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小篮球运动能力的策略
2019-06-17纪先浦
纪先浦
小学篮球运动,应以体育课堂篮球教学为主,延伸到课外,形成课中学、课外练、训中提、赛中验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一、课中学
课堂上,以发展学生篮球运动能力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以趣味赛为主线,对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学具、赛制)进行深度挖掘。并采用自制器材、简化规则、分段能力培养等方式,呈现出有层次、有梯度、有乐趣、有运用的1~6年级的篮球教学竞赛体系。例如,低段球性练习:运球互断、抢占阵地、运球竞速接力等;中段球性练习:运双球竞速接力、你争我抢、传接技能大赛等;高段配合练习:传投大赛、配合技巧赛、3V3、4V4等。小篮球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应遵循衔接递进和普及基础性原则,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练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笔者学校在实践中开发了如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课外练
在有学练时间保证、有练习欲望的前提下,通过课中掌握技能、习得方法、获得能力,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激励学生参与热情,用能力去提高兴趣,促使运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笔者学校小篮球特色项目的创建与特色文化的建设引发了一系列创新和变革。
一是运动渗透于体育课,即,任课教师按照校本教材落实小篮球教学任务。
二是活跃在大课间,即,每个班级围绕小篮球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和竞赛,如,螃蟹断球:在固定场地分2组轮换竞赛,1组后撑靠四肢移动并设法断球,另1组运球躲避,在规定时间内比成功率或断球率;投篮比准:采用定点和定时2种方式进行投准比赛;端线篮球:综合运用运、传、接、投的技术进行游戏,强调合作和实用。
三是提升在社团活动,即,每个年级选拔出优秀的篮球特长生参加社团活动,并由社团成员这一“点”辐射到班级整体的“面”,如,由参与社团的特长生带动班级小篮球队伍的建设,组建班级队伍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和交流,参与到“篮球热”校级联赛中;以小篮球队伍推动班级篮球文化建设,组建班级小篮球啦啦队,参加校级“小篮球宝贝”系列活动。
四是展示在校园吉尼斯,即,通过特色文化、特色活动的创建和推进,设立小篮球运动单项吉尼斯纪录,如,投篮项目吉尼斯:罚球线定点投篮、4.3m弧线投篮、集体10人行进间上篮等;运传技能大赛吉尼斯:运球至球场另一端投中1球后返回三分线进行行进间上篮,接“运球过障碍”后胸前传球至目标内,运球到下一站接“击地传球”击打目标后罚篮5次,接“快速运球”绕障碍到终点,用时少者获胜。并设置定期对纪录进行挑战的机制,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参与小篮球单项竞争的求胜欲。
五是拓展在校外,即,通过体育家庭作业、社区小篮球活动等,形成校内外合力,引导和调动家长、社会的关注与参与。
三、训中提
以训提升技能,以榜样带动全员,是运动技能提升的有效手段。有了坚实的课中学基础、多样创新的课外练平台、逐步提高的篮球运动技能,为课余训练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选择面。多级训练梯队建设、更加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一部分学生运动能力得到切实提升。由此,可通过一部分特长生带动、辐射和促进全员技战术学练,提升整体水平。学校面向全员开展小篮球兴趣社团活动,选拔特长生参与校级梯队队伍的训练,并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效果进行小篮球技能大赛、投篮大赛、半场和全场制等各类赛事,检验兴趣班、梯队队伍的学训成绩。在赛事活动的过程中,号召全员参与活动并到现场观看,以此扩大篮球社团活动影响力、关注度、参与度。由于关注度提升、集体荣誉感增强,也带动了小篮球运动由“高”走向“低”,由“个别”走向“群体”。
四、赛中验
将小篮球运动纳入校运会中,通过改變比赛方法、比赛规则,在各项赛事中提升运动技能,低段年级开发运球、传接球技能比拼,中段年级开发定点投篮、三人制与四人制赛制,高段年级开发区域投篮、五人制赛制。以方法促参与,以比赛促提高,是运动技能提升的法宝。把课中学篮球技能变为篮球技能比赛,通过赛制的创设,建立校级小篮球技能大赛,将运球传球技能综合运用;建立校级小篮球联赛,以年级为组别,班级组队,进行三人制、四人制、五人制赛事……促使学生全员参与。以时间、成绩、分值等方式,检验篮球课程效能。小篮球技能大赛以时间判定胜负,投篮技能大赛以成绩判定胜负,半场和全场赛事以分值判定胜负。创新班级小篮球技能选拔赛、年级“篮球热”联赛、校运会“小小吉尼斯”、市区级小篮球联赛等,通过比赛可以促进运动能力、参与度、集体荣誉感的提升,促进项目建设和项目文化推广。因此,赛中验是提升小学生小篮球运动能力的重中之重。