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集团践行长江大保护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

2019-06-18彭宗卫

中国三峡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华鲟声呐梯队

◎本刊特约记者 | 彭宗卫

4月13日,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宜昌举行,700尾不同年龄的大规格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这是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实施的第61次中华鲟放流活动。

此次放流活动由三峡集团、农业农村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和组织,以及专家学者、志愿者、学生代表、宜昌市民等近1000人参加活动。

35年持续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三峡集团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中发挥积极作用。自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类规格中华鲟超过502万尾。

35年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通过系列技术攻关,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早期性别鉴定、单雌核发育、种质资源保存等中华鲟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苗种培育、梯队建设、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洄游监测、自然繁殖监测、栖息地保护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

据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所已经建成年龄结构最为完备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为避免近亲繁殖造成中华鲟人工种群退化,实现中华鲟的优生优育,中华鲟研究所还建立了反映中华鲟亲缘关系远近的遗传谱系,用于指导中华鲟人工繁殖,有效提升人工繁殖中华鲟的遗传多样性。此次中华鲟放流群体就包括2009到2017年间的5个年份的梯队,对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融合声呐标记监测、互联网及无线传输等多方面技术,建立了从宜昌至长江口、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这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最新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放流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7%,对补充中华鲟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放流中华鲟声呐标可工作10年据介绍,2019年放流的中华鲟中,有30尾是通过早期性别鉴定技术筛选出来的全雄性中华鲟,这是对自然条件下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调情况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科学尝试,试图通过人工放流的方式调整自然种群的年龄和性别结构。这批放流中华鲟中,有部分达到了8龄到10龄,这些大规格的中华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快达到性成熟。因此采用了比往年时效更长的声呐标,工作时长可达10年。如果它们能够在海洋中发育成熟并顺利洄游繁殖,其体内的声呐标记发射的信号将会被监测系统接收到。这是中华鲟研究史上首次对“放流鱼是否能洄游回来进行繁殖”所做的研究。

中华鲟放流现场 摄影/刘华

放归长江前,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还对放流的700尾中华鲟实施了系统性野化训练。

在共抓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近年来,三峡集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长江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承担好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积极发挥骨干主力作用。中华鲟放流活动是三峡集团落实长江大保护精神的具体体现。

2018年三峡集团在宜昌放流中华鲟500尾,全年放流珍稀特有鱼类150万尾,齐口裂腹鱼物种繁育取得突破;还与国家生态环境部共同启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与农业农村部共同发起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启动了长江鲟等珍稀水生生物拯救行动计划。

除中华鲟保护以外,三峡集团还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流域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加强鱼类保护和栖息地保护修复,持续做好中华鲟、圆口铜鱼等珍稀鱼类保护,积极推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工作,加快实施黑水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同时,积极实施流域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使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规模持续增加,生态效益显著。

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掌握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齐口裂腹鱼等15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蓄养有各种鱼类近百种,其中长江珍稀特有鱼类25种。此外,三峡集团累计在金沙江放流珍稀特有鱼类超过170万尾。

猜你喜欢

中华鲟声呐梯队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航空声呐浮标的水下减振系统研究
探索大洋的“千里眼”——声呐
空投声呐浮标空中运动轨迹研究
声呐
龙腾东方航空情 战鹰守护中国梦——9·3大阅兵空中梯队巡礼(下)
龙腾东方航空情 战鹰守护中国梦——9·3大阅兵空中梯队巡礼(上)
直升机梯队接受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