解为一种行为过程即在旅游发展条件下,行为主体结合自身已有资本,根据旅游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做出的调整,从而应对旅游发展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压力;将适应力理解为行为主体的适应能力即面对旅游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可用的自然、人力、物质、社会、金融等本要素,是适应性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
国内外学者多是以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和脆弱性两个视角,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系统或行为主体适应性[14]。从研究内容来看,适应性研究由概念、内涵及评价方法等理论研究逐渐走向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农户适应性研究及社区适应性评价等案例实证研究[4,11,15-17];就研究尺度而言,适应性研究呈现出宏观趋向微观的态势。早期适应性研究多关注于全球变化背景下,全球、国家或区域人类系统的适应能力和适应过程[2,18];随着适应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社区和利益主体微观视角的适应性研究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比如基于农户层面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19]、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户对政策的适应性研究[20]、乡村农户对旅游发展适应性研究[21]等。已有的适应性研究相对成熟,为论文提供了丰富且重要的启示,但当前国内外关于适应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研究,如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2];新型城镇化、旅游发展背景下人类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适应性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以农户为适应主体研究对旅游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农户的适应机制[9]、适应模式[21]、对农户生计的影响[22]等,通过对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性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为进一步研究适应性影响因素、驱动因子、驱动机制和适应性共管等提供前提条件。
鉴此,论文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小城镇的旅游发展环境为适应对象,基于微观视角下多利益主体为适应者,选择旅游资源型城镇(宏村镇)和旅游服务型城镇(汤口镇)2个典型案例单元,探讨多利益主体在旅游发展环境变化下在经济、社会、环境、社区满意度和旅游参与等适应性方面的差异,从而发现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适应性问题与矛盾,以期为促进宏村镇和汤口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其新型城镇化水平提供指导,为其他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样本结构
1.1 研究区域
宏村镇位于黟县东北部,2000年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批古村落型的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黟县政府引入外来公司筹划旅游景点,旅游业日益成为支柱产业。大多数居民由从事农业向旅游业转变。宏村属于社区型旅游地,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同时也是旅游空间,使得宏村的社区矛盾突出,虽然宏村当地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因理解的僵化,忽视社区利益,没有切合当地文化背景,政策执行受到了的较大阻力,没有发挥出较好的效果。
汤口镇地处黄山风景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区四大门户小镇之一,是黄山市第一旅游重镇和安徽省徽文化传承基地。改革开放以后,汤口旅游业开始发展,将城镇性质定义为:黄山风景区的南大门、主要生活服务基地、旅游接待基地及重要旅游城镇。2007年汤口社区调整了城镇性质: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行政管理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国际性旅游城镇,使得汤口社区城镇性质和职能也由农业社区向旅游社区转变[23]。2008年汤口社区整年接待旅客15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约占10%。2016年,汤口社区共接待旅客497.6万人次,是2008年的3.3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3.28亿元。毗邻风景区且处于其出入口位置,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着特殊的机遇和难题。
根据《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要求,更加注重区内城乡统筹和区域互动,更加注重区内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旅游小城镇发展关系着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及区域目的地形象,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论文以示范区内的旅游资源型城镇(宏村)和旅游服务型城镇(汤口)为2个典型案例单元,以利益主体适应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现实意义在于:(1)有利于加快旅游小城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示范。(2)有利于推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安徽美好乡村建设。(3)有利于探索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旅游发展模式、利益主体共管模式,为其它同类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范式。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分别从农民、个体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政府机关人员4大利益主体收集样本。调研组在2015年6月22日至6月29日对两个案例地进行调查,分别在汤口镇和宏村镇发放问卷112份、15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02份、135份,有效率分别为91.07%、90.00%;2017年6月28日至7月5日对案例地进行调查,分别在汤口镇和宏村镇发放问卷183份、122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71份、117份,有效率分别为93.03%、95.68%。总体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25份,有效率为95.45%。
1.2.2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
运用SPSS20.0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社区利益主体适应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探讨汤口镇和宏村镇社区利益主体适应性存在的共性问题;基于多利益主体视角,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汤口镇和宏村镇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间段,面对旅游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所呈现出的适应性差异。
1.3 样本结构
针对不同的主体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同主体受访对象有着相似的特征。基本特征(表1)显示:个体经营户的男女比例差异最明显,除政府机关人员外其余职业女性均多于男性。本地户籍人口占绝对优势,11~30年及以上居住年限占57%以上;农民、个体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和政府机关人员年龄多集中在18~60岁之间,分别占总体的82%、93%、93%和88%,本科及以下教育程度占87.5%以上。调查人员的年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10(含)万元以下,占80%以上,其中,农民年收入水平集中在5(含)万元以下,约占68%;个体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政府机关人员年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3~10(含)万元,占66%以上。
表1 样本人口学统计特征Tab.1 Demographics of the sample of local residents
2 数据处理
2.1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系数)来衡量同一量表内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24]。以SPSS中信度检测刻度(scale)以及因素分析进行因素提取,信度检测刻度要求α>0.7;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 α系数为0.726,大于0.7,说明该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25]。效度分析采用KMO检验,结果显示测量量表KMO值为0.789,大于0.60的推荐标准,表明取样代表性足够;再进行Bartlett球形度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2 420.505,自由度为120,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效度较高,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 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性问题感知公因子提取
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以特征根大于1作为截取因子的标准并参照碎石图来确定因子,根据Staraub的标准[26],剔除因子负荷0.5,交叉负荷高于0.4的因子,直至获得最终因子结构。对16个利益主体适应性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经过两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2个不满足标准的题项,最终得到14个题项构成的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50.703%(表2)。根据表2的因子载荷矩阵,对3个公因子进行命名,依次为“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旅游参与意愿”,将其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在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运用SPSS 20.0对3个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测度,结果发现,“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旅游参与意愿”的均值分别是3.55、3.19、3.61。借鉴相关文献,李克特量表等级评分平均值1~2.5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4~5.0之间表示赞成[25]。
表2 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问题感知因子分析Tab.2 Factor analysis of multiple differing stakeholders on the probl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均值介于3.36~3.76之间,总体均值3.55,表明宏村和汤口的旅游发展,提高了利益主体的经济收益,促进了区域发展,使其对旅游发展总体状况、发展政策和生活环境都感到比较满意。“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均值介于3.00~3.82之间,总体均值3.31,利益主体对于旅游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总体处于中立态度,而经济成本提高问题反应更为强烈。“旅游参与意愿”均值介于3.42~3.79之间,总体均值3.61,表明面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区域发展,利益主体有较强的旅游参与意愿,这对于实现旅游发展本地化、发挥旅游的示范效应有着重要的作用。表2还显示出利益主体在社会环境效益、经济成本以及旅游参与意愿等方面具有较为一致的看法,相对而言“旅游发展增加了家庭收入”、“旅游发展导致社会环境恶化”等方面的分异程度则较大。总体看来,利益主体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有着积极的适应性感知并产生了较强的旅游参与意愿,对其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适应性感知相对较低,而对其带来的生活和经济负面影响开始关注。
3 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分析
3.1 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通过利益主体适应性问题感知因子分析,可将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归为3个方面即“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和“旅游参与意愿”等,同时不同利益主体所面临的问题存在差异。通过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问题差异性进行分析(表3)。
(1)农民。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方面,农民在A1、A2、A6等3个题项得分均低于3.40。表明在该方面汤口镇和宏村镇农民适应旅游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发展并没有显著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改善邻里关系,从而使得对当前的发展政策感到不满意;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方面,农民在B1题项得分相对较高,在B2-B5等4个题项得分低于3.40,表明相较于旅游发展产生的其他社会环境负面影响而言农民更加关注旅游发展带来的物价上涨;旅游参与意愿方面,农民在C2题项得分高于C1且C1得分低于3.40,这说明正是由于农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参与机会和经济获益相对较少,才使得农民更倾向于通过参与旅游经营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这也是农民在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结果:首先,农民对于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所持赞成程度较高而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则持中立态度,说明旅游发展对于改善区社会环境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有着积极作用,但由于农民自身能力和资本有限,旅游参与能力较弱使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获益对其影响有限;其次,农民对于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物价上涨较为敏感即更加关注自身的切身利益,对旅游发展政策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关注较少;最后,由于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以及旅游发展带来了切实的经济利益,使得农民更倾向于通过旅游经营的形式参与旅游,从而在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方面持中立态度。
表3 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问题差异Tab.3 The difference of multiple differing stakeholders’ problems on adaption to tourism development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2)个体经营户。除A2、B2、B3、B4等4个题项得分低于3.40外,其余题项得分均较高。个体经营户在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旅游发展尚未对邻里关系的和睦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旅游发展带来的物价上涨、社会环境恶化对其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首先,个体经营户作为直接或者间接的旅游参与者,与旅游产业的关系相较于农户更密切,宏村镇和汤口镇良好的旅游发展形势为其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其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总体上持较为肯定的态度;其次,相较于农户而言,个体经营户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旅游发展带来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关注度更高;社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改善个体经营户生活条件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个体经营户在旅游参与意愿方面呈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不仅愿意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希望可以参与(扩大)旅游经营(经营规模)。
(3)旅游从业人员。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方面,除A2、A6题项得分低于3.40外,其余题项得分均较高。该方面旅游从业人员适应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如下:旅游发展对邻里关系更和睦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对目前旅游发展政策满意度相对不高;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方面,除B1以外各题项得分均小于3.40且低于个体经营户得分,表明在该方面旅游从业人员适应旅游发展中相较于个体经营户而言主要存在问题为:对旅游发展导致的淳朴民风的改变、社会拥挤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吵闹问题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关注度不高且受旅游发展增加了生活成本的影响较高;旅游参与意愿方面,C2题项得分相较于其他利益主体而言得分最高,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利益追求。总体上看,旅游从业人员作为旅游参与者,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自身素质和经济收益,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关注还处于初始阶段;另一方面,多年的旅游从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使其在“希望参与(扩大)旅游经营(经营规模)”方面相较于其他利益主体而言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利益诉求。
(4)政府机关人员。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方面,政府机关人员除在A1、A2题项得分低于3.40外,其余题项得分均相对较高。在该方面政府机关人员适应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旅游发展并没有显著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改善邻里关系;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方面,除B5题项得分高于3.40外其余题项得分均相对较低。在该方面政府机关人员适应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相较于其他利益主体而言,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物价上涨、民风改变、社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还不够,危机意识较为欠缺;旅游参与意愿方面,相较于其他利益主体而言,政府机关人员在C2题项得分最高。表明其更倾向于为旅游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满足其工作需求。总之,政府机关人员虽对旅游发展带来的区域社会环境发展有着积极感知,但其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关注度还不够,同时对其引发的生活和经济负面影响感知度相对较低。此外,由于自身工作原因,政府机关人员更倾向于向相关部门提出关于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而对于参与旅游经营的意愿相对较低。
总体而言,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在“旅游发展增加了家庭收入”、“对目前旅游发展状况感到满意”、“旅游发展改变了当地淳朴民风”、“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的拥挤度”、“旅游发展后比以前更加吵闹”、“希望可以参与(扩大)旅游经营(经营规模)”等题项上。不同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指向及其对利益指向的追求程度存在不同,农民旨在希望通过旅游发展可以使其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囿于自身资本条件的限制,其对利益指向追求程度(C2)相对较低;个体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都希望旅游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旅游从业人员对经济利益指向追求程度最高,其次为个体经营户,同时个体经营户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利益指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系列负面影响关注度相对较高;政府机关人员旨在希望通过为旅游发展献言献策从而利于自身工作的发展,其对利益指向追求程度(C1)相对较高。
3.2 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矛盾分析
通过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可发现不同利益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矛盾: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个体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都从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而农民未能从旅游发展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这是农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个体经营户面临着自身对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负面影响较为关注与其他利益主体对此关注度较低的矛盾;旅游从业人员主要矛盾在于较为强烈的利益追求即参与(扩大)旅游经营(经营规模)与生活方式转型风险的矛盾;政府机关人员着存在的主要矛盾在于旅游发展带动了地方整体经济增长与自身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经济收入不明显、自身更愿意为旅游发展献言献策与其他利益主体对此态度表现不够积极。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图1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差异性
Fig 1.The difference of multiple differing stakeholders’ contradiction
为进一步识别利益主体之间在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运用SPSS20多重比较功能,通过利益主体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题项进行分析(图1),可以发现:(1)农民、个体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和政府机关人员两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2)农民与个体经营户、农民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社区利益主体之间主要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农民与个体经营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主要体现在对“旅游发展增加了家庭收入”、“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状况感到满意”、“对目前的发展政策感到满意”、“旅游发展改变了当地淳朴民风”、“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拥挤度”和“希望可以参与(扩大)旅游经营(经营规模)”等6个题项的感知态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农民在这6个题项得分普遍低于个体经营户。农民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基本上和农民与个体经营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农民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间在“对目前的发展政策感到满意”感知态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者对此均持中立的态度。(3)个体经营户与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从业人员与政府机关人员、政府机关人员与个体经营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社区利益主体之间次要的矛盾与冲突。其中个体经营户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矛盾与冲突主要体现对“旅游发展后比以前更加吵闹”的感知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个体经营户持赞成态度(3.55),旅游从业人员持中立态度(3.28);旅游从业人员、个体经营户与政府机关人员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发展后增加了家庭收入”该题项的感知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旅游从业人员得分为3.70,个体经营户得分则高达3.86,政府机关人员得分为3.00。此外,农民与政府机关人员在各个题项感知态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相对较小。
4 结论和讨论
运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农民、个体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和政府机关人员进行样本收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小城镇利益主体适应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
(1)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知:旅游小城镇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经济获益和区域发展”、“经济成本提高和社会环境恶化”和“旅游参与意愿”3个方面。总体来看,旅游小城镇利益主体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有着积极感知并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问题主要表现为利益主体对其带来的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关注度相对较低,对旅游发展引起的生活和经济负面影响仍处于初始阶段。
(2)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农民主要表现为旅游发展不仅没有提高家庭收入反而增加了生活成本,使得对当前政策不满意,旅游参与意愿较低;个体经营户主要表现为旅游发展没有显著改善其邻里关系,同时使其受物价上涨和社会环境恶化的影响更为显著;旅游从业人员主要表现为对目前发展政策不满意、对旅游负面影响关注度相对不高、对自身利益追求程度较为强烈;政府机关人员主要表现为旅游发展并没有对家庭收入增加、邻里关系改善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同时对旅游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相较于个体经营户和旅游从业人员而言,其关注度还有待提高。
(3)在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利益主体不同,其面临的问题不同,存在的矛盾亦有不同,同时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农民的矛盾主要在于自身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直接经济收入与其他利益主体不平等,个体经营户的矛盾在其对旅游发展负面影响关注度较高而其他利益主体对此关注度较低,旅游从业人员面临着强烈的利益追求意愿与生活方式转型风险的矛盾,政府机关人员存在着旅游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水平但自身获得的直接经济受益有限、自身有较高的为旅游发展献言献策的意愿与其他利益主体相对不够积极的矛盾。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农民与个体经营户、农民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间在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其适应性感知与态度的差异。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使其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受益,是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关键。同时个体经营户与旅游从业人员、政府机关人员之家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的解决对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4)论文探讨了不同类型利益主体由于各自的利益指向及其对利益指向的追求程度的不同,使其在适应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矛盾冲突存在差异性。利益主体呈现出的问题和矛盾是适应小城镇旅游发展的结果,是对当前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一种直观体现。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结果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利益关系密切与否,对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类型进行归纳,对不同利益主体适应旅游发展的能力进行评价,对于进一步深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小城镇利益主体适应性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